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述与表现     
厄尼·派尔被认为是二次大战时期美国最伟大的军事记者。优秀的战地通讯使他获得1944年普利策奖。他的代表作,有对北非战役和诺曼底登陆的连续报道。这里节选的是他在意大利战场上写的一篇通讯。这篇战地通讯,主要是写一个受到士兵爱戴的上尉。然而,这个上尉出场时就已牺牲了。这篇可以说是人物没有出场的人  相似文献   

2.
在昆山市人武部有一位专职新闻干事,叫吴春鸣。10年前,他是昆山淀山湖边的一个放牛娃。他写的第一篇稿件就是牛。当时,他见有人不爱惜集体的耕牛,就写了一篇呼吁保护耕牛的读者来信,《苏州报》登了出来。1984年,陈墓镇招聘通讯报道员,吴春鸣被选中,从此他就集中精力搞好通讯报道。平时他喜欢往村里跑,了解实际情况,捕捉报道线索。一天,他在村里参加自来  相似文献   

3.
《王赣骏畅谈太空之行》是一篇生动引人的通讯。这篇通讯无论是在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写作上都有鲜明的特点,值得一读。王赣骏是第一个进人太空并进行科学实验的美籍华人。在记者访问他时,他即将赴台湾扫墓并应邀访问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4.
今年3月间,我参与了河南农民报的“科技百家”专栏好稿评选活动。就体裁而论,这类作品属于人物通讯。写作人物通讯不外乎以人带事,或者以事显人的两种手法。人,居于重要地位。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在一连串的具体事件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也是经由行为而表现出来。通讯作者要表现一个人,莫不是对他的工作、生活作了观察研究之后决定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个人的行为和反映他内心活动的事件,也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动手写作人物通讯之前,必须先作一番选择。人物通讯属于新闻报道,首先必须真实。这里,我讲的选择是指对新闻人物许多千真万确的事实应有所取舍,目的在于将人  相似文献   

5.
1982年评选的全国好新闻中,有一篇受奖的通讯——《木器五厂得救了!》,这篇通讯,旗帜鲜明,切中时弊,表现手法别具一格。作者谢怀基原是辽宁日报工业部副主任,现为副总编辑。他平时沉默寡言,勤奋好学,给人的印象是老实巴交,可是一旦投入采访写作,就变得生龙活虎。他热情颂扬新人新事,勇于揭露四化建设中的矛盾,并探索解决的途径。他的名字,不仅为辽宁日报的读者所熟知,也在中央级报刊上同读者见过面。为改革者开道谢怀基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一直搞工业报道。他深深感到,多年“左”的影响,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党中央提出改革的方针后,他决心为立志改革的实干家  相似文献   

6.
张子祥——这个英雄的名字,一下子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三山五岳。他学习雷锋的一桩桩、一件件感人的事迹,被人们相互传颂着,赞美着。人们看到了新时代的活雷锋。报道张子祥事迹的那篇通讯,也是一篇佳作。这篇人物通讯,从标题到正文,从叙述、描写到抒情、议论,通篇朴实无华,议论恰到好处。首先是通讯的题目朴实。标题中直呼其名——“张子祥”,随即点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读者一看就明白如画。自然会想到:他作为新时代的活雷锋,究竟有什么先进事迹呢?一种强烈的欲知感,促使读者会急切地阅读正文。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内乡县通讯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立健全通讯组30多个,发展通讯员470多人,其中骨干通讯员60多人;在新闻单位见稿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受到了领导的好评和群众的称赞.人们说,这里有李先哲一份功劳哩。李先哲,内乡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原先搞理论工作,分配到新闻科时,正值内乡县通讯工作不景气,人员“青黄不接”,见稿寥寥无几。起初,先哲起早贪黑,熬眼吃苦,拚命写稿,虽然一篇篇文章变成铅字,但是一杆笔闹腾,怎能扭转全县被动局面? 他焦急、懊丧,但没有气馁,他认真学习外地搞新闻工作的经验,体会“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深刻意义,认识到一花独放不如万紫千红,要使更多的人关心党报,为她写稿;就是要在自己写稿的同时,花大力气,抓组织工作,也就是说“功夫在笔外”。  相似文献   

8.
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范长江是以写通讯著称的。他的大量通讯诞生于抗战前后的10年间,那是中华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也是中华儿女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代初,他已离开新闻工作岗位快10年,还有通讯问世。他的通讯,主题重大,时代色彩浓郁,独具一格,在国内有广泛的影响,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还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和研究的佳篇。在国外,或者说在海外,他的通讯影响又怎样呢?这方面已有一些材料,但相对国内影响的材料来,似乎又不是很多,因此一有新发现,总令人兴奋不已。发现有两种,一种是有意发现,即根据一定的需…  相似文献   

9.
我从事新闻工作半辈子,自(?)文思不足,自己动手写的通讯不多;更没有写过什么好的通讯. 但是,我爱读通讯(我相信广大的读者也会有同样的爱好),每当编发一篇好的通讯,总要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看到别人编的报刊上发表了好的通讯,我也总是乐于为它宣传,扩大影响,衷心地希望它能被更多的读者读到。通讯在新闻中是一种独特的文体.比起一般的新闻来,它能够更加淋漓尽致地状物写人,使读者能够多侧面地进行观察,从事情的表象一直追溯到它的背景,从人物的行动一直深八到他的内心。因此,它也就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从五十年代过来的人,大概很少有人不记得魏巍同志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八十年代的中国人认识张海迪、朱伯儒、华山抢险的英雄集体等等,也主要是通过报刊的通讯。  相似文献   

