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庐隐是中国二十世纪第一代女作家群的杰出代表,她凭借"问题小说"与冰心齐名。庐隐的作品总是透出悲哀的意味,是一位悲哀的叹美者。本文试图从情与理、爱情与婚姻、传统与现代等几个方面,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女性性别立场来探究庐隐笔下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并以此为视点来探视庐隐的女性文学创作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庐隐女性小说的剖析 ,展示刚刚觉醒的资产阶级知识女性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 ;揭示在时代大背景下 ,女性要独立、要解放而背逆于时代的反叛意识 ,体现中国女性个性心理的发展历程 ,凸现庐隐对女性意识的发掘和探寻  相似文献   

3.
庐隐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女性小说家,她擅长于依据自身的人生体验,描写当时知识女性面临的困境.她的小说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女病人形象,正是通过展示女病人的病因与社会机制的矛盾性,庐隐显示了她的朦胧的女性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4.
庐隐以"女性"的视角,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陷入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而破灭,追求个性解放而被传统束缚,探索出路而无路可走的矛盾之中的中国"五四"时期的知识女性。这种矛盾体的女性形象,成为庐隐的一种文学理想,使其在"五四"文坛上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5.
本通过对庐隐女性意识的剖析、庐隐与其他现代女作家女性意识的比较分析,旨在证明,中国女性写作在它诞生之日起就处在一种双声语境的尴尬之中,具有不可避免的内在冲突性。在以上论证的基础上,本作认为:就中国现代女性写作而言,庐隐的创作具有拓荒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庐隐和徐坤两位女作家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女性解放所面临的人格裂变和精神苦痛。作为“五四”后第一代知识女性,庐隐作品中的“现代娜拉”在觉醒后无路可走的郁闷彷徨中找不到精神家园。半个多世纪后,徐坤笔下的现代女性实现了“五四”女儿走上社会,寻求自我价值的梦想,却又在社会和家庭的两难选择中陷入了生存和精神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7.
庐隐的小说,以她作为女性作家特有的敏感,以瑰丽的语言,真实展现了女性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充分体现了庐隐小说的浪漫气质。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始终是她的小说表现的主题所在。  相似文献   

8.
庐隐小说大多从婚恋、家庭等角度来对女性生活及其命运进行书写,表现了纯粹的女性情绪世界。她以女性自身体验及生存境遇为依托,透过病妇独特的心理、感情、思想和欲望,展示了知识女性探究生命底蕴的苦闷与焦虑,以及爱情选择上的知与情的冲突,并借此对自我与社会进行双重探究及解剖。病情叙事既是她的观察视角,也是她的叙述视角,由此,我们看到了庐隐对社会秩序的焦虑与愤怒,她要借病妇形象来揭示女性个体与社会的失调和社会对女性的压抑。  相似文献   

9.
庐隐是五四时代具有叛逆精神也是极为悲情的女性作家。庐隐的很多小说都涉及到死亡这一敏感的话题,死亡意识始终贯穿庐隐的创作过程。苦难的身世和对生命的体验,让庐隐感受到人生的悲观与缺陷,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冷漠。爱与生、爱与死在庐隐笔下得到另一层的阐释,让我们感受到庐隐悲观的的人生态度以及在悲哀中进行精神家园重建的韧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庐隐小说创作的悲剧艺术、女性视角入手,分析庐隐的生命遭遇、生活经历及社会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Employing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science faculty in U.S. colleges, we investigate 3 explanations for persisting differences in women's faculty representation across science fields even after adjusting for women's variable representation among doctoral recipients. First, we examine labor market factors: (a) differential growth rates and critical mass in the supply of women doctoral recipients, (b) growth or contraction in academic and nonacademic job opportunities, and (c) presence of foreign-born scholars. Second, we control for institutional explanations such as differential rates of faculty unionization and less receptivity to women at prestigious or research-oriented universities and fields that are applied, soft, or nonlife sciences. Third, gender role explanations are addressed by controlling for gender differences in work experience, work interruptions, and the prestige of doctoral credentials. After finding that none of these explanations account fully for distinctive patterns among science fields in the faculty gender composition, we discuss how they may reflect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cultures.  相似文献   

12.
“女性文学”揭示了文学自身所具有的“性别”特征;“女性批评”力求批评的“性别公正”;“女性写作”是女性重新命名的话语实践;“女性文学理论”凸显了理论上的性别烙印;“女性文学研究”实质上是对文学的一种性别分析。借鉴女性主义关于“社会性别”的理论和方法,将“性别”作为一个基本范畴运用于文学研究,不仅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东周时期,妇女在婚姻离合方面仍有一定的自由;"七出"、"三不去"条尚未形成礼制上的规定,也未被社会所普遍认可;妇女"从一而终"的观念尚未成为当时社会伦理道德的内在内容,在礼制上也不反对妇女的再嫁,因而妇女离婚再嫁的现象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明天》、《祝福》、《离婚》中的三个女性形象的解读 ,阐述了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整性批判  相似文献   

15.
迟子建在小说《河柳图》中,以极其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示了女主人公程锦蓝的人生轨迹。作为传统女性,"男尊女卑"思想和"男权主义"严重地影响着她;"依附人格"和"贞节观"在她的身上沿袭;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念也是导致她丧失自我的重要因素。程锦蓝的情感、婚姻悲剧是男权意识的悲剧,是传统婚姻观念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如果把莎士比亚笔下的坏女人、好女人放在历史语境中去考察,就会发现她们只不过是传统文学中恶魔型女人和天使型女人的翻版,她们被否定或被肯定的特征也并未超越历史和当时关于女人的界说。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莎剧中的坏女人形象,体现了父系文化的厌女意识,这种厌女倾向以及莎氏对妇女的否定性评价是以他对“自然的”父系秩序的维护为出发点的。  相似文献   

17.
“六·二”配备是古巴女排对传统“四·二”配备阵容的创新 ,是国际排坛对阵容的一种新的称谓 .分析“六·二”配备的内涵、特点及要求 ,结合古巴女排的赛场运用做一比较 ,提出了中国女排短期内不便运用此阵容的建议 .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中的正面女性形象可分为人类女性与非人类女性,她们都具有“无妒”的共同点,同时她们之间又具有更大的不同点:人类女性形象并不一定美貌。但无妒、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坚决主动地守贞、严格遵循封建礼教,可以说是贞女贤妇;而非人类女性形象虽然也无妒,但她们美貌、向男性自荐枕席,与男性较自由地结合、几乎完全置封建礼教于不顾,可以称之为“自由”女性。这两类不同女性形象的产生,源于封建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德、色双重需求的外化。  相似文献   

19.
当代作家苏童是以写红粉生活著称的,但他却有别于其他作家。他把文本之根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历史土壤中,其女性人物远离"现代意义"的思想和生活,背负着无理性的历史文化负担。苏童以敏锐的视角,深入女性隐秘的内心,在独辟的审美想像空间里,描绘出一幅幅残缺幽暗的红粉生活图案。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文学是对历史的重写,而"井"是中国前现代文化最重要的符码。因此,新时期文坛涌现出很多口"井"。陆文夫的《井》、郑义的《老井》、铁凝的《秀色》和苏童的《妻妾成群》是新时期文学中四口关于女人的"井",它们各自体现了作家对传统、女性和人生的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