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1年,张广天抱着吉他坐在舞台中间,以民谣加摇滚的方式唱出《狂人日记》里关于“吃人”的那一段。和《切一格瓦拉》一样,戏剧《鲁迅先生》以高唱《国际歌》结束,张广天俯视着台下“昏睡的、堕落的、帮闲的”众生。不过戏的主角不是“鲁迅先生”,而是“张广天先生”。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有名的散文——《藤野先生》,回忆他在日本学医的一段生活经历。执笔时已事隔20多年,在鲁迅的心目中,那一段生活里最值得回忆的是他的恩师藤野先生。作者以凝重的笔触记述了自己在仙台医学专门学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文学出版事业从这里开始。”——这句朴实的话语,高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会议室的墙壁上,也镌刻在出版社每个员工的心上。他们为这句话而自豪,为这句话而流汗;他们为这句话贡献出了美好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的精力。他们热爱人文社,因为这里是一流编辑,一流学者、专家、翻译家荟萃之地;因为人文社建社五十多年来,编辑出版了大量优秀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同时还因为,解放后的第一套《鲁迅全集》,就是在这里编辑出版的。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每一个喜欢文学的读者,从而喜欢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每一个热爱鲁迅的读者,也热爱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文版图书,在读者中间长期保持着良好的信誉。《鲁迅全集》则代表了人文社的品牌。《鲁迅全集》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镇社之宝。  相似文献   

4.
《格瓦拉》和《鲁迅先生》之后,人们认为张广天应该自始至终激情万丈,扛着革命的战旗。正在热演的《红星美女》给了观众当头一棒,张广天也露出比观众还要茫然的样子来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封面设计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非常重视书籍的封面设计。李小峰说:“鲁迅先生很重视一本书的封面设计,不仅对图案,就是书名、作者的字体大小和安放的位置、颜色、纸质都是很注意的。有些书,仅仅是书名、作者·没有图案·也处理得很恰当,看上去很舒服。”“。李霁野回忆鲁迅时说:“书面的装潢,也是鲁迅首先注意到的。他自己设计的书面都各具特色。他也随时注意发现可以作书面的画家.并对他们爱护备至。书店随意污损画家的原稿.或印刷时改变了颜色,他都很为愤慨。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 本刊2006年第7期发表了倪墨炎先生的《破解鲁迅茅盾"电贺"红军之谜》一文.在文中,倪先生提出了《鲁迅全集》中收录的"联名电贺"一信并非鲁迅和茅盾所写,而有可能是红军内部人士撰写等观点.  相似文献   

7.
鲁迅、郑振铎与《永乐大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一些史实,阐述了鲁迅先生及郑振铎先生在校勘、保护《永乐大典》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章靳以先生是我大学的老师,1957年受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委托,和巴金先生一起创办大型文学双月刊《收获》,他俩在1936年就曾合编过《文季月刊》。巴金的《春》、曹禺的《日出》,都在这本月刊上连载。他们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合作得非常愉快。  相似文献   

9.
黄媛媛 《声屏世界》2007,(11):41-43
鲁迅先生说:“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突然发生的,总是承受着先前的遗产。“华夏文明根系中有各种不同的文化向量,地域文化孕育的电视剧艺术也呈现出不同形态。电视剧《大宅门》《大染坊》《乔家大院》讲述的都是商家大院中发生的故事,却传承了三种不同的地域文化。下面就以上述三部电视剧为例,谈一谈电视剧创作中的地域化倾向。  相似文献   

10.
《新闻出版交流》2002,(4):37-37
新版《鲁迅全集》将于2003年9月出齐。有39篇佚文书信将增补进修订版;有的要从《全集》中抽调;对《两地书》原信作编辑处理;对“注释”要减负。2002年3月8日5版《文汇读书》周报上,朱自奋同志对“五大看点”作了简要介绍:鲁迅一生所著大量作品,绝大部分已收入1981年版《鲁迅全集》。近年来《鲁迅佚文集》的出版,引起了不知情者的好奇,以为都是新的发现,其实其中既有确是鲁迅的文章,也有未必可靠,需要加以鉴别的。这次收入新版的佚文就是根据编辑细则,对一批已发现佚文(有些是1981年已经发现,有些则是1…  相似文献   

