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亮 《教育》2012,(16):33-34
河北省霸州市开发区小学数学教师乔欣雨在前不久的一节课堂上向学生提问:"猜猜谁是1000克?"为了让孩子们亲身感受一下1000克有多重,乔欣雨准备了一些物品让孩子们自己掂一掂——盐、味精、红枣、洗衣粉等。"一包盐500克,一包1000克洗衣粉……"孩子们兴致很高,拿起来就放在手里掂几掂,又似有所体会地点点头。  相似文献   

2.
千克的认识教学的过程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一、初步建立千克、克的概念。(1)学生用手掂一掂1千克重的大米、食盐和洗衣粉等物体,直观感知“千克”的重量;(2)出示天平秤,简介各部分名称,交代天平的用法后,教师将1千克重的食盐放在一个托盘里,另一个托盘里放1克、10克、50克砝码,天平不平衡,最后改放1千克砝码,天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认识千克”这一概念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先让学生掂一掂,再称一称,直观感知“千克”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实际拎一拎1千克的水果有多重。有了这些感知,学生对“1千克”物体的实际重量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中发现一些学生脸上露出成功后的得意神情:这节课内容真是太简单了。于是,我便随机提出了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实习生送我一袋椰子糖。我不敢吃,害怕自身体积进一步膨胀。怎么让这些椰子糖物尽其用呢?我一直在思考。最近,班上的孩子们表现不错,我想用这“糖衣炮弹”“贿赂”一下他们。这个想法是受陶行知先生“4颗糖的故事”启发而灵光一现的。我们班上有47个孩子。我掂了掂那袋糖,感觉分量不够,估计不够分。我拆开数了数,只有38颗,这给我美好的愿望出了个难题。我又担心这糖不合孩子们的胃口,就亲口尝了尝,感觉味道不错,估计孩子们会喜欢,这样一来就只剩下37颗糖了。  相似文献   

5.
在《认识质量单位——克》一课时,一些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掂一掂"的操作体验之余,会特别强调要求学生要把掂"1克"的感受牢牢地记在心里,带着这种感受再去掂其他物品,从而判断其他物品的质量与1克的大小关系。这样的要求是否符合教材的要求?是否贴近学生的实际?通过"掂一掂"的活动,应该让学生有怎样的体验与收获?本文针对这些疑问,提出了几点见解,希望能够促进大家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小学青年教师》2004,(8):29-31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本册教材十分注重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如在学习“千克、克的认识”时,教材提倡让学生去感受这些单位,建立这些单位的观念,让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1)“称一称,掂一掂”2袋盐的质量、1枚硬币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正>为了更好地明晰“克”与“千克”的概念,并建立克与千克之间的联系,可以采用以下教学过程。一、利用体感经验建立千克的表象1.猜测与联结,初步感知1千克有多重出示1个苹果(100克)、1瓶矿泉水(500克)、1袋洗衣粉(1千克),让学生猜测哪件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拿出弹簧秤称一称,找到质量为1千克的物品——洗衣粉,并引导学生思考几个苹果是1千克,几瓶水是1千克,初步体会几份物品的质量总和为1千克。  相似文献   

8.
三兄弟分工     
很久以前,数学王国里有一间不起眼的小屋,小屋里住着三个不起眼的兄弟。老大叫“吨”,老二叫“千克”,小弟叫“克”。他们有一项特殊的本领:不管什么东西,只要用手掂一掂.就能准确地判其重量。  相似文献   

9.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台秤,感知日常生活中以千克为重量单位的意义) 师:大家观察一下白糖的包装袋,一袋白糖是多少克? 生:一袋白糖的重量是500克。 师:请同学们拿一袋白糖,掂一掂,感觉一下有多重? 再拿一袋白糖,与原来的一袋合在一起,掂一掂, 一共有多重? 把这两袋白糖全部放在台秤的托盘里,观察一下, 台秤指针指在什么位置? 生:台秤的指针指在“1”上。 师:这两袋白糖的重量是1千克,“千克”是我们新 认识的重量单位。大家想一想:1千克等于多少克? 生:1千克是两个500克,也就是1000克,所以1 千克=1…  相似文献   

10.
案例回放“克”这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孩子而言,他们显然没有多少生活经验。如何选择有效材料引领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体验,成为教学“克与千克”的难点之一。我在研究此课时为了让孩子的体验更深入,曾选择不同的材料,从对比研究中发现其效果也截然不同。材料之一:选择图钉“老师!我找到2个图钉,我认为差不多重1克。”我发现大部分孩子不用费多大力气就找到了。我问:“你是怎样找到的?“”老师刚刚用天平称过1枚1角硬币重1克,我把硬币放左手,2个图钉放右手,然后掂一掂,感觉差不多重,所以我认为2个图钉约重1克。”这个孩子回答完毕后还咕哝了…  相似文献   

