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味”常用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是佛教用语,指心专注于一境。这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另一个是指事物的诀窍或精义。例如:“个中三味”、“文学创作三味”、“得其三味”中的“三味”都是“诀窍”或“精义”的意思。“人生三味”可以理解为“人生的深刻道理”、“人生真谛”。  相似文献   

2.
《科学与文化》2005,(8):7-7
“苏丹红”事件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让人们在对食品安全现状担忧之余,把食品添加剂当成了过街老鼠。但事实上,食品添加剂不仅改善了食物的品质和色、香、味,而且在防腐和加工工艺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曾有专家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也就没有健壮的男子、苗条的女子、聪明的小孩和硬朗的老人。”  相似文献   

3.
物理课要上出浓浓的物理味,运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极限法思想,加强物理过程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4.
李东辉 《知识窗》2007,(12):25-25
“三味”常用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是佛教用语,指心专注于一境。这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另一个是指事物的诀窍或精义。例如:“个中三味”、“文学创作三味”、“得其三味”中的“三味”都是“诀窍”或“精义”的意思。“人生三味”可以理解为“人生的深刻道理”、“人生真谛”。  相似文献   

5.
巧解荒唐味     
巧解荒唐味阿云《红楼梦》开卷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多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钟情“荒唐言”,思解“其中味”,造就了一代代“红学”家。发明创造也要有“红学家”’们的心态和意境,对所闻所见的“荒唐”言和享细加推敲,然后悟...  相似文献   

6.
印度医学中的“味”(ras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味”(rasa)是印度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代表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是决定一切营养功能与治疗作用的基础。围绕着这一概念,古代哲人展开了对其本质的热烈讨论,其中所提出的“潜在之味”、“消化后味”等子概念,皆属思辩性极强,但却不见于同样重视饮食与药物之“味”的中国医学中的重要内容。在这篇章中,对于印度传统医学中“味”的理论给予介绍和解说,并附有印度古代医学经典《妙闻集》(Susruta-samhita)与《She罗迦集》(Caraka-samhita)中若干有关章节的译。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物理教学实例,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问题解决”策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索问题、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实施“问题解决”策略,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运用问题的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学习策略。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兴趣、情感、动机得以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创新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本文结合物理课教学实例,谈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解决”策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8.
林炜 《知识窗》2010,(7):52-52
大凡书店、书斋的命名,都有一定的含义,少年鲁迅读书处“三味书屋”中的“三味”,究竟是哪“三味”呢?又是什么意思呢?“三味”指的是书三味,即经味、史味、诸子百家味。源出唐人李淑的《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  相似文献   

9.
邹蓬 《知识窗》2014,(2):32-32
什么是语文味?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那么,语文的本体又是什么呢?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文章写的是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其实,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语言的形式。语文课姓“语”,所以教师应该考虑语文的本体,努力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笔者认为,语文有三味:一是“读”味,二是“语”味,三是“文”味。  相似文献   

10.
多带来不同     
“如果发生了大灾难,使得一切科学知识都将销毁,我们只能留下一句话给后代的生物,用最少的字却可以包容最多信息的那一句话是什么呢?”这是大物理学家费曼在一次给学生上物理课时提出的。听到这样直截了当又生动的问法,学生很难不急切着想要知道答案。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被放在了十分突出的地位。但是,我们仍会发现不少同学至今还讲着“中国味”十足的英语。本文强调语音语调的重要性并就如何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发表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理念在"数字城市"规划中的借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数字城市”建设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作为巨大的系统,“数字城市”涵盖着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数字城市”不论从本身的建设架构、建设初衷,还是服务对象来说,都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数字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非技术层面上的人文因素,“以人为本”是“数字城市”建设进入可持续发展轨迹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已初步具备“数字城市”建设的“天时”、“地利”,“人和”成为决定“数字城市”建设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而决定能否“人和”的重要前提之一在于是否充分考虑“以人为本”。本文从“人本”的角度分析“数字城市”对未来城市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和这种影响对“数字城市”建设的潜在要求出发,提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数字城市”规划思想,将“以人为本”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情报”改“信息”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分析“情报”与“信息”的性质与特点,理清了情报与信息之间的辨证关系。“情报”改“信息”带来了正面的效果,但是也带来了消极作用,提出了减少负面效应所采取的有效措施。最后对“情报”与“信息”进行了正确的定位,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改名。  相似文献   

14.
在古装京剧里,常常有古代县令审案的情景,当跪在下面的犯人拒不交待时,只见那县令双眉倒竖,怒目圆睁,厉声道:“嘟!”同时手举一块寸长、半寸宽厚的木头猛拍案桌,以增强大堂审案的威严气氛。这块小方木通称“惊堂木”。相传“惊堂木”为虞舜时以正直著称、掌管刑法的士(狱官之长)“明五刑,弼五教”的皋陶首创,距今有四千多年悠久历史。“惊堂木”经历代制度的沿革与演变,终于成为上至“九五之尊”的皇帝,下至“三教九流”的艺人,皆沿袭使用。只是由于使用人身份不同,“惊堂木”大小不同,名称亦随之各异。有民间流传的一首《…  相似文献   

15.
晏双生 《情报杂志》2006,25(10):98-100
指出理论界相关企业“资源”和“能力”观点的不足,分析了企业“资源”和“能力”及其深化——“知识资源”和“知识能力”的联系,并进一步指出企业的“核心(知识)能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16.
"超市理念"之于图书馆"开架借阅"服务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超市书店的成功与图书馆“开架借阅”业务的发展,得益于蕴涵着“人本”精神的“超市理念”。文章认为,要开拓“开架借阅”业务,关键在于开拓思想,牢固树立“人本”观,同时要直面“开架借阅”服务中遇到的问题,思索并实践一些具有深层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7.
关于"软科学"与"硬科学"界定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西方学者认为“软科学”与“硬科学”的本质区别是其发展水平不同,公众调查的结果也支持了这一观点。我国“软科学”概念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描述,主要强调的是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以及研究成果的决策支持作用,这与西方学才和公众理解的“软科学”概念实质上是一致的。运用图形面积比例(FGA)方法,可以界定“软科学”与“硬科学”,也可用于分支学科的硬度测量。  相似文献   

18.
黄丽珍 《科教文汇》2009,(21):93-93
新课改的语文课回归语文味,要求教师自身先具备浓厚的语文味。课前具有独到的语文眼光,净化语文课堂,是前提条件;课中洋溢浓郁的“读味”、“品味”,是丰盈课堂语文味的关键环节;课余丰厚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逻辑上,现实中论述了读者第一说,员工第一说,及读者和员工兼重说(折中说)的偏颇观点。通过对”三个第一”现象的实质,“两对关系”认识的误区,“一个利益”终极的诉求进行分析。认为图书馆、员工和读者永远的“第一”只能是“利益”而且其利益是有限度的,利益必须受到法律保护,否则“第一”将没有任何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成立  周金焕 《现代情报》2003,23(11):207-209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第39条首次规定了“未公开信息”的保护,而没有使用各国普遍接受的“商业秘密”一词。原因何在?目前,国内学界普遍认为,“未公开信息”就是“商业秘密”。笔者不同意这一观点。因为二者在内涵、外延、特征、构成要件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未公开信息”的范围远远大于“商业秘密”。可以包括诸多的“准商业秘密”。TRIPS协议第39条反映出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扩大商业秘密保护范围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