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布依族婚姻文化作为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变迁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从传统社会语境到现代语境的转换,消解了布依族传统婚姻文化的某些因子,却楔入了新的民俗事象,并最终导致了传统婚姻文化意蕴的变迁,这里主要以一个布依族村寨的实例阐明了这一点。新的民俗事象的大量涌现是民众应对社会文化变迁而进行的不断调适的结果,是民众转移和释放社会变迁压力的一种有效途径。随着社会文化变迁的进一步加剧,民众将会不断地调适自己的行为和观念,从而创造出更多"新"的文化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
一、布依族概况。布依族历史悠久,自古居住在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是贵州的世居民族之一,是旧石器时代水城人、穿洞人、猫猫洞人以及飞虎山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后裔。布依族是建立牂牁国的主体民族,经过夜郎时代,与濮人、越人融合形成单一的民族濮越(布依)人,夜郎国时"夷濮"和"夷僚"就是布依族的先民。在历史  相似文献   

3.
1950年以后,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习惯法从形式到内容等多方面发生了变迁,本文拟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突破、社会制度的变革、教育文化的发展等方面论证其变迁的原因,以期对该流域少数民族法治化的进程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增进民族团结、促进西部大开发,推进依法治国的方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马德清的长篇小说《厚墙裂痕》从族群世系及其变迁、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制度及习惯法的运行情况等方面追述了凉山彝族历史文化的变迁,具有民族志的书写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石漠化地区聚居的少数民族基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了许多内容丰富的习惯法,其中不少习惯法的规定能够填补当前石漠化治理对人的行为缺少规制的漏洞.笔者对石漠化地区民族村寨习惯法进行实地考证,探讨在石漠化治理中引入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布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它经历了数千载风雨历程,铸就了辉煌的民族历史和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布依族文化。册亨布依族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誉为"中华布依第一县"和"中国布依文化保护与传承基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布依族文化受到了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汉化、西化现象十分严重,布依族文化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基于此,结合册亨实际情况,就册亨布依族文化的概况、现状分析和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习惯法不仅是人类社会最初的法,而且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都客观存在,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和重要的影响。[1]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彭水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罗家坨苗寨的少数民族村寨习惯法进行实地调查,借此对苗族少数民族习惯法的一些表现形式、特点和其中蕴含的意义进行粗浅探究。  相似文献   

8.
非洲法律文化的第一次重大变迁发生于公元7-16世纪,这是非洲本土习惯法首次遭受外来法律文化的巨大冲击。伊斯兰教法与非洲传统法律文化经过几个世纪的交汇和融合,形成了一种以前者为主,以后者为辅的新的法律文化构架,从而对非洲法律文化的的整体变迁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着重探讨非洲法律文化第一次变迁的过程及结果。  相似文献   

9.
张贤敏 《天中学刊》2008,23(3):95-98
通过对贵州龙里县湾寨乡新华村汉族、布依族居民所说汉语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一些特点和异同.其中布依族汉语声母没有送气音和f声母这一特点比较显著,必有其民族语底蕴,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0.
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运用主因子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影响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的旅游景观变迁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研究显示:引起旅游景观变迁的因素可以归纳为"景观负面影响因子"、"表演形式变迁因子"、"田地景观变迁因子"等6个主因子,这6个因子成为导致旅游景观变迁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1.
蓝田瑶族习惯法与其他地域瑶族习惯法之间既有一脉相承的一面,也表现出特有的地域性.就其历史渊源来说,主要包括瑶族原初习惯法、蓝田瑶族内生习惯法和多民族融合习惯法三个部分.其主要内容涉及生产劳动、婚姻家庭、丧葬、宗教信仰及纠纷裁判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2.
环境习惯法是环境法的重要渊源之一,在环境法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阶段环境习惯法虽多,但环境习惯法的适用面临着很大的问题。要充分发挥环境习惯法的积极作用,袪除其负面影响,必须在促进习惯法与国家法相融合的基础上加强应用研究,明确法制建设过程中环境习惯法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及适用方式。  相似文献   

13.
布依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近年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也凸现出“七个缺乏”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应从全面规划、产业开发、与旅游融合等方面入手强化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创造了丰富的习惯法文化,习惯法对维护当地的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以人类学的视角从壮族习惯法研究简介、作用、变迁、调适等4个方面作一简单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习惯法体系中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一种习惯法,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长期并存.随着现代化法治意识的普及,二者之间的冲突日益突出.在分析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冲突的原因及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试图探寻出二者调适与融合之路.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其所含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哈尼族环境习惯法的理念与内容相契合。文章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视角,研究哈尼族环境习惯法的具体内容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促进,主张通过立法、司法、行政等领域进一步挖掘哈尼族习惯法的当代价值,激发区域内成员环境保护的主体意识,积极实践以保护生态环境,助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四川布依族的基本情况,着重论述四川布依族稻作文化习俗,包括耕作制度、作物品种、信仰崇拜、婚丧习俗、节日、禁忌等等。文章认为,布依族稻作文化是适应我国西南山区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并结合民族传统习惯而形成的,因而具有鲜明的南方农耕民族生产、生活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汉族文化的深刻影响,体现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交融性和互补性。  相似文献   

18.
地方方言的形成与地形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云贵高原山高谷深,交通闭塞,自然环境阻碍着布依族同胞与外界的交流,在贵州各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布依族语言,语言差异很大。提高布依族学生的语文水平,加快布依族学生与外区域各民族的文化融合,成为布依族聚集区内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让布依族学生学好语文,规范使用普通话,对于促进各民族融合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各地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廉睿 《唐山学院学报》2016,29(2):40-44,85
基于法律文化学的视角,可以对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作出考察和解读。应用法律多元主义从文化理论层面对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的价值进行论证,而应用"活法"理论则可从文化之实践层面对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存在原因作出剖析。作为一个庞杂的习惯法系统,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包含着壮族习惯法、苗族习惯法、傣族习惯法、瑶族习惯法等子系统。在我国西南地区,这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命运不但取决于其自身能否实现良性发展,更取决于它能否与"国家法"之间构建起良性互动关系。对于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中的合理内容,民族自治地方应通过自治条例或单行条例的方式予以吸收,而对于其中部分落后内容,"国家法"应予以明确摒弃,唯此方为实现两者良性互动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从旅游目的地的视角出发研究旅游所引发的文化变迁是旅游人类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哈尼山寨箐口村传统节日"昂玛突"活动中两个寨神林的考察可以发现,旅游开发并不必然带来目的地文化的变迁,目的地文化还表现出固守的一面。文化的变迁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其中精神文化是最难改变的,而它的变迁或固守与祭祀人群是有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