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的帝王宫殿门禁森严 ,朝廷军政臣吏、皇帝国戚以及当差行走即使可以出入也须持有出入证。(图 1)︵图2︶(图 3 )︵图4︶腰牌就是中国古代官吏系在腰间证明其身份 ,常用作出入宫廷备查的通行证。历朝历代腰牌的质地、款式、规格、铭文等虽有所区别 ,但“通行证”、“身份证”作用却是相同的。腰牌最早起源于夏商周时代的玉制“牙璋”(即战争时调兵遣将的符信 ,分两块 ,合处凸凹相嵌 ,叫做“牙” ,分别掌握在朝廷与主将手中 ,调兵时以此为凭。图 1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牙璋 )。至战国时期 ,由于战事以及防止作伪的需要 ,“符”(又称“符节”…  相似文献   

2.
周曉陸 《中国文化》2022,(2):133-140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發掘是20世紀後期到21世紀初期中國重要的田野考古收獲,這裏是黄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基本結束,早期階級國家已經形成的階段的一個統治中心區域所在。通過考古學的發掘與研究,在這裏發現的天文觀象建築和有關的儀器,結合《尚書·堯典》的關於古天文的記載,可以認爲在當時的陶寺都邑之中已經出現了專門的天文職官,出現了“國家級”的天文學觀象建築,出現了早期配套的天文觀測儀器。由此可以看出,當時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式的太陽曆,促成了“赤黄體系”雛形的形成,促使人們對於早期天學理論的思考。“陶寺觀象臺”不僅是中國古天文學在新石器時代向早期國家發展階段的重要標志,并且在世界古代天文學的發展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天文學是自然科學中的第一學科,是人類形成早期宇宙觀和信仰體系的源泉和原動力。天文考古學(考古天文學)是國際天文學界與考古學界中新興的,跨泉多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領域的前沿學科;是從科學天文學的角度,結合民族歷史文獻,嚴謹地重構新石器時代遠古人類認知的星空、建立的觀象授時體系,童現其時人類形成的宇宙觀、構建的信仰體系的强大學科工具;是打開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從物質世界的自然生物走向精神世界的靈性生物這堵神秘大門的關鍵鑰匙。本文通過充分的天文學、考古學與文獻學論據,對東亞(阜新查海、濮陽西水坡、黄梅焦墩、廣漢三星堆等)和中美洲(拉本塔、伊薩帕、帕倫克等)兩個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諸多遺址進行天文考古學的詳細比較分析,論證東亞與中美洲文明形成前後,先民所建立的以北斗、銀河與東宫蒼龍爲核心的天文體系,以及由此產生的宇宙觀與信仰體系,闡述東亞與中美洲早期文明誕生前後的同源的天文體系、宇宙觀和信仰體系的思想基礎。  相似文献   

4.
昭通龙虎文化与彝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申江 《寻根》2003,(1):10-15
巫术文化是古代原始文化的重要内容,以其作为窗口,可以窥知许多古代文明的秘密,诸如宗教、艺术、心理、民族、习俗等方面。因此对巫术文化的考察研究是古代历史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具有其他研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蚌壳龙虎图案及其背后的巫术观念,就是对史学界、文化界长期盛行的“惟龙独尊”认识的矫正,对于还原中国古代巫术文化的原始面貌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本文试对龙虎文化在朱提(昭通)古地“淮桔为枳”的原因提出彝族文化背景的理解,并由此推及当时和其前彝族及其文化在昭通的重要地位、夏人岁…  相似文献   

5.
林梅村 《中国文化》2006,45(1):122-137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我本人從事考古教學與研究,對藝術史素無研究。然而,藝術史研究下得下借助於考古資料,所以歐美學人對考古和藝術史的界綫相當模糊。他們往往把“考古” (Archaeology)理解為史前考古,因此把史前考古教學歸入高校人類學系,而把新石器時代以後的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文献资料的排比考证纠正了今人对古代“天文”本意的科学化误解,指出上古“天文”本意类似于现代所谓的“星占学”(astrology),上古“传天数者”大都是星占学家或擅星占以论治世者,都不能与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或“天文学家”混这一谈,从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所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出,这是从上古“通天巫觋”演化而来的,前者是星占术即通天之术,后者是巫觋即是星占学家,而“灵台”即是他们进行“通天”巫术之所,正因为上古“天文”是沟通天人之际的重要手段,拥有宣示天意的权威,所以历代统治者严禁私习天文。  相似文献   

7.
獾狗篇     
“獾”,或写作“獾”,似狗而矮,有利齿锐爪,穴居,昼伏夜出,食农作物,是一种害兽。獾油可治汤伤,皮可作褥子,肉古代认为是美味(《吕氏春秋·本味》“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灸”)。不过我曾尝过,并不好吃。(图一)  相似文献   

