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苏联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的名字与“解冻”文学紧紧地连在一起。他就是驰名国内外的大作家伊利亚·格里戈里耶维奇·爱伦堡。 爱伦堡1891年出生在乌克兰基辅一个犹太工程师家庭,后举家迁往莫斯科。17岁时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捕入狱,获释后移居巴黎。此后,长期生活在西欧,曾担任俄国驻欧记者,20年代起又成了苏联驻欧记者,直到1940年巴黎沦陷前才回到苏联。 爱伦堡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一生发表过诗歌、游记、政论文、小说、回忆录等无数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政论文和小说。他擅长冷嘲热讽,喜持否定态度。因此,他的暴露性小说和政论文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如果说,大量反法西斯题材的政论文为他赢得世界声誉的话,那么小说《解冻》则可称为“解冻”文学的代表作。 中篇小说《解冻》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发表于1954年《旗》杂志上,1956年又发表第二部,并于当年9月23日出版单行本。 1953年3月,斯大林去逝,苏联社会经历着“解冻与冰冻,春天与冬天”的斗争。《解冻》描写的故事正是发生在1953年冬至1954年春这一特殊的历史转折时期。 小说主人公——伏尔加河畔小城市机床厂厂长茹拉甫廖夫,是个“典型的官僚主义者”。他思想僵化,只知完成生产任务,以此获取上级的褒奖,但他根本不关心 相似文献
2.
文学殿堂里的“微雕艺术”——“手机文学”的勃兴及其文学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手机普及率的迅速提高,一种以手机为接收传送工具、以超小荧屏为阅读对象的全新文化形态逐渐形成。这种文化形态最显著的特征是有限字数的符号传送(70个汉字或160个英文字母为一组),而传送的文字内容、修辞方式、结构形态、思想灵感以及由此带来的阅读感受,都带有明显的文学的特点。由于这种文学样式诞生的时间还不长,尽管它们极富文学灵感,作者读者人数众多,但由于它的“俗”,因而文学界、评论界对这一文学现象并未十分在意,至今仍未将其纳人文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马晓华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
中国新时期十年文学与苏联“解冻”文学代表着中苏当代文学的新时期,在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在二者的对比分析中揭示社会政治、道德观念、文化传统对文学创作的制约作用,着重指出它们在文学主潮、文学观念与文学风格上所表现的同一性,以及两个民族对文学审美价值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4.
孙文愿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4)
周立波的文学典型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关于典型人物的涵义,他主张最普遍的共性和最特征的个性的高度统一;在典型人物的性格方面,他认为不是单纯的而具有复杂性;典型人物的诞生,不是现成的,是艺术家创造的。他的文学典型观属辩证唯物主义的文艺美学体系。但对产生文学典型中艺术家的审美情感作用有所忽略;在典型人物的创作方法上,对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则有误解、偏废。 相似文献
5.
也许会有人逼你娶一个老婆,但绝对没有人会逼你“娶”一台电脑。当你心甘情愿地好象抱着一个新娘似地抱着一台电脑回家时,你肯定会得意忘形,殊不知你将会:一、失去你的时间和自由。你必须端坐在显示器面前,两眼瞪着屏幕,回答一些极蠢的“是”与“否”的问题,并且做一些像文革时期那样的毁灭再建设,建设再毁灭的蠢事。二、失去你的尊严。不管是刚买来还是用了一段时间后的电脑,当出现该亮不亮,该响不响的现象时,你必须奴颜婢膝地去咨询你的经销商,而且时不时还必须忍受着求医无门的痛苦。三、失去你的金钱。当你在幻想着有朝一日… 相似文献
6.
7.
许多人用“海鸥现象”来比喻已经在海外定居的华人夫妇.因为有一方回国就业.不得不奔波于不同国家之间.以求家庭团聚的现象。当然.在国外学习生活相当长时间.尤其是在海外成家生子的人.要做出回国的打算. 相似文献
8.
9.
