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大富可以说是我见过的打扮得最大牌的房地产商,秘书说他最喜欢穿着的品牌是Prada和Gucci。他几乎每天下午部要去打高尔犬球,只要去海南,就会驾着私人游艇出海。有一次,他开着游艇玩漂移,把船上的两个人甩到了海里。  相似文献   

2.
这个标题是引用著名作家王蒙先生的一篇文章,那是他为北京某杂志的一次纪念活动而写的。他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期刊的作者由年轻人变成了老年人,杂志编辑也由小编辑变成了老编辑,读者也}扫一拨换了另一一拨,但期刊仍然存在着、活跃着,发挥着应有的作用,焕发着一样的生机,从来就不曾老去,也不会老去,就像他的小说Ⅸ青春万岁》。  相似文献   

3.
世界折腾不了他,他也不去折腾世界,他是千百年来第一个系统阐释在临界点逍遥任游的哲人,为世人奉献了一套臻于妙极的零度哲学。划分中国古代的哲人,不大好用左派右派,而是更适用出世和入世。而王博在《庄子哲学》说庄子的微妙就在于他是个不出世也不入世的哲人,他对他所处的世界没有像儒家、墨家那样投身其间去奋斗、去改变的热情,但也没有像许由、夷齐那样弃绝社会的冰冷,他谨慎地把握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尺度,世界折腾不了他,他也不去折腾世界,他是千百年来第一个系统阐释在临界点逍遥任游的哲人,为世人奉献了一套臻  相似文献   

4.
刘江今年93岁了,采访他之前,我们琢磨着怎么也得跑个三四趟,这么大年龄的老人家,一次能支撑着聊半个小时就不错了。结果打电话预约,被告知:刘老一早就出门开会去了。  相似文献   

5.
风扬 《新闻天地》2010,(12):58-60
看到门口站的保安队长张应文,还没等他说话,萧翎就把他拉到自己的卧室。“你们怎么才来?大白天的,300来斤重的保险柜就被搬走了!你们都干什么去了?萧翎说着,红了眼睛。  相似文献   

6.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陈景润总是能躲就躲,能不发言就不发言,每当开会讨论的时候,他总是去图书馆看书或在宿舍里钻研学问.然而,尽管他竭力躲避着政治风暴,但政治风暴却没有放过他.  相似文献   

7.
徐震时是我们的朋友。每逢到北京去,总要抽空看看他,坐在他书房里的长沙发上,品着清香的江南绿茶,翻阅着一本本由他编辑的画册,饱饱眼福。去年11月份,我们又去看他,他从书柜的最上层取下几本新画册,翻开一册大八开精装本《诸乐三书画篆刻选》,说:“这本画册将参加今年12月份在香港举办的中国书展。可惜,诸老先生连大样都没有看见就过世了。”震时说这话的时候,很有些欠疚。但这能怪他吗?出版周期过长,不是哪一个普普通通的编辑就能解决得了的。  相似文献   

8.
一个雨天,去一家小小的咖啡馆。去那里是因为看见报上介绍,说这里的咖啡是纯手工制作,而且是酷爱咖啡、很有经验的老板亲自动手的,用的是他的独家配比。这就很有点玄妙了。很小的咖啡馆,布置使人想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老板是个高个子、腰板笔挺的人,看上去五十左右。店里没有别的客人,我们就在一杯咖啡的满与空之间和他聊天。原来他祖父、父亲曾经都做过大生意,所以他从小就喝咖啡,成了真正热爱咖啡,成了真正热爱咖啡的人。他开这家小店是为了自己和自己的同类,在这里和喜欢咖啡的人一起品着咖啡,交交朋友。我们用的是别处少有…  相似文献   

9.
我的一个兄弟,辛苦创业被行业大佬华某公司拖欠巨款,因为某些不明原因搬离深圳撤去珠海。前阵子我出差去了深圳,他在MSN上听说这个消息,吃过午饭就搭着一条小船乘风破浪来看我。见面就跟我说,俺用手机了。听到这话,我激动得几乎热泪  相似文献   

10.
如果阿渝"混迹"于人群当中.没有人会想到这个个子不高、留着平头、脸上长着"青春痘"的小伙子竟是某报社的摄影记者。阿渝的新闻摄影作品在圈内小有名气,以自然、柔和、清晰度高、视角独特著称。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他竟是半路出家。"1998年8月,还差一个月升入大三的我前往一家晚报实习,负责接待我的人说:新闻部已被实习生挤得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了,你硬要来,就到摄影组去吧。我没怎么想就去了摄影组,反正是实习,无所谓啦。谁知这一去,不想却改变了我的发展方向。" 在摄影组,阿渝遇到了报社的摄影权威,在他的直接帮教下,  相似文献   

