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孔子之"道"有万千,在言道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前后抵牾之处.但这并不说明孔子之道是乌托邦式的幻想,缺乏可行性.《论语》之所以存在言道的矛盾,在于孔子"道"的多重内涵.孔子之"道"由三部分组成——小人之道、君子之道、圣人之道,他们的标准和要求都各有不同.此三道是孔子改变春秋乱象的途径,探求孔子的"道",亦是挖掘孔子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
君子与小人是孔子在春秋晚期提出的一对评判道德善恶的人格原型。尽管这一原型被历代儒学家们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含义,但是孔子所赋予它的基本内涵,诸如性相近的人性设定、以义为上的义利观、外礼内仁的道德自觉性、士志于道的终极价值诉求等特征,却始终贯穿如一。若从现代道德权利与义务统一的视角予以审视,原始儒家关于君子—小人的传统人格内涵,在经过合理扬弃的基础上或许会转换为养成现代中民和公民德性的有利资源。  相似文献   

3.
在《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为我们塑造出了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的君子形象。"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君子是孔子推崇的理想人格,《论语》中的君子形象被赋予了诸多"仁"的品质。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先修己再治人;成为君子则要先内修自己的品德,然后才可以治国安民,可见二者都经历由己及人的相似过程。然而,"仁"的广博高深未必是君子能够完全达到的。因此,"仁"包含了君子所具备的美好品德,但君子却未必拥有所有"仁"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于《论语》,以孔子及弟子们的言论及实践为依据,通过关注人的生命、注重道德修养、重视心理调节、讲究饮食起居、注意运动锻炼、崇尚音乐陶冶等六个方面的阐述,全面解读《论语》中所蕴含的养生思想,以期对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先秦的经典书籍之一,也是"四书"之一。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也涉及到了"生态理念",是研究孔子生态理念的主要资料来源之一。《论语》中反映的孔子生态理念有"仁"爱自然,敬畏天命鬼神,肯定自然,乐山乐水等。这些都与"十九大"精神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6.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思想内吝极其丰富,其中德政思想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和主张.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1德政的基本思想:2实现德政的基本途径;3对德政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孔子关于学而知之、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三个方面的教诲加以论述,简述原文意义,阐发笔者个人的见解,并联系实际说明孔子治学的论述对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孔子曾有"鸟兽不可同群"之语,它并不表明孔子仍积极干政、反对归隐,进而批判隐逸行为。联系这句话的上下文,并结合儒家的隐逸观,可知它是孔子在天下无道背景下做出的"避人"选择,即,不仕无道者,也不做山林隐士,而是归家教授、著述。这种主动不仕的"避人"方式,就是儒家所说的"无道则隐"。"鸟兽不可同群"反映了孔子对隐居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本文全面、系统、重点地介绍了孔子与其弟子关于"礼"的论述,并就孔子所倡导的"礼"提出商榷性的看法。孔子极力倡导礼,犹如礼的化身。礼的定义——礼是道德规范,是合乎道德的行为。孔子所倡导的礼,源于周礼,但不同于周礼。礼的内容和形式随时代而改变,但其根本东西是不变的,礼的根本是"诚敬"。礼是道德标准,一切美德是否成立,以是否合乎礼为标准;一切行为是否合乎道德,也以礼为标准;礼是中华文明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判断尺寸链的增减环是计算尺寸链的首要环节,它是保证后续计算正确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用传统的定义法判定时比较麻烦,且易出错。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总结出了一套较形象、直观的"小人走路"法,可以方便地进行尺寸链增减环的判定。  相似文献   

11.
孔子丰富的人际交往思想在《论语》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其关于人际交往的原则、规范、价值观和目标诉求等人际交往之道,为我国人际交往方面伦理原则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影响深远而流长。  相似文献   

12.
现存的王肃《论语》注与郑玄《论语》注,其差异主要是表现在两个学术层面上:第一,知识层面上,因为经文文本文义的模糊不清或经文的断句分歧、字词训解不同,从而造成了郑玄和王肃对同一经文理解的不同,不是王肃故意与郑玄注对立,属于正常的学术争鸣。第二,学理层面上:“王学”反对“郑学”注经时掺杂谶纬,王肃《论语》注既较郑注更为简约、理性,少有谶纬说经,而其少部分又注重义理发挥。郑玄《论语》注和王肃《论语》注的上述差异,远不能反映郑(玄)学、王(肃)学之争,尤其是两者在今古文经学的纷争。仅就此而言,当前学术界似有夸大郑王之争之嫌!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经典,历来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它的人也不胜枚举,但其中有些语词因为语意比较显豁,各教材注本不再作释,各辞书似乎也无异议。近日重读杨伯峻《论语译注》,发现"诵"等语词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梅柳 《职大学报》2013,(5):62-65
本文阐述了《论语》学习智慧,主要集中体现在学贵有忧、学贵有乐、学贵有恒、学贵有思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论语>是诸子散文的早期代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它能在简短的记言、记事中,传神刻画孔子及其门徒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语言含意丰富,概括性强;浅近易懂,接近口语;运用排句立说.这一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始注意人物描写,增强了叙事文的形象性,其语言对后世文学语言和论说、应用体语言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孙钦善先生的《论语本解》作为诠释《论语》的注本,学术价值极高,但某些注解似乎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吾与女,弗如也"之"与"字应释为连词"和";"乐则韶舞"之"舞"字应释为通"武",指《韶》乐和《武》乐;"义以为质"之"义"字应释为"正义","质"指本质;"小知"应指掌管小事,"大受"应指受以大任;"吾老矣,不能用也"的主语是齐景公,而非孔子.  相似文献   

17.
《论语》所蕴含的诸如“仁”、“忠”、“恕”、“孝”、“义”、“勇”、“敏”、“宽”、“恭”、“中庸”等优秀传统伦理道德和规范,在内容上是朴素的,在价值上是普世的。当今大学生应从中汲取符合时代要求的成分,通过自身努力和教师的教育引导来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培养健全的人格,便于日后顺利地走上社会、立足社会。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政坛,大致可分为,魏晋南朝与北朝后期的禅代政治;十六国至北朝前期的胡主汉臣的"联盟政治"。前者出于其政治需要对《论语》特定篇章的某些文句进行化引和对《论语》道德伦理观念及其思想范畴(礼让)进行征引与利用、歪曲;而后者对儒家经传尤其是《论语》的引用,则相对全面、真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