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西方文学发展过程中,以福柯《疯癫与文明》一书为标志,"疯癫"开始成为西方文学史中一种典型的文明形象。在四部著名的代表作中,从表现疯癫的审美情感对西方文学史中的疯癫形象进行梳理分析。西方文学史中的作家们对疯癫注重情感描写,以移情为主要表现方式,赋予疯癫超世精神。  相似文献   

2.
《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疯癫在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时期和现代时期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理性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而现代化奈件下的理性比疯癫更为疯癫,疯癫更接近于真理,疯癫才是更本真的理性。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的两部悲剧《哈姆雷特》和《李尔王》中都出现了悲剧主人公疯癫的场景,本文简要地分析了二人的疯癫及其意义。二人的疯癫虽有不同,但有相似之处,都充满理性,闪耀人文主义精神。这也是莎士比亚悲剧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魏丽娜 《现代语文》2007,(12):91-92
纵观《哈姆雷特》和《李尔王》这两部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悲剧的主要人物及主要情节中都有"疯癫"一段。评论界对二者的"疯癫"也有过种种解读,本文试图通过对剧中主要人物疯癫话语的分析领略剧本背后的深刻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5.
《耻辱》是拉什迪早期作品之一。小说中,比尔吉斯(Bilquis)的疯癫几乎贯穿全书,是小说的重要线索之一。本文尝试用福柯的疯癫理论对小说中比尔吉斯的疯癫进行分析,以此来揭示拉什迪对伊斯兰教文明的批判和他的后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6.
<耻辱>是拉什迪早期作品之一.小说中,比尔吉斯(Bilquis)的疯癫几乎贯穿全书,是小说的重要线索之一.本文尝试用福柯的疯癫理论对小说中比尔吉斯的疯癫进行分析,以此来揭示拉什迪对伊斯兰教文明的批判和他的后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7.
疯癫、肉体和真理是福柯毕生关注的对象,是其权力话语理论的重要载体。正是透过对三者的分析和解构,福柯证明了知识话语与权力话语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权力话语通过知识话语获得践行的权威,同时,知识话语也借助权力话语的权威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对中国当代电影中的疯癫形象进行了归类分析,并对疯癫者的审美价值进行了阐释.在作者看来,中国当代电影中的疯癫形象体现了导演对当下人类处境的一种独特认知,一种对过度理性的不信任和对非理性的接受.  相似文献   

9.
疯癫不是一般医学意义上的疾病,也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实在,而是一种历史话语建构.由于文化不同,中西方疯癫认知观呈现了一定的差异.进入世界"现代性"进程的中国,其20世纪上半叶现代文学中的疯癫话语建构与西方现代社会疯癫观有着更密切的联系,但是,在中国独特的文化语境中,疯癫话语发生变异,它的出场及其变迁,与中国社会现代性进程的推进有关,与中国知识分子社会身份认同有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西疯癫认识史的考察与梳理,可以发现,"疯癫"的文化义涵是异常丰富且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它在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话语体系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它既是真理的代言者,又是愚蠢弱智的化身;既是道德的楷模,又是罪恶的源泉;既是里比多得不到释放或转移的结果,又以"失败之英雄诗"示人;既是旧道德秩序的破坏者,又会被动地纳入理性的严格管辖下成为现存秩序的附庸。总之,"疯癫"不是病理学或者医学事实,而是一种文明与文化事实,"疯癫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文化的产物",是在人的文化观念衍变中构建出来的一套内涵驳杂且呈相互背离状态的话语。  相似文献   

11.
疯狂与节制--评《达洛卫夫人》中克拉丽莎的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端 《宜宾学院学报》2004,4(6):110-112
本文从"正常(理智)与疯狂"这一对对立因素入手,着重分析了它们在伍尔夫的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作用,并以此为视点探讨了其中的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的形象,指出疯狂与节制是构成克拉丽莎性格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李尔王和懵教官将权力和财产进行了不当的转移,导致了相似的凄惨晚年.文本通过两人的经历表现了个人主义与宗法制度两个不同的主题,同时主题中又都包含着共同的反讽,有着一明一暗相互抵消的价值观.即<李尔王>张扬人的个性,却又沦入现代虚无主义;<懵教官>强调宗法的力量,却又将金钱凌驾于宗法之上.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运用自然力、动物和超自然的意象,营造了人物活动环境的氛围,从外部推动戏剧冲突,寓意深刻,形象鲜明,使剧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哲理、心境、感觉等得到清晰、深刻、本质地揭示,使观众能于瞬间领略其中深藏的奥妙与主旨,从而有效地揭示了主题。  相似文献   

14.
作为莎士比亚最难读的悲剧之一的《李尔王》,人们对它的主题意义的诠释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本文试图透过故事情节和剧中人物的不同命运从生存的悖谬和虚无的拯救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解读,以展示《李尔王》作为写意悲剧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5.
考狄利娅是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中的女主人公,出场不多的她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本丈通过对考狄利娅人物的原型、人物性格的二元对立和人物悲剧形成原因的分析,得出考狄利娅是莎士比亚笔下又一个人文主义信念的代表,是作者人丈理想与现实冲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知识考古学》是关于福柯思想体系方法论的重要著作,本文通过分析福柯“话语系统”的目的和结构,厘清其话语概念、领域和方法。尝试描画出福柯思想方法论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7.
田绮 《海外英语》2015,(9):131-132
该文试图从词汇角度分析托马斯·哈代所著《苔丝》的风格翻译,三个中译本的作者分别是张谷若、孙法理和吴笛。从典故和方言翻译的层面,通过文本材料比较三个中译本在词汇方面的异同,作者发现,在小说风格翻译实践中,有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了带有文体价值的词汇的文体标记,故而译本未能忠实反映原文风格。通过对比分析,作者认为,张译在传达原作的典故文化方面更胜一筹,而吴译在方言翻译方面更忠实于原作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8.
《李尔王》中的人物呈现出两组二项对立的功能:下降和上升,恢复和毁灭,它们规定了该剧的主题结构,即个人、家庭、国家和宇宙由秩序堕落到混乱的窘境,再恢复到秩序的状态。这种恢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剔除了杂质和不稳定因素的螺旋式上升,这也是该剧的净化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福柯部分肯定和部分否定马克思。这种部分肯定与部分否定构成扬弃式继承与理论超越。福柯强烈批判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与国家权力观,但又和马克思同样对资本主义持强烈批判姿态。在新历史语境中福柯发展权力的微观机制理论为种族、性别、生态等多元话语批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启发了后马克思主义话语多元政治与霸权结合理论。  相似文献   

20.
路翎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两位不同时空中的作家是有着某种精神上的内在关联的,以至在他们笔下的人物都是非常相像。在《财主底儿女们》与《罪与罚》中",疯狂"无疑是贯穿于其中的主旋律,本文将针对两部作品中"疯狂"的主旋律进行分析,来深入感悟两位作者之间那种强烈的精神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