11.
《出版史料》2006,(2):125-125
孙伏园(1894~1966年)是鲁迅的学生和朋友。曾主编北京《晨报》副刊,发表鲁迅的《阿Q正传》。1924年与鲁迅等发起成立语丝社,出版《语丝》周刊。与鲁迅有多年的编、著往来,过从甚密,著有《鲁迅先生二三事》。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后,孙伏园十分悲痛,以鲁迅著译作品及所主编的刊物名称撰成挽联:“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寄托哀思。孙伏园写挽联  相似文献   

12.
这次国内引进的《超人总动员》选择了当初《宝莲灯》的三个主要配音演员——姜文、徐帆和陈佩斯.虽然都是老面孔,可仔细琢磨一下,他们还真都很符合那三个角色的特点:超人先生.久经沧桑;超人太太,是家里的一把好手;陈佩斯的音调和美国原板里的那个超人小子也有几分神似。  相似文献   

13.
开栏的话: 鲁迅先生的文集《朝花夕拾》原题为《旧事重提》,二题各有所长,一为写意,一为写实。我们开设的新栏目题为“夕花朝拾”,直效其实,而反用其意。沧桑旧事,正如前夕之花,历经长夜于朝晨拾取,恰似翻开尘封的档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病后杂谈》是一篇被当时的审查官“悬头”的长文,这篇文章发表的曲折过程给鲁迅带来了极大的震动,甚至由此拒绝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的编选工作。在鲁迅自己的记录中,《病后杂谈》的篇幅和段落数有模糊不清的情况。本文通过对鲁迅的日记、书信、手稿及相关人士回忆的考求,对《病后杂谈》的篇幅与致误之因、该文的被删与发表过程、被删事件背后的人事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对清人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扌适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这一段话,我们特别注意到“时弊”、“士林”二词。“时弊”是指当时的八股取士制度;“士林”指的是士人群落。具体地从《儒林外史》来看则是士人们在八股取士制度下的诸种心态和行为。《儒林外史》写的是八股取士制度与士人的冲突(顺从或反抗);而在细读之下,我们发现吴敬梓其实在很多时候提示了社会习见对士人们的控制作用,以及…  相似文献   

16.
时红明 《兰台世界》2007,(11S):62-63
鲁迅对明清两朝的类书评价不高.但《永乐大典》却是他使甩较多的一种类书。《鲁迅日记》1913年11月4日记有“得二弟所寄书一本,内《急就篇》一册,写本《岭表录异》及校勘各一册。”1932年鲁迅手订《译著书目》时,在“译著之外,又有所校勘”栏下录有“唐刘恂《岭表录异》三卷(以唐、宋类书所分校《永乐大典》本,并补遗,未印)。”《岭表录异》是部记述广东地区风土物产、天文地理、花草虫鱼的地方志书.为唐刘恂撰,早已失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现在,是我们青春中的青春。”这话是李大钊先辈说的。对于正处二十年华的《生活报》来说,非常适用。十年前为庆贺《生活报》十岁生日,我曾著文《生活,多么美好卜“一个孩子长到十岁,还是一个孩子。一个报纸长到十岁,该是成熟的时候了。生活报已经十岁了,她正亭亭玉立,楚楚动人。”不觉间又是十年过去了,我已从《生活报》的友人变成了《生活报》的同人,就更应该为他们写点什么了,于是我便想起了大钊先生的这句赞扬“五四”青年的话。以此送给每天都给我“美好生活”的《生活报》的同事。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说:“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官,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全集》1982年版,卷9,344页)看了多年电视,做了多年媒体,又教了多年新闻之后,就语言而言,笔者比较欣赏的电视栏目终究还是NBA的“五佳球”和《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  相似文献   

19.
永远的遗憾     
日前,在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翻阅馆藏的历史资料时,发现已故书法大师、鲁迅研究专家卫俊秀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写给陕西师范大学党委的几封信。信中除申述自己在五十年代所遭受的不公正对待外,还请求党委帮助他寻找丢失多年的《庄子与鲁迅》一书的书稿。  相似文献   

20.
一、《晋察冀日报·鲁迅学刊》《鲁迅学刊》是张家口第一次解放期间(1945年8月~1946年10月)《晋察冀日报》的一个副刊。《日报》是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的机关报,《学刊》是张家口鲁迅学会的会刊,由萧军主编。1946年7月底一些鲁迅研究者组织了鲁迅学会,在蒋军进攻张家口的前夕,从8月5日到9月20日出《学刊》四期。作者多为名家,文章短小精粹,文字通俗,内容有鲁迅思想研究、鲁迅编著评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