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螳螂捕蛇     
背景链接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现淄博)人。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  相似文献   

2.
螳螂捕蛇     
蒲松龄(公元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现淄博)人。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他耗尽毕生精力完成的《聊斋志异》内容丰富,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情节幻异曲折,文笔简练,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相似文献   

3.
螳螂捕蛇     
背景链接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现淄博)人。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他耗尽毕生精力完成的《聊斋志异》内容丰富,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情节幻异曲折,文笔简练,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相似文献   

4.
5.
猫和蛇是老鼠的天敌,在非洲摩洛哥却有捕蛇的鼠。这种鼠能分泌麻醉剂,使蛇的神经麻痹,从而死去,随后鼠便吞食蛇肉。  相似文献   

6.
活动目标 1.在愉悦的游戏中练习躲闪、甩等动作技能。 2.初步尝试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完善游戏的玩法与规则。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根据他亲自接触和认识的蒋氏,了解了永州人民在永贞革新失败后,在中唐统治者的沉重赋税和残酷的徭役残害下,争相捕蛇以代替赋税的悲惨境况,进而塑造了一位麻木、冷漠的乱世平民的艺术典型,这个不多见的艺术形象,是我国艺术典型长廊中最早的“阿Q”。  相似文献   

8.
一,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胺炙人口的作品,有多篇被选人中学课本。《捕蛇说》就是其中之一。该已深人到当代中国的千家万户,“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多少人已耳熟能详,倒背如流。尽管如流,如果贸然问一句“这篇章是什么体”,只怕很少有人能准确回答。会回答的也可能众口一词说是散,“柳宗元在永州亲眼看到这种情景”,以自己的笔描写自己看到的实事,不就是一篇纪实性散么!我们问过几个教过这篇课的中学老师,也都是这样回答。从来没来人把它当成小说。但是,反复地阅读几遍之后,我们对“纪实性散”说产生了怀疑,认为它只能算作一篇小说,一篇篇幅不长的唐代言小说。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小说的写作。  相似文献   

9.
一、然而骇者 中语课本注为“(悍吏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间)的气势”。笔者认为,此句是描写乡民哭叫受惊的情状,不是表现悍吏叫嚷惊扰的情景。因为前面的“叫嚣乎东西,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异蛇究竟指什么蛇?有五步蛇、蝮蛇、银环蛇、泛指永州地区的毒蛇之说,也有人认为是虚构的。根据柳宗元的作品与永州的实际分析,异蛇是以五步蛇(蝮蛇)为基础综合加工的,是蒋氏与赋敛发生关系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11.
蛇蛙     
南方有一种蛙,叫蛇蛙,这种蛙个头很大,尤其是前肢很粗壮,很有力量。这种蛙和蛇是天敌,一见到蛇便会奋不顾身地扑上去,四肢死死将蛇抱住,直到将蛇勒死,或同归于尽。  相似文献   

12.
顾绍伟 《快乐阅读》2011,(22):156-157
"说以感动为先"。《捕蛇者说》一文按"缘起——访查——询问——感情"的顺序来写的。通过与蒋氏的对话揭示赋敛之毒甚于捕蛇。点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  相似文献   

13.
张圆圆 《文教资料》2009,(11):69-70
"蛇"在所有的动物中备受争议,"蛇"一词在东西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东西方蛇文化的起源出发,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蛇的演变过程,以及在英汉两种语言上的应用,这种应用反过来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光芒.  相似文献   

14.
    
家里的猎枪和左轮枪,是我母亲专用的武器。 比方说,蛇就是由她全权负责处理。我们向来就非常讨厌蛇。坦白地说,我们压根儿就等于是跟蛇住在一块儿嘛,这听起来相当吓人,事实上也真的挺可怕的。但话说回来,我虽然怕蛇,但我真正最怕的还是蜘蛛——那些巨大无比、种类繁多、数量多得数不清的蜘蛛,让我的童年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  相似文献   

15.
蛇的形象在云南少数民族的观念世界里频繁地出现,并且带着神秘的色彩。人们往往认为蛇与一切神秘的超自然的魔力、死亡、祸祟和凶恶等联系在一起,并且在长期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关于蛇的信仰和禁忌习俗。另一方面,云南少数民族坊间流传着的各种有关蛇的巫术,则更进一步地加剧了人们对蛇的禁忌和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16.
厨房里的蛇     
“啊——”一声刺耳的尖叫声从厨房传出,妈妈惊慌地跑出来。我和爸爸连忙跑过去,“蛇……蛇……”妈妈上气不接下气地说。  相似文献   

17.
《捕蛇者说》作为初中教材,有些词句晦涩难解,对于这些疑难词句,课本虽有注释,但笔者在备课中发现,有些注释或者语焉不详,或者尚有值得推敲之处。这给准确理解课文带来一定困难。笔者列举四例,辨难析疑,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纪实性的传记散文名篇.被作为中学教育课本中的传统篇目长期使用。〈捕蛇者说》写于作者在永州任职时,课文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敛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19.
蛇,属爬行纲,蛇亚目,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由于前些年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平原地区的蛇类数量剧减,几乎濒临绝灭,即使是山区、丘陵产蛇地带,数量也日益减少。近年来更对蛇类频繁捕捉,将其投放市场叫卖,使人们为之叹息。这是一个甚为严重的并急待呼吁加强保护的问题。 蛇,一般分无毒和有毒两种类型。有毒蛇固然可怕,但只要注意提防,也并不那么危险。但蛇声名狼藉,老幼病孺一听到或偶见到,没有一个不畏惧三分和深感不安的。有的人甚至一听到说蛇就会产生敏感性反应,顿时毛骨悚然,浑身出现鸡皮疙瘩,以致由此休克。这是由于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所致,而更重要的是由于对蛇类本身的一种错误认识。由于这些不科学的偏见,致使不少蛇类在生活环境中寻觅食物、行日光浴、寻找配偶、交配媾合、攀树嬉戏、卧居洞穴、柴垛栖息时无端地被人捕杀而死于非命,真是冤哉。 其实蛇类以食鼠为主(也食蛙类、鸟类  相似文献   

20.
舞蛇的泪     
这个地方的老鼠一点儿也不喜欢春天。尽管春天有美丽的花,鲜嫩的草和清清的泉水,但这么美丽的景致在他们眼里甚至顶不上一只臭鸡蛋或一粒花生米。相反的,他们一心向往冬天。因为冬天虽冷,但可以吃到一种美味佳肴——蛇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