11.
曹祖恩 《云南教育》2002,(7):41-41,42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千克的初步认识”,是量的计量方面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一、教学要求1.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了解秤有多种形状及用秤称物品的方法,称重量数额不同的物品,用不同的秤。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3.通过对形体相同重量不同、形体不同重量相同的两类物体掂一掂、称一称,深化学生的重量观念。4.通过“有多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重量单位,逐步建立正确的重量单位观念,同时渗透初步的统计知识,使学生了解收…  相似文献   

12.
对《雨说》这首诗的主要观点如下: 《雨说》这首诗以“雨”为抒情主体,运用拟人化的形象,让“雨”对孩子们深情地倾诉,吟唱出了一曲动人心弦的挚爱之歌。是对祖国改革开放之初“滚滚春潮”的赞美,是以儿童象征祖国改革开放将带来勃勃生机和美景无限。  相似文献   

13.
下雨啦     
李晨 《少儿美术》2024,(2):31-32
<正>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引导孩子们对生活进行回忆,而“点”与“线”的提示又和前后课程的内容有机衔接。孩子们对下雨并不陌生,对雨有着特殊的情感。下雨的时候,孩子们总爱到雨里跑一跑、淋一淋、嬉戏玩耍。所以这节课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更能吸引学生进行创作。本课的学习要求:“想一想:你看到的雨都有什么样子?找一找:什么线条可以画出雨的样子?试一试:画画雨的样子,  相似文献   

14.
我有办法了     
我和孩子们一起认识“克与千克”。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孩子们估计一下1千克有几个苹果,并放到袋子里,用秤称一称,看哪个组估计得最接近。  相似文献   

15.
一、说课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36页至第37页,练习十第1~3题,课题是“克的初步认识”。二、教材分析克的初步认识是在长度单位和人民币单位认识之后,学生对量与计量知识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一开始,先通过让学生掂数学教科书和语文教科书...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认识千克"这一概念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先让学生掂一掂,再称一称,直观感知"千克"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实际拎一拎1千克的水果有多重。有了这些感知,学生对"1千克"物体的实际重量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中发现一些学生脸上露出成功后的得  相似文献   

17.
三块鹅卵石     
晨间活动时,小潜捡到一块椭圆形的石头递给我,问道:“老师,这是什么?”我看了看,这是一块挺美的鹅卵石,上面还缀着几朵白色的小花。我想了解一下幼儿现有的知识情况,于是举起鹅卵石问:“谁知道这块石头叫什么名字?”孩子们围上来认真地瞧了瞧,都摇摇头。我耐心地启发说:“你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掂一掂,猜一猜它叫什么名字?”  相似文献   

18.
活动背景一天雨后我带着孩子们去户外活动,孩子们发现在教室前的水泥地上有一个小水坑,几个调皮的男孩子立刻兴奋地踩水坑里的水。他们的行为立刻吸引了更多的孩子去踩水坑里的水。其中有个孩子问:“老师,这里的水是哪里来的呀?”另一个孩子回答道:“是刚才下的雨呀。”我见孩子们对水坑这么有兴趣,于是就乘势提了个问题:“那怎么别的地方没有水呢?”我的问题使这两个孩子一下子愣住了。宝宝说:“老师,你告诉我们吧。”看着孩子们求知的眼神,于是我决定就此生成一次探索性的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一些有关“水会蒸发、变化形态”的知识,从而初步…  相似文献   

19.
玩雨     
一天,天空中下起了雨,孩子们个个驻足观看,热烈交谈。“这雨像面条,细细长长。”“这雨落在地上还有泡泡。”“雨水落在小花身上,花儿在喝水呢。”……有几个孩子还情不自禁地走到户外玩起了雨。看着孩子们那快活的样子,我不禁回忆起十年前我刚工作时的情景。那天,我看到孩子们玩雨可生气了,便立刻把他们赶回活动室,严肃地“教育”一番。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孩子们失望的神情和遗憾的叹气声。今天,类似的情景重现,我该怎么做呢?我微笑着对正在雨中快乐嬉戏的孩子们说:“你们都喜欢和雨做游戏,但是你们没有雨衣,鞋子又不防水,被雨淋湿了会怎样…  相似文献   

20.
下雨啦     
这天,我请孩子们用棉签画《下雨啦》。原以为孩子们对下雨有许多感受,可实际上他们没有多少体验,绘画表现基本以相互模仿为主,自主想像表现的成分很少。对这次失败的美术活动,我进行了反思。如何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美术表现能力呢?虽然孩子们经常看到下雨,也曾在雨中行走,可是他们有意识地观察过雨、听过雨吗?这一想,我豁然开朗。第二天,我请孩子们穿上雨鞋,撑着雨伞,走进雨中。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小雨点从哪儿来?它是怎么样的?”“小雨点从天上来”“从云朵上来”“小雨点一条一条像线一样”“小雨点是一节一节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