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在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学中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实际上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布局谋篇的写作技法,亦即文章的章法。  相似文献   

2.
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可见,文章“入妙”须“频改”,而只有习作者本人在“频改”中才能领悟文章“入妙”之法。《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写作也有明确的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  相似文献   

3.
研究文章的写作主要是研究文章成品的制作过程。文章的制作过程必然要经历从“物”到“意识”,再从“意识”到“文章”的“双重转化”,即经过“物→意→文”的矛盾运动。“物、意、文”的矛盾运动,实质上就是写作过程本质的体现,可再分解为相互联系制约的“同化”、“内化”、“外化”三个层次,清楚地反映出文章制作过程中由心灵的动态转化为文章的静态的发展过程。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转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一定读过一些叙议结合的文章,也写过一些叙议结合的作文。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在你读过的文章中,在你的习作中,叙和议的比重是否都一样?为什么有些文章“叙”的比例较大?为什么有的文章“议”的成分较多?为什么有的文章“叙”和“议”的分量差不多?“叙”和“议”的比例的多少到底由什么来决定呢?好,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读后感两篇》,体会两位作者的感情,从两位作者的写作中,明白一点决定文章中“叙”和“议”比例大小的道理。(板书:读后感两篇)  相似文献   

5.
文章诊所     
编者按:为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方便您读书、学习和写作,本刊特开办了《文章诊所》专栏,欢迎您投稿。——本刊“惟”和“唯”文章诊所郑文“唯”,主要用在表示认识论的词语中,如:唯物辩证法、唯物论、唯心论,唯物主义等。在表示单单、只有、只是之意时,应该用“惟”,如推“惟有、惟恐、惟利是图、惟命是听等。现在许多书报文章中,把“惟”误写成“唯”字。“做客”与“作客”文章诊所郑文“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但现在报刊上使用“作客”一词!司空见惯。“作客”,指寄居在别处,是常用的书面语,如“作客他乡”。…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曾有计划地探讨文章思路培养的问题。文章思路的培养问题,我过去一直不够注意、重视,因而在教学中不能自觉地抓好这一重要环节。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代自序)》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就是说“遵路”才能“入境”;“入境”才能把握文章的精髓,领会文章的奥妙。学生也只有“遵路”“入境”,才能理解内容,激发感情,把握结构,学到技巧。一、思路问题的引起古人曾说,文章要有物有序。“物”就是指思想内容,“序”就是说文章要脉络分明,  相似文献   

7.
文章系统是由文章基本要素构成的。文章的基本要素并不单单是“文”和“道”,还有个至关重要的要素,那就是“物”。因此,文章的基本要素应该是:“道”(中心观点)、“物”(材料内容)、“文”(表达形式)。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我国古代哲学家和学者们的著作之中求得佐证。南北朝文学家颜之推在他的传世代表作——《颜氏家训·文章》中写道:“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胸,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颜氏把文章系统划分为四  相似文献   

8.
唐国银  谭周翠 《课外阅读》2011,(11):343-343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经验:就是让学生明白文章只是为一句话而写,“这句话”就是文章的主题思想,它在整篇文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为“一句话”的选材让学生明白为“一句话”安排详略内容。培养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寻求“一句话”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引导学生在自己写作如何时写好“一句话”。  相似文献   

9.
文章承载着多种情感信息,由各类文章构成的语文教材更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文章情”为基调,用“教师情”来诱发、激励,唤起“学生情”。  相似文献   

10.
文章的中心是文章的灵魂,它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意见或反映生活时,通过全部材料表达出来的基本观点或总的评价。中心在文学作品中,常叫做“主题”。“中心”或“主题”归根结蒂,是种思想认识,是种理念的判断,无思想即无“中心”或无“主题”,故“中心”、“主题”又称“中心思想”、“主题思思”。归纳中心,是文章分析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李静 《学语文》2004,(2):41-42
“点题”这一概念,在作品分析和文章写作中被广泛的提及。什么是“点题”?按通说指的是“用扼要的话把谈话或文章的中心意思提示出来”(《汉语大词典》)。但作为一种写作的技法,“点题”之“题”既指文章题目,也指文章题旨。所以,“点题”的方式,一种是指点文章的题目,一种是指  相似文献   

12.
都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里的“平”是指文章平铺直叙,行文缺少变化,没有起伏,而“不喜平”不是对文义的任意拔高。一些同学认为,要想使文章显得不平常,就要让文章的主题“高大”起来。想使主题高大起来很正常,问题是这个“高大”的主题,要自然平实地从字里行间“逸”出来.而不是人为地往“高大”的主题上硬靠,使本来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生硬地具备了这种“意义”。文贵含蓄。某种程度上,在平平淡淡的叙说中,让主题“隐伏”在文章中.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悟文章的主题.才是文章所要达到的一个妙境。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这个“真”就是文章的真情所在。因此,注重对事物平实的叙说,让事物自己站出来说话,是叙事类文章写作的一大要义。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毕业考试阅读能力的检测中,说明性文章大约占了一半。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最为关键的是能够“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获取主要信息”,“初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这些考点的背后指向的是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4.
“表”是指写作的方式方法;“里”是指文章的内容。在中学作文中,应重视指导“表里”“得其道”的历练,才能使学生写出好文章。  相似文献   

15.
我曾看到一篇重庆市开县书香小学郭辉雄校长写的题为《校长要学会“品”教师》的文章,很是喜欢。文章中说: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校长在创办优质教育中最忠实的合作伙……校长要“阅读老师”、“发现老师”、“尊重老师”、“理解老师”、“塑造老师”。文章最后强调:用心管理,重在心通。  相似文献   

16.
精读与参读     
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一文中指出:“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悉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参读相关文章。”为会么要“参读相关文章”?叶圣陶先生指出:倘若死守着“课堂精读文章”,“不用旁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出来,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有把课内“糟读文章”和课外“参读”的“相关文章”结合起来,方能“普遍领会某一文章的各方面”。这实际上是一条培养学生逐步具有广博与精深学问的重要途径。教学实际也正是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若能把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中需要关注的文章学知识.主要有以下五点:文章的含义,文章的亚类。章法和脉络,段落的连贯、衔接及构成方式,表达方式。由于“表达方式”的问题较为复杂,拟单独在下期论述。一、实用文章(一)“文章”概念的演变“文章”这个词语.古今经历了一个“变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文情并茂”的小语教材有不少表达“爱”的文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加以琢磨、领会,以便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升华情感。一、异国之爱——永结同心《再见了,亲人》一文叙述的是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时,在火车站上向朝鲜人民告别时的几个生动场面,热情地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文章通过“大娘为救伤员失去唯一小孙孙”“小金花为救侦察员老王失去妈妈”“大娘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双脚”等典型事例以及志愿军“昵称”朝鲜人民为“亲人”的具体言行来表现中朝两国人民深切的“爱”。文章结尾“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升华了“爱”的情感。又如《心愿》一文通过“我”  相似文献   

19.
著名作家梁衡在他的《文章五诀》中,妙论天下文章,将写文章的技法概括为“五诀”,即“形、事、情、理、典”五要素,“形”“事”为实,“情”“理”为虚,“典”为客串,即用典。五个要素变幻组合,成天下锦绣文章。  相似文献   

20.
<正>文章的“标题”或“题目”,是我们读一篇文章时最先读到的,因而在文章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现代汉语词典》将“标题”释义为“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将“题目”释义为“概括诗文或讲演内容的词句”。从词典的解释来看,文章的标题或题目,一定要紧扣和概括反映文章的内容,最低要求是做到名实相符,在此基础上,可以去追求微言大义或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