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熊丙奇 《教育》2012,(22):10
近日,北京大学一名学生发表的文章引发了媒体的热议,文章标题是《爸爸,对不起,我北大毕业,但我没能挣大钱、当大官》。有读者感慨:父母跟人拼了20多年,儿女学习都是最好的,他们觉得赢了。儿女毕业工作后他们才知道,生活上还是拼不过煤老板的儿女。这是一种除了制造情绪冲突外,没有多少价值的感慨。难道北大毕业之后个个都成为像煤老板一样有钱的人,就算"拼孩子"成功了吗?说到底,认为上大学是"拼孩子",就是一种十分错误的教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柏杨家书"这个名字,使我感到阵阵苍凉,因为在写这些家书的时候,我已经没有家了,我身陷监狱.儿女群中,佳佳是唯一能和我通信、在狱中登记有案的家人.我对我所有的儿女都抱着深深的内疚,深深的自责.在他们孩提时代,我却离开了他们,在他们最需要父亲的时候,我这个父亲却不在他们身边.做我的儿女,真是一种不幸!我辜负了他们.但他们付给我的太多,一直到我老迈,他们都没有抛弃我,使我成为充满了亲情、最有福气的父亲.  相似文献   

3.
"柏杨家书"这个名字,使我感到阵阵苍凉,因为在写这些家书的时候,我已经没有家了,我身陷监狱。儿女群中,佳佳是唯一能和我通信、在狱中登记有案的家人。我对我所有的儿女都抱着深深的内疚,深深的自责。在他们孩提时代,我却离开了他们,在他们最需要父亲的时候,我这个父亲却  相似文献   

4.
<正>我从师校毕业的时候,家乡各方面的条件还很落后,我希望自己能做点什么来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想到那些像我一样的藏北儿女,我决定回到家乡教书。在我看来,教师是一个民族的引路人,肩负着培育祖国下一代的重要使命。教育是引领藏家儿女走向幸福的必由之路,为了一代又一代的家乡儿女,我愿意成为这条路上的一颗石子。我们藏区教学条件有限,我经常用牛车  相似文献   

5.
我们时常会想“做父母的欠儿女们什么”?每个做父母的也都会考虑这个问题 ,而美国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所表现出的观点很有参考价值。美国的父母认为不欠他们儿女一分钟时间、半分的力气 ,也不欠昼夜不停地为他们开车的义务 ,不欠他们的音乐课、网球课和价格昂贵的自行车。当他们的子女长到16岁时 ,并不欠他们的摩托车和小汽车 ;他们的子女从学校毕业后 ,不欠他们去欧洲旅游的费用。美国人认为做父母的不一定要供他们的儿女上大学。如果经济条件允许 ,他们供得起 ,那当然好 ,他们可以把儿女送到最好的大学里去读书 ;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 ,他…  相似文献   

6.
姚鸿昌 《师道》2010,(9):6-8
孩子是父母心中的希望,我们很爱孩子,但如何去爱是值得思考的。我也是一位家长,在二三十年前,我在向儿女学习,在和儿女共同成长过程中,实现了人生的第二次成长。后来我把和儿女共同成长的过程,写了20万字的读书笔记,而且把孩子小时的照片录音录像等收集起来,作成一个多媒体,在我的两个孩子即将走向婚姻的时候,我给他们放了一下,  相似文献   

7.
母校的温暖     
孙虎 《大学生》2021,(4):14-14
因为疫情,本来4月份即可见刊的文章,因为印刷停工而无法出刊。然而学院规定,必须在文章见刊后才能进行毕业答辩,这就使我在6月份毕业的打算落空,也导致我之前联系的在北京、重庆等地的工作机会不得不随之放弃。不过,在家乡度过的数月,也让我对未来的工作计划做出了改变。原本我是打算在北京、重庆等较大的城市发展,但在和父母生活的这段时间,我发现他们已经渐渐老迈,身体经常出现小毛病,甚至在很多事情上,曾为我遮风挡雨的他们,已经不能从容应对。  相似文献   

8.
我想教书     
执教之路自家教开始从小我就立志当一名教师,我是带着满腔热情步入教师行列的。起初,父母并不同意我的选择,他们坚信自己的儿子不是一块当老师的料。但是高中毕业不久,我便冲破重重压力,在家里开了一个课外辅导班,招收一些需要补课的学生。我成了一名家庭教师。第一年,我奋发图强,将年轻人的一切欲望抛开,并挥剑斩断了儿女私情。经过努力,我在当地的家教行业中拥有了一席之地。我开始接触不同的学生,有小学六年级学生,也有读初一、初二的学生。  相似文献   

9.
刘源隆 《小读者》2013,(2):16-17
“我是世界上最了解父母的人.因为我和他们生活的时间最长。”这是许多儿女想当然的观念。但儿女真的了解自己的父母吗7美国心理专家保罗·斯隆总结了子女应该询问父母的6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妻子去世早,我一个人把四个儿女拉扯大。儿女们先后成家立业,为了不给他们增添负担,我住进了福利院。我曾以为这里将会是自己人生的终点,然而,79岁那年,年过半百的女儿把我接到她的家中。从此,从农村到城市,从独身一人到三代同堂,我在晚年收获了久违的幸福。  相似文献   

11.
“我对不起儿女,那时没有钱让他们上学,现在有钱了,他们却早已过了上学的年龄。我心疼妻子,却没有时间帮她干家务。我无法照顾我的家庭,只有尽全力搞好我的工作,对得起每一个孩子。”  相似文献   