10.
采访不是记者的“专利”.这里,我要谈的是一个作家如何采访.具体地说,就是去年六月三十日至七月十日,我随八省市青年慰问团到云南老山前线采访期间,看到青年作家陈建功的采访活动,有他的特点. 老山归来,陈建功以“北京晚报特约记者”的名义,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两篇通讯。我除了与他合写了一篇《盛其顺的“入党申请书”》通讯外,自己也写了两篇通讯。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陈建功的采访方法与我们这些随团记者的采访方法不太一样.我想,请他写几篇通讯或是合作写,就可以更好地找出自己采访中的弱点. 果然,七月十六日,他的第二篇通讯《炮火硝烟中的抉择》发表的当天下午,北京日报原总编辑王力行在评报栏上写道:“陈建功的两篇通讯很动人,他善于捕捉到能震撼人心弦的情节、细节,用富于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来描写.通讯并不长,但看后却感觉内容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11.
刘雪红 《新闻窗》2011,(5):32-33
相对于消息而言,通讯是新闻体裁中的"重武器"。通讯按报道题材分,一般分为人物通讯、工作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四大类。人物通讯,顾名思义就是写人,即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迹、经历的通讯。人物通讯可写一人,也可写一群人。一般多写正面人物,如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等;也可写反面典型;可写大人物,也可写凡人百姓。  相似文献   

12.
(一)、通讯的产生及其发展通讯,是新闻的主要体裁之一。它是比较详细、具体、生动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事或工作经验的新闻体裁。安岗同志把通讯称为“报纸的明珠”,“报纸各个版上都可以有它的位置……安排好一篇好通讯,是办好报纸的大事情……应该让好通讯上一版,最  相似文献   

13.
平时爱看点别的记者写的名人通讯。尽管理性告诉我,名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尽管我也记得有个大名人说过的话:你看着别人高大,是因为你自己跪在地下……但是,每当有名人轶事之类通讯在我手边时,我总是会先睹为快的。最近看了三篇记述名人生活的通讯,却禁不住产生一点感触。第一篇记叙一个电影明星离了婚,重新找到一个对象,是画家,于是作者插了一段文字:有个已近花甲的作家对这个女明星说:××,我爱你,如果有别的男人要爱你的话,我会出一万美金雇个杀手杀了他;但是你看中的这位很般配,我没话说,  相似文献   

14.
世界各国新闻机构派驻南斯拉夫的记者有一百几十人。除中国记者外,路透社记者皮特·汉弗莱是唯一懂中文的外国记者。最近,他邀请我参观他的办公室。路透社记者站设在贝尔格莱德市中心区的一幢楼房里,租用了第六层的一个套间,其中有两间编辑室,一间通讯室。记者站共有三名记者,只有皮特是从英国派来的,另外两位是聘用的南斯拉夫人,此外还有一位编外的南斯拉夫姑娘承担办公室事务。这里没有  相似文献   

15.
世界各国新闻机构派驻南斯拉夫的记者有一百几十人。除中国记者外,路透社记者皮特·汉弗莱是唯一懂中文的外国记者。最近,他邀请我参观他的办公室。路透社记者站设在贝尔格莱德市中心区的一幢楼房里,租用了第六层的一个套间,其中有两间编辑室,一间通讯室。记者站共有三名记者,只有皮特是从英国派来的,另外两位是聘用的南斯拉夫人,此外还有一位编外的南斯拉夫姑娘承担办公室事务。这里没有  相似文献   

16.
黄远生本质是好的,内怀有向上自爱之心,底子是很好的人,但行动有些矛盾。他交游甚广,同袁世凯的亲信左右也有交往。因此别人不知道的政情他能知道,在给上海报纸所写的通讯里,巧妙的透露出来,因文章有内容,结果大家都喜欢看,他就成了大有名的新闻记者。到袁世凯想当皇帝时,需要有名的人替他说话。既有外国顾问,如古德诺,又有贺长雄等人写文  相似文献   

17.
韬奋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在新闻宣传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报纸编辑、政论写作,还是报业管理、出版发行等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上的建树。作为一位出色的新闻记者,他的旅游通讯集《萍踪寄语》、《萍踪忆语》堪称我国通讯发展史上的优秀代表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社会大众的强烈反响,今天读来,仍有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一本小32开,每期六七万字的小册子──《解放军报通讯》(以下简称“通讯”),竟使我如醉如痴。“通讯”架起了一座编辑部──读者──作者的友谊之桥。新鲜的观点,感人的事迹,生动的材料,编辑。记者、通讯员采编写作的酸甜苦辣,一桩桩通过“通讯”之桥,到了广大新闻干部的心中。“懒人不能当记者”时间过去了30多年。抹不掉的回忆,是一句警句式的话:“懒人不能当记者。”说这话的人,是60年代任军报驻广州军区记者的杨子才同志。那时,我并不认识他。我知道这句话,是从“通讯”刊登军报记者会议发言材料上看到的。他讲了很多,我…  相似文献   

19.
我写了一篇人物通讯,编辑说:“题材有特点,主题也还算新,可是读过之后,总还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过,他高抬贵手开了“绿灯”,只要求我为通讯的主人公配一  相似文献   

20.
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是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也是较难创作好的。好的人物通讯不光要有事迹,还要有思想,让人物有灵魂、生命。如果说生动的事例和典型的环境是人物通讯的躯体和骨干,那么精彩的细节就是人物通讯的精髓。有了生动、精彩的细节,才能更加真实地体现人物的情感和精神,才能让人物"活"起来,从而增强人物的艺术感染力。那么在电视人物通讯中如何用细节来展现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从而去教育人、感染人呢?本人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实际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