《承德师专学报》1990,(1)
郭沫若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到“十年浩劫”结束,持续写了六十多年读歌,为我们奉献了十六本诗集.坚持这么多年创作实践,写出这么多本诗歌作品,这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那么我们从他这样长的创作实践和这样多的诗歌作品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一、创作道路的启示从郭沫若六十多年的诗歌创作实践看,他的创作道路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五四”时期、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这三个历史时期,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呈现着三种不同的状态.在“五四”时期,郭沫若先后写了《女神》、《星空》、《前茅》和《瓶》等四本诗集,以及《汐集》和《集外》两个诗集中的部分诗作.由于郭沫若正处年少气壮阶段,又借留学日本之便,他比国内的青年学子受到西方科学民主思想的哺育更多,受到外国优秀诗人 相似文献
10.
刘晓华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7)
尽管对“微博文学”的相关讨论尚未有定论,但微博文学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期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创作主体的个性探索、创作客体的深广度、传播媒介的公共性特征、接受主体的即时互动参与几个方面探讨微博文学的本体特征,以期促动微博文学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宪法学教学在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受忽视的状况.既有思想认识上的原因,也有技术操作的原因,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必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影响宪法学教学的效果,影响宪法学人才的培养,不符合建设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的要求.纠正这一偏差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在提高认识的前提下,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技巧,增进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李建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
一新时期文学从“伤痕”开始,历经“反思”、“改革”等波澜壮阔的阶段,到1983年左右,“寻根”文学——从某个角度看,也可称为“回归”文学——开始在文坛上初露端倪,到了1984——1985年间,这种以文化寻根意识所导致的创作现象已经蔚为大观,呈现了新人辈出,名篇似锦的昌盛景象,自《北方的河》起,张承志的硬健的雄风展示了对现代都市文化的顽强对立。他的《残月》,《黄泥小屋》,《胡涂乱抹》等篇章。不但在动荡的现代文化中注入了不合谐的因素,而且超越了现代时间的具体性。它常常显示出抽象的历史背景,又展示出无尽的未来,现代与历史的对立,都市与自然的对立,西北宗教与东北世俗的对立,成为张承志文化寻根的出发点。另一位具有独特风韵的作家阿城,以《棋王》,《孩子王》,《树 相似文献
13.
14.
世纪之交,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手机普及率的迅速提高,一种以手机为接收传送工具、以超小荧屏为阅读对象的全新文化形态逐渐形成。这种文化形态最显著的特征是有限字数的符号传送(70个汉字或160个英文字母为一组),而传送的文字内容、修辞方式、结构形态、思想灵感以及由此带来 相似文献
15.
16.
幼儿对艺术的审美体验是综合性的。幼儿的这种审美特性决定了"超文本"性是幼儿文学的原初艺术特征。幼儿文学不是一种普通的文学文本,而是一种综合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游戏、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超文本"文学门类。不过,文学性仍然是幼儿文学的根基。 相似文献
17.
林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1)
感伤主义又叫“主情主义”,它起源于英国,流传到法国,波及德、俄诸国。感伤主义的形成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的。18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如暴风骤雨席卷全国,引起了社会面貌的惊人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一对双生子在这场革命中同时诞生,随着使用机器的工厂不断出现,新的城市在兴起,自耕农遭到惨痛的破产。在这种社会关系急剧分化,进步与腐败并行、奢侈与苦难迭出的严峻的现实面前,一些出身于中下层资产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痛苦之中。他们既赞美资产阶级的某些进步变革,又咀咒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残暴和虚伪,深感社会贫富悬殊,个人的生活,地位难以保障,因而产生感伤哀怨的情绪,感伤主义的兴起即是这种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推进,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已成为英美文学教师和英语专业学生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以“狂欢化”诗学为理论关照,重新理解英美文学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角色定位,以探讨新形势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9.
郭剑敏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55-59
从文本生成的方式及过程上来看,建国后“十七年”的文学具有明显的“一体化”特征。在这一时期,作家从对创作素材的加工,到对作品的修改以及作家的写作活动本身,都被纳入到一种有着明确的意识形态指向性的系统之中,从而使得作品的意义走向得到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零散化”审美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丽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1):78-79
本文立足于与传统文学审美的比较,从文学人物、叙事和语言三个维度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取向进行了勾勒和把握,分析探讨了其“零散化”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