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西人民出版社《名作欣赏》杂志编辑部,为了进一步办好刊物,广泛听取意见,于去年11月5日在北京召开座谈会。林默涵.陈翰伯、边春光、戈宝权、王瑶、常任侠、邵宇、屠岸、周汝昌、李健吾、李希凡、唐达成等七十多人出席了座谈会。大家一致指出,《名作欣赏》在全国众多的刊物中,是有自己的特色的。她以广大文学爱好者和中青年作者为对象,以刊载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名作的赏析、评介文章为  相似文献   

2.
《名作欣赏》创刊二十年了。古时,这个年龄的男人称“弱冠”,今天这个年龄的男女大约还在大学读书。总之,二十来岁的人,还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刊物不然,二十年的刊物则人人称老了。谁能说《名作欣赏》不是老牌刊物、老刊物?老而保持青春,老而保持活力,老而拥有更多的读者,这恐怕是《名作欣赏》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名作欣赏》创刊于1980年。那个时候,人对于所谓精神食粮,尚处于半饥饿的状态,精神饥饿的人们拥挤着或排着长队买刊物。对于名作,更是求之若渴。所以,当时的办刊人在讨论创办刊物时,一致通过了“名作欣…  相似文献   

3.
《全国新书目》2022,(2):129-131
<正>王能宪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受业于著名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长期在高校工作,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和学术研究。主要作品包括《世说新语研究》《含咀编》《文化建设论——王能宪演讲集》等。本书收录了46篇最美、最动情、最经典的古诗文及现代诗词,并对其做了精湛地解读和赏析。其中部分内容是作者早年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王牌节目《阅读与欣赏》撰写的赏析稿,该节目主要是名人介绍名作,  相似文献   

4.
由北岳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大型文学鉴赏期刊《名作欣赏》,在迎来 20华诞的前夕,再度被新闻出版署列入“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并且,荣获国内最高期刊奖--首届“国家期刊奖”。《名作欣赏》主编张仁健是山西出版界一位资深望重的名编辑,早在 1981年就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他从事编辑工作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始终坚持精益求精,始终坚持高质量、高品位、高风貌“三高”的办刊方针。为了具体地了解《名作欣赏》的成功之道,笔者日前对该刊的创始人张仁健主编作了一次采访。 笔者:《名作欣赏》荣获国家级期刊大奖,…  相似文献   

5.
今年第二期《中国记者》的“外国新闻佳作赏析”专栏中刊登了熊昌义同志的文章《“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介绍美国新闻史上的一篇名作》。“赏析”也好,“介绍”也好,属于评论的范畴应该无疑。然而,先读过被评论的佳作,再来读这篇评论,却使人产生一种憋闷之感,不鸣不快。首先冲到舌尖的话是一个问句——这篇新闻名作的新闻究竟是什么?《“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这是一个绝好的题目,然而读到最后,欲从评论中获知“好新闻”内容的读者恐怕会大失所望:这“好新闻”无非是用了巧妙的文学笔法写出的“旧闻”,真真地“没有什么新闻”了。评者(为下面叙述方便,姑以“评者”和“记者”分别称评论的作者和原  相似文献   

6.
《新闻知识》自1984年7月创刊迄今,已出版130多期了。在当今报刊如火如荼的激烈竞争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刊物越办越好,越办越红火,赢来广大新闻工作者和爱好者赞许的目光,发行量大而稳定,已在全国同类刊物中位居前列。这来之不易的“好收成”,除编辑绞尽脑汁精心运筹,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操劳以外,更重要的是自身的诸多优点决定了这一切。 《新闻知识》学术性很强,知识面较广,适合于多层次的读者口味。既有名作、“大手笔”的作品赏析,又有新手的上乘之作评析,独特的栏目更令人耳目一新;“新闻理论研究”、“得奖新闻采写谈”、“通讯员天地”等  相似文献   

7.
由台湾中文研究所研究生发起的 《文学经典与台湾文学》刊物日前举办新刊发表会,第一期以“文学经典与台湾文学”为主题,主要以年轻研究者的角度发表意见,计划每半年出刊一次。  相似文献   

8.
上海《解放日报》于9月2日发表姜小玲一文,披露出版界随意“拼装”名家名作的倾向。文章说,时下,一些现代和当代名家的作品,被重新“拼装”组合后,再贴上五花八门的“标签”重新出版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文章举例说,一套名为《回顾中外文学大师丛书》中,把许多中外著名作家的名作“打散”、“分割”后,另行“组合”,于是成了《人情长短》、《闲情逸致》、《名人采访》、《享乐人生》、《名士风流》、《艺林散步》各  相似文献   

9.
广播在20世纪的普及使得收听与欣赏无线电波中的文学节目成为了几代人的习惯与享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61年5月正式开办的名牌节目《阅读和欣赏》,现在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个节目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后来人们概括的“三名”,即名人介绍名作,由名播音员广播。  相似文献   

10.
我从事期刊的编辑工作,是从参与创办《名作欣赏》开始的。如何办好刊物,对我来说至今仍然是个需要悉心探索的新课题。这里想将两年来的一些编余杂感略陈如下,以求教于同行。接受编辑《名作欣赏》的任务之后,我首先遇到和经常琢磨的一个问题,就是期刊编辑工作与书籍编辑工作的区别,亦即期  相似文献   

