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艳楠 《记者摇篮》2012,(10):24-25
近年来,随着媒体间竞争的激烈,广播媒体发挥自身灵活、快捷的优势,积极采用新闻现场连线报道这一形式,为广播新闻注入了新的活力。所谓广播连线报道,是指在广播新闻直播节目中,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通过手机等通信工具,与直播间里的主持人进行交流,报道新闻事实、描述新闻现场或对新闻事件进行即兴评述的一种报道形式。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广播新闻连线报道发挥了独特的优势。一、广播新闻连线凸显新闻的时效性,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新闻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声音新闻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新"。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广播媒体受到了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2.
连线报道是以记者的现场口头报道和主持人的直播间提问两者互动进行的一种报道形式.它时效性强、能迅速鲜活地展现新闻现场等特点备受广大受众的青睐,近两年被越来越多的新闻频率采用,尤其是广播媒体,大家普遍认为连线报道实现了第一时间"再现新闻现场"的愿望,而受众也从媒体的努力中感受到了新闻报道的提速.  相似文献   

3.
广播现场连线报道是以记者现场口头播报的形式出现,它时效性强,能迅速鲜活地展现新闻现场的特点,备受广大听众的青睐。独具优势的广播媒体现场连线报道实现了“第一时间”再现新闻现场,听众也从广播媒体的工作中感受到了新闻报道的提速。连线报道看似简单但要出彩,避免平庸却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4.
浅谈广播新闻连线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随着人们对新闻时效诉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现代通讯工具手机的出现,现场连线报道在广播新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广播新闻连线节目以其形式新颖、信息量大,而且可以极大地发挥广播的技术优势而深受听众喜爱.因此,广播新闻记者必须熟练掌握现场连线报道这项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5.
成立 《中国广播》2011,(8):69-70
随着人们对新闻时效性诉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现代通讯工具的发展,现场连线报道在广播报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广播现场连线报道以其形式新颖、表现力丰富、鲜活生动等特点,极大地发挥了广播的优势。熟练掌握连线报道的基本技能,是参与直播连线的记者、主持人等新闻工作者必备的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6.
广播新闻现场连线报道是人们对于新闻时效性的不懈追求以及利用先进的技术而出现的。自问世以来,广播新闻现场连线报道凭借自身优势,受到了受众的喜爱。但是,在广播新闻现场连线报道的发展和实际运用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的问题,阻碍了广播新闻现场连线报道的进步。笔者对广播新闻现场连线报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赵蕾 《新闻爱好者》2012,(13):59-60
连线报道,亦称电话连线采访报道,是以声音为载体,以电话为媒介,由记者在新闻现场以口述或与新闻主播对话的形式,把新闻信息播报出去。连线报道能够快速呈现新闻事件,生动描述现场氛围,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当前,连线报道成为广播新闻的重要表现样式之一。河南电台新闻广播2010年改版以来,开设"豫广新闻"栏目,每逢整点播报,每档节目10分钟,设置两条以上记者连线报道,以新闻主播和记者对话的形式播报新闻,增强了广播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广播连线报道改变了新闻播出的节奏,避免了长时间播音带给听众的沉闷感。然而,随着连线报道的大量播出,报道质量问题日渐显现,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记者不能提供有效信息,或者是没有捕捉到更多有  相似文献   

8.
连线报道以声音为载体、电话为媒介,由广播记者在新闻现场对新闻进行直接报道,具有很大的时间优势,并且现场感强烈,是广播少数几类可以与其它媒体展开竞争的节目。本文结合近些年来的广播连线报道实例,对如何做好广播新闻连线报道进行了分析,认为做好广播新闻连线报道要做到三个方面:增强记者素质,提升临场发挥能力;突出时间性,抢占新闻制高点;与其他新闻节目形式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9.
"连线报道"是以声音为主要传播载体,电话为媒介,由广播记者在新闻现场以口述或是互动对话的形式,把新闻信息通过电波直接播报出去的一种报道方式。在这类报道中,广播连线记者对新闻报道的把握掌控能力,直接影响新闻的报道质量和节目的播出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直播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一种播出方式,是在新闻事件发生、发现的现场或在演播室内不经过录像而直接播出的一种形式.”①视频连线是指电视新闻在直播的过程中,利用微波、卫星传输系统或3G无线网络将信号直接切换到前方,由演播室的主持人对现场的出镜记者进行连线的报道方式.视频连线将演播室与新闻现场对接,增强了新闻事件的现场感和时效性,随着直播技术的成熟和普及,视频连线成了目前电视新闻直播中常用的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我国电视媒体中悄然兴起的新闻连线节目,从它一产生就以其形式新颖、信息量大、报道深度广、现场感强等优势受到观众欢迎。从20世纪末湖南卫视等南方电视台首先出现的股评连线节目,到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中的“时空连线”,新闻连线节目已具雏形;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韩日世界杯连线报道,到最近中央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国际频道对伊拉克战争的连线报道,新闻连线节目很快从稚嫩走向成熟,成为电视新闻报道中一种新生的、充满活力的节目形式,受到业界的普遍青睐。一、新闻连线节目产生的背景新闻连线节目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的视音…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对现场声情并茂的展示,让观众"身临其境",无疑是电视新闻区别于其他媒体最大的优势。现场,是电视新闻的第一要素。区别于时政报道和资讯类新闻,关注民生的社会新闻一定要注重"现场"的开发利用。谁能最大限度挖掘"新闻现场",谁就能在日趋白热化的电视节目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有力席位。挖掘"新闻现场",SNG连线、3G连线,不可或缺,通过出镜记者的叙述,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发  相似文献   

