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比较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复兴之日起,已经走过了20余载的岁月。20余年的辛勤耕耘,中国比较文学迎来了跨世纪的辉煌。而比较文学图书正是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移动阅读时代比较文学出版物发展面临的困境,结合移动阅读时代的诸多特性,分析比较文学出版物的发展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移动阅读时代比较文学出版物的具体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全国新书目》2013,(10):69-71
内容介绍:本丛书系统地回顾了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三十年历程,呈现了三十年间一批学科中坚的代表性成果,总结了中国比较文学在学科理论的推进、学术领域的拓展、研究方法的探索以及经典个案的阐释等方而所取得的经验与有待改进的问题,以期为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留下历史见证,为推进学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比较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呈兴旺发达态势的比较文学俨然成为了一门“显学”。但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领域内,东方文学以及东方国别文学之间局部与整体性的比较研究,则是一个似乎常被人忽视的研究领域。而在当下,王向远教授被视为东方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界的翘楚与代表性人物,其致力于东方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已达20余年,科研成果极为丰硕。不久前,宁夏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了王向远教授的主要代表性论著汇编《王向远著作集》(全i0卷),内容涉及东方文学、日本文学、中国文学、比较文学、翻译文学、中日关系等多学科领域,其突出的学术特色是“大视野”与“开拓性”。  相似文献   

5.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谢天振,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著名比较文学学者、翻译理论家、《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主编谢天振教授的《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一书(下称《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代表了目前中国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新成果。全书比较清晰地勾勒出作者30年的学术研究轨迹,也比较集中且具体地展示了作者在比较文学与译介学两大研究领域的一些原创性学术观点。同时,《研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  相似文献   

6.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比较文学研究室主任王向远,致力于比较文学研究,硕果累累,仅今年初,就连续推出三本有关研究论著。《比较文学学科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版)是他近年在北师大中文系使用的讲稿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但又是严格按照学术著作的规格和要求写成的。  相似文献   

7.
<正>吴宓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他为开创和发展现代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吴宓的比较文学观植根于他主张“溶铸中西文化精华”的思想。在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修养的基础上他大力提倡“保存国粹,倡明欧化,融会贯通”,这也成了其比较文学观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基础。在他看来这“融会贯通”的目的是创造和发展中国的新文化。在其导师白壁德的影响下,他提倡古典主义,反对浪漫主义,强调文学在保存传统价值方面的作用。出于这样的立场,他成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反对者。他主编的《学衡》杂志成为当时反对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之一。他的大部分论文、译著和他所写的一些旧体诗词,都发表于该杂志。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限制和他的古典主义的学术主张,他的比较文学观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70年代以来,台港比较文学研究一直是大陆比较文学或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缘优势,台港学者可以较之内地学者更迅速、更直接地摸到西方学术思潮的脉搏。他们中大多数人曾长期游学海外,受过良好的西方文学研究的训练,诸熟西方当代最新理论成果,因此这些学者在西方理论的汲取和运用上都能有所发现,作出了不容忽视的成绩。吸收、借鉴这一部分研究成果不但有益而且十分必要,近期出版的由香港中文大学黄维梁和四川联合大学曹顺庆合编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垦拓——台港学者论文选》一书,正是实践上述认识…  相似文献   

9.
所谓西域,自古以来就有广义和狭义之称。本文所指称的西域,乃是取其狭义,即现在的新疆地区。季羡林先生在《新疆与比较文学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在中国范围内,新疆对比较文学的研究具备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比较文学的发展无疑大大开拓了文学研究的疆界,给文学研究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然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非难与争议的声音也时有耳闻。比如,关于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以及研究范围、对象、方法、  相似文献   

11.
早在十九世纪未叶,国际上就兴起了一门新的学科——比较文学;到了近三十年,比较文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所谓比较文学,就是侧重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民族、或地区)的文学的相互影响和关系,以及其相同和不同处;有的学派还认为比较文学也应包括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雕刻)的比较研究,以及通过文学的比较研究得出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等其它学科的结论。以历史悠久的法国派为例,他们强调探讨不同文学之间的互相关系和影响;如拜伦与普希金、尼采与鲁迅、徐志摩与哈代等。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作于1844年。小说中写了部里的一位九等文官小书记波普里希钦的故事。他四十二岁,是一个贵族,但穷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有关比较文学研究的专著时有所见,其方法已在国内文学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但新近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历史比较分析》却具有自己的特色。它仅限于“现代”这一时段的中国文学的内部比较,已不属于一般意义的比较文学研究的范畴。像该书这样较系统的、多课题的、多人合作的比较分析专著,至少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还是第一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摹仿论》对现实主义术语的模糊使用谈起,分析奥尔巴赫选择和阐释不同作品的原因与方式,指出其语文学方法和历史主义立场对全书的意义,并最终关注到作者创作此书的双重目的。在如今的比较文学研究中,《摹仿论》不仅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产生了框架式的影响,其对语言能力的强调和对跨文化的关切也以新的模样折射进来,并喻示了歌德式的世界文学的复兴。  相似文献   

14.
李楠 《传媒》2002,(12):15-16
世有比较文学,不知“比较新闻”的概念是否成立? 反正绝大多数的新闻工作者都有一种体认,那就是有时一件新闻,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20年代“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正式出现至今,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已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五四”前后,比较的观念与方法由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介绍进来,并初步展开了中外文学与文化的比较研究与影响研究。但这一学科在中国进入现代转型和中西文化遭遇冲突时期而迫切需要比较的形式下,并未得到正常发展,反而阻力重重。经过一段低潮之后,70年代末又开始复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对话人介绍 刘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中文系主任,曾出版过《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当代文化变迁》、《中国现代文学语言与政治意识》、《对中  相似文献   

17.
巴金与施蛰存,这两位世纪老人,身前身后的遭遇竟如此悬殊。这种“比较文学”,向我们展示了生命悲喜剧的复杂含义。  相似文献   

18.
古老的地球从远古走向现代,从蒙昧走向文明。几块被蓝色包围的大陆在各自的自然和人文的条件下,孕育着各自文化的火种。这就形成了东西方两种具有明显差异和一定关联的文化传统,同时也产生了供比较文学得以生根发芽的深厚土壤。因而也就有了范岳教授的这部题为《宗教·艺术与文化传统》的著作,有了以立足于比较研究,深刻地阐述人类的(具体说是东西方的)文化底蕴,进而探索比较文学的历史地位和发展为内容的专著。  相似文献   

19.
范存忠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舍工学文,"立志要在英国语言文学领域内做出贡献"。在长达近60年的学术生涯中,他致力于英国文学、比较文学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成为我国英语界、比较文学界的杰出学者。  相似文献   

20.
学术文化研究既要重视对象,又要充分重视方法。比较文学研究之所以成为科学,不只是因为它具有认识两国或多国文学现象的观念形态,而且还因为它具备揭示内在逻辑的系统性手段。刘介民的《类同研究的再发现——徐志摩在中西文化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从一个具体的个案出发,运用“实证”推导的方法,依靠“原典”,得出符合内在逻辑的结论,进行了一次原典性文本批评。正如严绍璗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原典性的实证”的方法论问题》一文中所指出的:应该是“原典性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