12.
正有道是:"子不教,父之过",作为人父的我,曾为教育儿女费尽心血。我曾向著名作家冰心女儿吴青女士,请教育儿经验,她向我毫无保留地介绍了她母亲冰心的教子经验,让我受益匪浅。冰心从不在乎儿女成绩的名次,只要求他们如何做人,做"真人"。她教育儿女要对身边的人,甚至小动物,怀有关爱之心,对社会更要有责任感。吴青回忆说:"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一起逮麻雀玩,母亲就问我:‘天黑了你最爱找谁?’我说:‘我最爱回到妈妈身边,妈妈  相似文献   

13.
Q:爸妈正在闹离婚,好苦恼。如果他们真的离婚了,我到底该跟谁呢?——王攀新津职业高级中学 父母为了我们已经够操心了,我们做儿女的只能顺从他们的心意,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自由。  相似文献   

14.
节目     
裸凸着肚子,那些枯瘦的小孩蹒跚向我走来;我跑上前去要和他们握手,但他们已虚弱得伸不出手了。即使他们伸出手,我握的不是肉而是骨。骨突出他们的饥饿。饿着吃完我带去的食物后他们还饿。饿得快瞎的眼又无神地看着我。我已无东西可给了,想逗他们玩,但他们摇摇头。无可奈何,我就哼轻快的歌,但他们笑不出来。他们还饿。我在索马利亚。非洲还有很多国家,黑是肤色,贫是特色,饿是共同的忍受。忍受久了他们已不呻吟,因为呻吟徒消耗他们的力气。他们仍要活。然而活是苦难,苦难竟像瘟疫传染着,父母走了,苦难遗传给儿女。但儿女仍要活,不知父母已断气,仍饿着要父母醒来。而睁眼看到的却似乎是一切都在枯萎。他们饿着掘,掘,掘,终于掘到泥浆,却喝不到水,因为泥浆很快就晒干  相似文献   

15.
肖学军 《辅导员》2009,(9):61-62
电视中正在重播一部名为《手心手背》的电视剧,演员亦真亦幻的表演,淋漓尽致地再现了生活之真相。天下哪位母亲不对自己的儿女牵肠挂肚?哪怕儿女再多,母亲的胸膛总为儿女敞开。而作为教师,一位女性教师,扪心自问,假如我真的拥有几十个孩子,我是否把爱的天平真正摆平了?在几十个性格迥异、能力不均、智力不等的孩子中,总是有几个是自己的至爱,对他们宠爱有加;而有一大群孩子生活在我默默无闻、牵挂不多的爱中,因为他们总是不那么张扬;还有那么几个,总是似漫天飞舞的柳絮,不听召唤,  相似文献   

16.
世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也从来没有不爱父母的孩子。我希望有更多的父母成为这篇文章的读者,因为它所记叙的是很多很多我的同龄人的苦恼和希望。天下的儿女各式各样,天下的父母更是千差万别。我一个人没有资格说这样的话,写这样的文章,但是当我在同学当中谈论这个话题时,他们的苦恼、忧虑和他们那发自内心的纯洁的希望都一次又一次地让我震惊。我再也不能熟视那家庭中两代人的痛苦而  相似文献   

17.
记录者之歌     
再过些日子,学生就要毕业了。很多学生都想趁着毕业前写好留言,并希望老师能给他们留下一些话语。他们的心情我理解,但班会课上我还是宣布了一条纪律:高考前,任何人都不得在课堂上写留言,当然也包括老师。其实我知道他们已经紧张得分不出课堂内外了,我也知道表面上他们不再会堂而皇之地拿出留言本,  相似文献   

18.
阅读特区     
尊敬的编辑们:我是一个长年在外的打工者,为了生活弃家不顾,把一双儿女留给了父母。本来成绩不错的孩子们因缺乏父母管教成绩下滑很多。做父母的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情,即便孩子成不了龙,也希望在这突飞猛进的时代,他们能加快步伐学习,将来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儿子现已毕业做了一个打工者,我们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对女(?)已经到了青春期,特别逆反,对长辈的教育不屑一顾。  相似文献   

19.
父爱     
关于父爱,人们的发言一向是节制而平和的。爱的伟大使我们忽略了父爱的存在和意义,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父爱一直以特有的沉静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父爱怪就怪在这里,它是羞于表达的,疏于张扬的,却巍峨持重,所以有聪明人说,父爱如山。前不久在去上海的旅途上带了一本消遣性的杂志乱翻,不经意翻到了一篇并非消遣的文章,是一个美国人记叙他眼中的父爱的。容我转述这个关于父爱的故事,虽说是一个美国人的父亲,但那位美国父亲多少年如一日为儿子榨橙汁的细节首先让我想到我的父亲。我父亲则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早起,为儿女熬粥,直到儿女一个个离开家庭…  相似文献   

20.
父爱     
关于父爱,人们的发言一向是节制而平和的。母爱的伟大使我们忽略了父爱的存在和意义,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父爱一直以特有的沉静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父爱怪就怪在这里,它是羞于表达的,疏于张扬的,却巍峨持重,所以有聪明人说,父爱如山。前不久在去上海的旅途上带了一本消遣性的杂志乱翻,不经意翻到了一篇并非消遣的文章,是一个美国人记叙他眼中的父爱的。容我转述这个关于父爱的故事,虽说是一个美国人的父亲,但那位美国父亲多年如一日为儿子榨橙汁的细节首先让我想到我的父亲。我父亲则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早起,为儿女熬粥,直到儿女一个个离开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