11.
黄震云教授新著《经学与诗学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从中国诗学原典《诗经》、“楚辞”与儒家经典《论语》入手,切入历代诗歌的代表文体与作品,充分利用出土文献与现代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阐释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学精神与本质特征,观点新颖,文笔俊逸,有新意。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问题是近年中国学界的热点之一,它的兴起显然与当下中国坚定的现代化进程相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作为“理论旅行”的“现代性”话语似乎又处在一个言人人殊的情况下,需要我们作知识考古学的清理。周宪先生是近年来现代性理论的积极译介者和研究专家,他的《审美现代性批判》一书更是“成一家之言”,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本刊本期围绕周著,展开对现代性问题的探讨。《“现代”何以成为问题》对审美现代性问题提出了不同见解,《新思想资源的开启》则“深描”了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脉络和时代语境。周宪先生针对两文,专门发来《现代性视域中的当代美学问题》作出回应,并对自己的审美现代性理论以及当代中国美学走向等问题作了进一步阐释。希望我们本期的讨论能够深化学界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并引发读者诸君的理论热情。当然,更希望有不同声音加入我们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由北岳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大型文学鉴赏期刊《名作欣赏》,在她迎来20华诞的前夕,再度被新闻出版署评为“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并且,荣获国内最高期刊奖:首届“国家期刊奖”。为此,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新闻出版局于今年4月6日联合发文,对该刊20年来办刊的出色成绩,尤其是在争创  相似文献   

14.
虽有吹捧阿谀之嫌,并且也知道就像有人说的那样,“文学自由谈”并不表明可以十分自由地谈文学——我还是要说:《文学自由谈》这本刊物办得真是越来越好看了。 读了登在这本刊物上的《自由之圈儿有多大》,“感觉”非常好。别的且不说,单看作者这么几句话:“我每每从报刊上读到一些文学写作者们自称为‘作家’,感觉挺别扭。‘作家’是一种尊敬的称谓,因此只适用之于‘他称’,而不宜用为‘自称’,就譬如无论多么高级的‘科学家’,人家可以这样称呼他,他不宜这样自称。”好长时间没有读到这种让我特别为之一动的文字了,正如鲁迅所…  相似文献   

15.
刘文飞新著《读与被读:世界文学名著十一讲》是一本外国文学通识课讲稿,与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同属一类,不只会对听课者产生语文方面的积极影响,还会在学生们心中播下“文学用美的形式唤起我们心底的善”的种子。批评的激情与理论的“冰冷”能否兼备?本文重点分析该书中隐含的“作家文论”元素,指出整个讲稿具有一个潜在的贯通性理论命题——“人身上的悖论”,如果把《读与被读》的副标题换成“世界文学经典人物形象的悖论”,它就会成为有关人物塑造的诗学专论。本文作者切盼外国文学研究者用作家笔触丰满理论身躯,这类作家文论早该成为“理论化”“理论主义”之后现代文论的另一种样态,也切盼俄国文学研究者在诠释经典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用作家文论引导年轻学者重视理论思维,以此为中国文艺理论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6.
日前,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看到一篇题为“久违了,文学月刊的插图”的文章。文章谈到文学报刊很少见到插图,甚至是绝迹了的现象,列举了中国权威文学刊物《人民文学》在老一辈文学家主持刊物工作时,十分重视作品的插图,要求每期刊物的重点作品必须配以精美插图的主张。并在刊物的周围团结了一批极具实力和潜力的作家队伍,同时还有一支过硬的画家力量,这两支不同专业的队伍有力地支撑《人民文学》刊  相似文献   

17.
据悉,上海东方电视台前不久在黄金时间推出了“经典名著”文学欣赏专栏,旨在提高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陶冶观众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此举旋即引起上海文化艺术界、尤其是传播界的强烈反响。眼下,说到视听文学艺术的“纯”与“雅”,其境遇可谓是“凄凄惨惨”、今不如昔了。“纯”字“浊”化,“雅”字“俗”化。视听媒介里是通俗歌曲大串联、港台影视片大展播,前者喧嚣于电波,后者风流于屏幕。  相似文献   

18.
"品读经典,光亮人生",是重庆卫视《品读》栏目的片首语。《品读》以视听艺术为表现手段,对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每集时长25分钟,每日18:03播出,从2010年5月至今,已播出600余集,对几百位作家的经典作品品读赏析,引领电视受众漫步精彩的文学之旅。  相似文献   

19.
《中华读书报》3月29日、《南方日报》3月18日刊登同一篇题为《“一切”是什么》的文章,批评刊物竞相改版谈时尚的做法。文章说,《湖南文学》今年一期起改为《母语》,将一贯老旧的纯文学棉袍换上了西文化的霓裳。封面就很不文学,一位女青年头上顶起了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其创意是“从原子到数码”。改版后刊物定位的说明是:对人类的一切的整体关注。其内容是:从网  相似文献   

20.
刘兰 《中国编辑》2003,(3):86-88
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创刊于1910年8月,到1932年“一·二八”因商务印书馆遭战火而停刊,历时二十一年。《小说月报》是商务印书馆在文学方面的一个重要刊物。这份刊物不仅培养出中国现代著名的编辑家,而且也是中国现实主义新文学的摇篮,“五四”以后的中国现实主义新文学巨匠们许多是从那里走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