13.
广播新闻连线报道是实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报道新闻事实的第一选择,一般是通过后方节目主持人与现场记者的手机、固定电话(包括海事卫星电话)连线,以对话的形式对新闻事件进行讲述。近年,广播电台打破了行政区划与媒体类型等多种局限,实现全国兄弟媒体之间的记者资源整合,使得连线报道的新闻选题范围、素材来源、节目组织思路发生了根本变化,更突出地展现了广播新闻及时、快速、灵动的传播优势。同时,也对广播连线节目制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就福建新闻广播相关节目的演变及节目制作情况,谈谈如何做好广播新闻连线节目。  相似文献   

14.
李连申 《东南传播》2010,(9):169-171
新闻连线报道是实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报道新闻事实的第一选择,一般是通过后方节目主持人与现场记者的手机、固话(包括海事卫星电话)连线,以对话的形式对新闻事件进行讲述。近年,广播电台打破了行政区划与媒体类型等多种局限,实现全国兄弟媒体之间的记者资源整合,使得连线报道节目的新闻选题范围、素材来源、节目组织思路发生了根本变化,更突出地展现了广播新闻及时、快速、灵动的传播优势,同时,也对广播连线节目制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就福建新闻广播相关节目的演变及节目制作情况,谈谈如何做好广播新闻连线节目。  相似文献   

15.
当前,各家广播媒体在新闻竞争中日益强化记者连线报道。笔者认为广播要实现抢先传播优势,吸引听众并提高受众到达率的竞争目的,记者连线报道是最大利器;而要做好广播的连线报道必须做到选取最有特点的新闻现场,强化报道的“画面”思维,并在注重语言表达的同时充分利用好现场音响,增加听众的现场感,从而调动听众的联想力,让听众在收听新闻时有“看”到新闻现场的感受。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笔者做过的多次现场连线为例,分析广播新闻现场连线的特点、优势,并论述了如何做好连线报道。  相似文献   

17.
如今,新闻连线报道作为广播节目的一种形式,正以其快捷、直接的优势在新闻直播节目和突发事件采访中普遍应用。如何使新闻连线报道发挥其更好的优势和特点,使广播节目更加鲜活和生动?笔者认为,在进行新闻连线报道时应开展社会化联动,实现  相似文献   

18.
王健 《中国广播》2009,(6):50-52
新闻连线报道,作为广播低成本运作的代表手段,突出了广播“快速”的优势。然而连线报道也有缺乏现场录音、内容易枯燥等缺点。本文从听众的感受出发,给广播新闻记者提出了几点建议,通过对事件和新闻事实的把握、对语言风格和面貌的改善,增进连线报道的表现力和可听性。  相似文献   

19.
叶军民 《东南传播》2015,(2):145-147
直播是广播新闻一种普遍的播报方式,而连线报道则是广播新闻直播中大量运用的报道形式,连线报道对提高新闻时效性、真实性、互动性和服务性等方面有显著作用。本文从连线报道的选题、找准连线报道时空点、连线报道说什么、连线报道怎么说四个方面探讨记者如何做好广播新闻直播中的连线报道。  相似文献   

20.
曹鹤 《记者摇篮》2015,(4):42-43
近年来,随着现代通讯工具"手机"的出现,新闻现场报道、突发事件报道、活动现场报道等记者的现场连线报道越来越多,在广播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它已成为广播参与媒体竞争"最具杀伤力的武器"。连线报道并不是记者到了现场随便讲几句,以证明自己到过现场这么简单,连线报道在考验记者临场发挥水平的同时,更要求其具备较高的新闻敏感性、收放自如的现场驾驭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思维清晰的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