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李尔王》剧中的乞丐式疯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疯癫意象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上最独特的文化向度,乞丐式疯癫更是与当时社会的疯人院和“可怜的汤姆”形象紧密联系的疯癫文化符号之一。《李尔王》中爱德伽伪装成“可怜的汤姆”逃避“猎人”的追捕最终成为正义主持者的情节,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通过乞丐式疯癫这种独特的疯癫样态,借助疯子之喉舌来寻求理性和真理的过程。这一过程使疯癫和理性达到了悖论式的对话和内在统一。乞丐式疯癫的审美是文艺复兴时期疯癫美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福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疯癫"文学形象的有关论述和A.C布莱德雷对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实质的理解,审视了英国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里面的疯癫人物形象,探讨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人物疯癫形象的种种起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疯癫主题取代死亡主题并不标志着一种断裂,而是标志着忧虑的内在转向。莎士比亚对疯癫意象的情有独钟和生动刻画也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疯癫独特的审美观和对人性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王苹 《英语辅导》2008,(6):137-140
疯癫是受人喜爱的文学题材。运用福柯关于疯癫历史的理论研究英国文学里的疯癫现象,可以详细勾勒出不同时期疯癫如何被构建出来的:文艺复兴时期是疯癫的黄金时期,这时疯癫是知识和理性;古典时期,疯癫是兽性和堕落而遭囚禁;现代社会,疯癫是一种精神病,在精神病院被医学专家治疗。通过疯癫我们可以探究疯癫和理性的变化关系,发现疯癫在特定的社会阶段被不同的文化、知识和经济结构所决定和建构。  相似文献   

4.
《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疯癫在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时期和现代时期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理性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而现代化奈件下的理性比疯癫更为疯癫,疯癫更接近于真理,疯癫才是更本真的理性。  相似文献   

5.
曹雪钰 《文教资料》2009,(33):105-107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背景下,达·芬奇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和阿尔伯蒂等人的美学观,又将解剖学、色彩学及透视学等发展到一定高度,他在唯物主义兼具经验主义的基础上.将绘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绘画的性质和美学特征作出了深刻的论述。本文论证了达·芬奇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着重分析了他“镜子说”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6.
《疯癫与文明》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疯癫在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时期和现代时期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理性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文章通过考察福柯对人类社会中疯癫历史的真实再现,揭示了福柯对历史理性的颠覆。  相似文献   

7.
从诗学审美的角度阐述了曹丕<典论*论文>经由魏晋玄学到陆机<文赋>的美学转变过程及其意义.着重强调了从"诗赋欲丽"到"诗缘情而绮靡"的美学嬗变对于先秦以来所形成的儒家诗学审美观的巨大冲击,揭示了它在人的自觉过程中所具有的本体论的审美意义,指出了对于艺术形式美的重视和欣赏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艺术自身的发展要求、时代变化的影响和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潮发展的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艺术审美理想的发展和转变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伊格尔顿的著作The Ideology of the Aesthetic,中文书名译作<美学意识形态>是正确的,改译成<审美意识形态>的理由则不充分,该书的理论内容也说明书名译成<审美意识形态>是不妥当的.出现这一误译的原因,恐是受理论界所谓"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影响.而"审美意识形态"概念作为一个文学理论术语,特别是作为对文学本质的界定,其准确性并不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9.
"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具有范式转换的意义,它们超越了手扪伤痕的"文革"追忆,以异质的美学试验来破解"文革"极端政治理性、寻找后"文革"时代新的现代性想象的可能性.两者不约而同地选择"疯癫"这一视角来展开现代性想象,"疯癫"第一次在新时期文学中成为自主的美学追求,具有了自足的本体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维柯在美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特殊的贡献.从维柯<新科学>中可以提取三个方面的重要的美学思想第一,人类的美感产生于人的社会生活实践,美的观念是从事物的实用性、功利性价值观念转化而来;第二,诗性的想象的类概念是美的分类基础,美的生发方式和分类方式是通过联想推衍出来的;第三,审美移情是诗性思维的必然结果.上述三个方面的深刻见解在近代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周慧娟 《海外英语》2011,(10):306-307
When normal, Lear can not even distinguish flattery and pat answers from sincerity and true love. While considered as insane, he learns to take care of the wretched and is able to discover the truth in life. The key concept of anti-logo-centrism in deconstructive criticism provokes us to reconsider the boundary between madness and reason, and traditional Western philosophical ideas, thus enabling us to appreciate the despised madness in King Le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相似文献   

12.
考狄利娅在《李尔王》中出现场次虽然不多,但她的个性特征得以鲜活的表现。她温柔、真诚、善良、有正义感。一些评论着眼于阶级因素,贬低和抹杀了这一形象所蕴涵的人性光辉。拨开阶级意识的迷雾,会发现理智、内心涌动着热情的考狄利娅不但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是那样的富有朝气,且她的真情和博爱在历史的今天仍旧是这样的亲切,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3.
《李尔王》原型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莎士比亚在创作九部有关英国的历史剧后,形成一种沉重甚至焦虑的历史观,这十分自然地促使他写起悲剧来。然而从1600年起,他突然偏离可信的历史,进入一种遥远的传奇语境中,《李尔王》便是其中的一座云雾缭绕的奇峰。对这出悲剧整体意义的解释可谓言人人殊。本尝试用化人类学和原型批评对《李尔王》进行一番解读。  相似文献   

14.
《李尔王》反映了时代剧烈风暴,展现了主人公内心巨大的精神骚乱。在总体意义层面上,《李尔王》表述了秩序的颠倒与重建。剧本起因于“言”与“意”语义秩序的错位,在剧情发展过程又遭遇了“君一臣”、“父一子”伦理秩序的僭越。甚至主人公们只有在“疯癫”、“失明”这种不正常的状态之下,才看清楚了一点他们正常状态下所没有看清楚的一些事实真相,以此又对理性秩序来了一次彻底的颠覆。  相似文献   

15.
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框架下,分析了《李尔王》中一段典型的人物对话,揭示出导致李尔王和考狄丽娅悲剧命运的原因,继而探讨了在交际中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相互关系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尔王》和《高老头》对父爱的描写,存在着共同点.但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差异性。本文将通过对李尔王和高老头父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做比较研究,以便探明导致他们父爱悲剧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7.
李尔王和懵教官将权力和财产进行了不当的转移,导致了相似的凄惨晚年.文本通过两人的经历表现了个人主义与宗法制度两个不同的主题,同时主题中又都包含着共同的反讽,有着一明一暗相互抵消的价值观.即<李尔王>张扬人的个性,却又沦入现代虚无主义;<懵教官>强调宗法的力量,却又将金钱凌驾于宗法之上.  相似文献   

18.
李尔王是个地道的暴君:暴烈、乖僻、固执、反复无常,被两个女儿赶出宫廷,流落荒野。后经一场暴风雨的淋浇,变成疯子,而人性却得到复苏。是考狄莉娅而非李尔真正代表了莎翁的人文主义理想,她真诚、善良、美丽,是莎翁笔下最理想的人物之一。李尔和考狄莉娅的死亡,表现了莎翁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多种艺术手法构建自然、和谐的伦理道德体系,追求真善美一体的终极道德伦理鸟托邦。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进行解读,展现剧中人物制造的伦理道德的荒原,体验李尔的人性复归及其对亲情的守望.认为考狄利娅这一形象承载了莎士比亚道德伦理鸟托邦的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