11.
过去一向寂寞严肃、质朴无华的书评界,近年来也沸沸扬扬,热闹起来,而且在这条风景线上也出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新景观…… 景观之一: “不读作品的评论家” 不读作品搞评论,提出这个命题好像是无稽之谈,在过去,一般人都不会相信,可今日不知怎的,不读作品搞评论的人运应而生,而且还有不少是名家,花样翻新,可谓书坛一绝。 在一次研讨会上,我一直很尊重的“那位”驰骋文坛、才思敏捷的先生,被作为重要人物特邀而来。会议还未开始“他”就郑重并煞有介事地说,还有一个会等着我,我必须得去,对不起,我先讲一讲就走了。会议不得不打乱程序,叫他先发言。听着他耀眼并用光环的表白,更加吸引着我去寻找他的新见解,我拿着事先准备好的笔和本,认真地听着记着。可后来,怎么也记不下去了,离了谱的问题滔滔不绝,一涉及作品的具体问题,总是张冠李  相似文献   

12.
万凡 《新闻天地》2008,(10):20-21
与潘老的第二次见面,是在湘雅附二医院的眼科病房,得知他眼部需要动一个小小的泪囊支架手术,我去看他。还是头回见到的那般矍铄,而色如初。一见面,他就举起叼着细长香烟的手示意我坐下,他的右鼻孔插了一道氧气管,左手拇指上还夹着一个心电图测试仪的夹板。  相似文献   

13.
海宁 《新闻世界》2008,(4):20-20
记忆中,他一直担心自己会老,像个虚荣的害怕容颜老去的小女人。那时候,他一抬手就可以把我举过头顶,听着我在他头顶咯咯地笑,说,姑娘,看你老爸多有力多年轻。  相似文献   

14.
我1969年在部队当兵时就和通讯报道交上了朋友。初学写稿时,热情很高,看见好人好事就写,一坐下来就写到深夜。稿件投寄出去后,就盼着被采用。可是,一天天过去了,发出去的稿件都如泥牛入海,有去无回。这时,一些人的风凉话也来了:“他想当记  相似文献   

15.
<正>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著名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最具影响的作家之一。巴金年青时便重视图书馆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晚年时更主动向各大图书馆赠送了数量惊人的私人藏书。同时,他还积极呼吁和组织建立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于一身的中国现代文学馆,这座中国文学事业的丰碑,也成为巴金留给后人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自从我当上记者的那一天起,我就觉得这将是我一生最喜爱的职业:每天的生活都是新的,每天都可以交到新的朋友,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去丰富自己的人生。甚至采访了一个骗子也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感悟。 我是在第二次采访这位年轻的“企业家”时,听到了这个“美丽”的故事。他,28岁,出生于南京一个干部之家,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异,母亲和他在乡下过着贫穷的日子。他刻苦读书,考上大学,读了研究生,又到法国里昂大学留学深造。在法国,他过着贫穷而又浪漫的生活,他在加油站为人擦过汽  相似文献   

17.
海外华文媒体流传着一句笑话:“恨谁,就怂恿谁去办报,好让他血本无归!”在荷兰却有这样一位浙江籍老乡,自告奋勇地承办了一份华文报纸。自从套上这双“红舞鞋”后,他忙得像一架旋转不息的大风车——  相似文献   

18.
认识一位作家,他隔一段时间,就会从公众视野中消失,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打电话给他,一直处于无法接通状态,他的QQ也不在线,发电子邮件也不回复……就好像去了另外一个星球一样,但几个月以后,他又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原来他切断了和外界的所有联系,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专心写书去了,他说他这样做是为自己找一个寂寞的所在,以便能够不受任何干扰地写书。因为文学事业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有资格创造出辉煌和灿烂。  相似文献   

19.
刚毕业的大学生、退休老教师、企业高管,以及NGO组织和各路基金会,都以各自的方式支援中国最偏远地区教育,并给了自己另外一个身份:支教老师"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支教,因为那里是地狱!如果你爱他,也送他去支教,因为那里是天堂!"去云南支教之前,许林遭受了很多的质疑和反对,就好像自己一脚要踏进地狱;然而在云南永安乡支教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20.
他莽撞、厚道、纯良,兵荒马乱中,带着账本子去收账,饿了就啃馒头,下雨了就找个地方躲着,一点都不知道天高地厚,也不知道什么等在前头。她美丽、幽怨,黑头发,白衣服,身份不明不白,介于人和鬼之间,还不了魂,投不了胎,又给老妖怪挟持着,去勾引精壮汉子来给它吸血。她也不想这样,但不想也没办法,夜夜在兰若寺里弹着琴。那个地方,"草如茵,松如盖",在兵荒马乱的时代里,像是夜海上的一个孤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