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明清以来,徽州本土与江南各地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局面,徽州本土走出去的商人为江南地区的发展补充大量的人员和一些徽州本土的物产,而江南各地则为徽州本土提供各种日用必需品。随着抗战的爆发,徽州凭借山川阻隔,置身敌后,成为当时东南战区的大后方,皖南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江南地区相继沦陷后,徽州成为孤悬江南的最大国统区,其周边地区沦陷为敌占区,物资交流异常困难,使得原先的良性互动局面遭到严重的破坏,对徽州地域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西部农业发展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西部农业在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作物产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受多种因素影响,西部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战时急需物资发展快、西南部发展速度快及发展过程曲折等特点。西部农业的发展为支持抗战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在政府职能、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与资金等到位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  相似文献   

3.
元代山西地区的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史以来,山西地区就是中原汉地农业生产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对于河东山西的农业生产,元统治较为重视。随着元朝在北方统治的逐步稳定与人口增加,山西地区的农业生产获得较好的恢复发展,不仅基本满足当地的日常需要,还对大漠南北的军需民用提供过大批食粮。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农业是晋绥边区经济的主体,日寇侵略严重破坏了边区农业发展。边区政府和农民多措并举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就,促进了经济发展,满足了军需民食,为坚持抗战并取得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国统区农业生产力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和技能低下,耕地大量荒芜和面积不断缩小,以及农具的十分落后与短缺,表明了国统区农业生产力正一步一步地走向崩溃。导致国统区农业生产力日益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封建性土地制度的束缚、国民党发展农业政策措施的失效、日本侵略战争的破坏。国统区农业生产力的危机,造成了两个最为直接的严重后果:农民生活的不断恶化和国民政府的垮台加速。  相似文献   

6.
在抗战时期,新桂系为了内固统治、外御强敌,大力进行农业开发。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发展农业生产力。农业开发的各项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广西农业经济有所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广西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抗战期间,为了坚持抗战,增强抗战的经济实力和适应战时经济的需要,国民政府在“以农立国”的方针指导下,加强了对农业的战时统制,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和统制农业的政策措施,进行战时农业推广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政策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后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增长,使后方各省的农业生产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基本上满足了抗日战争的需要,确保了大后方人民生活的基本稳定,为中国坚持八年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方志相关资料之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和县域比较,对徽州区域各县气象灾害的主要类型、空间布局、发生频率作考察,以深入探讨传统徽州农业气象灾害之实态.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农学家云集广西柳州市郊沙塘,开设了包括农作物的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经济作物繁殖及农业化学试验等大批研究课题,取得重要成果,不仅使广西的农业试验出现了繁荣,而且对我国近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抗战爆发后,东部沿海相继沦陷,农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为满足抗战对棉粮不断扩大的需要,国民政府开始将眼光投向比较闭塞落后的西北,将"开发西北"付诸实践,并通过发放贷款、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开垦荒地等措施,促进了西北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力的支援了抗战。但由于国民政府缺乏"建设"西北的决心,使得整个西北农业开发取得的成效有限。  相似文献   

11.
《腾[誊]正日记》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位徽州女童撰写的日记,后经汪翠珠女士誊抄得以遗存迄今。日记的时间从1937年11月8日到翌年的5月6日(其间有中断),生动地反映了日军侵华对皖南民众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剧烈冲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汉中地区教育的发展,主要是外部资源偶然聚集促成的非常态发展,是人流、物流、资本流在特定约束条件下趋同性利益追求与收益预期推动的结果。既表现为当时人们的理性选择,又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影响力及其对人力资源的导向作用。由于“国统区”政治的落后,在汉中地区教育的显形态发展过程中,作为另类存在的潜形态的发展,则显示着较强的感召性与社会活力。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贵州得益于战时迁入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有利条件,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和创办近代化企业,鼓励发展传统手工业,经济发展迅速.但贵州各界无不以一种“外省来此服务者,迟早要离去”的忧患意识来看待贵州经济发展,因而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这时期贵州人才培养形式多样,主要有传统家庭与师徒传承、学校教育、社会组织和企业培训几种方式,形成了高、中等及基础人才纵向发展形式.  相似文献   

14.
山西抗日战场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和重大作用。抗战初期,山西抗日战略支点的形成,开创了全国抗战的新局面;抗战中期,山西战场的发展和扩大,对坚持全国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山西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抗战的坚强堡垒;抗战后期,山西战场主动出击,实施反攻,加速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同时,山西特殊形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国具有先导和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何宁 《成都师专学报》2005,24(3):41-43,51
抗战前,四川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抗战期间,随着沿海工业的内迁,四川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从而成为战时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对坚持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文章对抗战时期四川工业的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的临时省会永安县初等教育得到了稳定、较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学校数量、在校学生人数、教师人数以及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都比成为临时省会前有显著增加。本文综合各种资料,较详细地介绍、分析了这方面的情况,并探寻了其之所以能够获得稳定、较大发展的主要原因:当时的县政府比较重视初等教育,永安县经济有较大发展,抗战进步文化氛围浓厚。  相似文献   

17.
抗战爆发后,为打破日军封锁和开展大后方正常对外贸易,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重庆为中心发展西部航空运输业。西部航空运输业在发展中呈现出航线变动频繁、航空运输建设服从军事需要为主等特点。西部航空运输业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抗战.并推动了整个中国民航运输业的发展。但由于航空人才缺乏、航空制造技术落后等原因,西部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又难尽人意。  相似文献   

18.
对战时后方经济的认识涉及若干经济关系。一是围绕战时后方经济体育场体制而形成的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这一经济关系带有明显的地方经济中央化和中央经济地方地的两种重特征。二是战时经济与平时经济之间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地方经济史与抗战经济史在概念与视角上存在的某些差异。三是战时经济的区域关系,由于战时经济的影响,传统的长江上游经济区经历了战时后方经济后到战后西南经济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的人类学研究空前繁荣。其中,四川西北岷江上游羌族地区的人类学研究,成为该时期人类学西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中外知名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纷纷深入羌族地区,从事实地考察,完成了数量可观且高水准的学术著作。本文在阐述抗战时期这种特殊的时代与学术背景的基础上,梳理了该时期四川羌族地区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学术成果,并分析了抗战胜利后该地区人类学研究的继承与延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