8.
耍马迎新     
在家乡炼铁山区白族聚居村落里的白族人家,每逢春节来临不仅要唱乡戏,耍白鹤,还要举行“耍马”活动来欢度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耍马”,白族话称“打买子歌”,即“踏跳马的舞蹈”之意。就是扮演者身挂用凤尾竹条和绵麻纸张制作的“马”,在场院里模仿马的各种动作并配以唱词和音乐的一种民间文化娱乐活动。至于起源于何时,或从哪儿传来?因其产生于穷乡僻壤,没有文字记载,因产生的年代久远,没有口耳相传,导致今天后人无法考古探源了。  相似文献   

9.
古代中国以天文观测者所在的树表地为观测中心,称天齐,即天的肚脐,又称“天主”。天齐在天地之中,在一个氏族、一个部族、一个国家、一个居邑的中心。起初是在高山顶上选一个平地,扫地而祭天、观测日月星的运行。图1是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年前)的双凤载日运行图,太阳的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山海经》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自古被称为“奇书”。全书仅3万1千余字,一般认为,它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历法、气象、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考古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一部上古世界文化大观。由于它保存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因此,它是研究上古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11.
“南海I号”与华光礁沉船“南海I号”的发现与后续考古发掘,相当程度上就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历史。1987年8月,中国交通部广州救捞局与英国一家探测打捞公司合作,在广东南海川山群岛附近寻找外国沉船时,机械抓斗从海底带上大量的中国古代瓷器残片以及金器、锡器、铜器、铁器等物品。后经广东省文物部门鉴定,确认为宋元时期的文物,后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在简单调查的基础上推定: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封闭型的传统文化 1、中国古代城墙的历史:城墙,又名“城郭”或“罗城”,是中国古代于宫城外围加筑的墙。《孟子·公孙丑下》即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记载。据相关文献和考古发现,城墙在中国源于原始社会中后期,是古代城市的基本形态,从城墙的兴起到消亡,历朝历代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修建的城墙,  相似文献   

13.
在人们熟知的阴阳历之前,人类曾以星象来记示时间,形成一套疏阔的历法,作为生产与生活的时节依据,但是由于史料遗阙,这种历法已渐渐湮没而不为人知了。本文根据各种片断的文献、考古资料及民俗资料,率先揭示了中国古代——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代前期——曾以大火星(天蠍α)为示时星象,并存在着一套本文名为“火历”的历法的事实,由于这一事实的确认,使许多过去一直难以解读的文献、文物及民俗现象在本文中得到了较为完满的解释。火历虽然由于时代遥远久已消失,但它却在后世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了踪影,因此,火历的发现,不仅一举突破了中国历法史局限于种种晚出的阴阳历范围的现状,丰富了远古中华文明的内涵,而且昭示了后来种种文化现象的奥秘。这一文化之“谜”的破译,将赢得天文学界的深切关注,同时也一定能引起中国文化研究者们的浓烈兴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史类著作,一般多从孔子或老子开始(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等)写起,很少涉及诸子前的美学观念和思想。诸子关于美善关系、美的境界和特点等的论说,自有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的深远的历史渊源。这个方面比较系统的见解可参考于民《春秋前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談的“吉祥圖案”,是指附在器物上的一種寓意幸福的紋樣。我國古代美術論著中無“圖案”一詞,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裏稱之為“樣”,如說畫家董伯仁“有雜畫臺閣樣”,又有關於竇師論“初為太宗(李世民),秦王府咨議相國錄事參軍,封陵陽公……凡創瑞錦宮綾,章彩奇麗,蜀人至今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地理特征决定了水和先民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尚书·禹贡》)加之相传在尧舜禹时期的“洪水时代”——“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尚书·益稷》)。水以又可敬又可畏的角色被关注就很好理解了。值得注意的是,儒道两家对水的理解是迥异的。  相似文献   

17.
考古发现已经充分证明,古代人类总是选择沿河流域作为他们的活动区域,河流衍生文明。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把体现出“思想本质上的差别”的“地理上的差别”划分为“干燥的高地、草原和平原;巨川大江灌溉的平原流域;与海相连的海岸地区”三种类型。我国学者根据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学发展,提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可分为四大流域文化区,即黄河流域文化区、长江流域文化区、  相似文献   

18.
对“从起源中理解事物,就是从本质上理解事物”这句话,历史观察者特别有会心之感。古代制度的研究者亦然。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出现过各种等级样式,它们不但功能、性质不同,其名目也不相同,或称“爵”,或称“秩”,或称“品”。  相似文献   

19.
民族优秀文化的“文明”观揭示了民族精神的本质。“文明”一词早见于《尚书·舜典》睿哲文明”,疏云:“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指治国者的道德和才能应当像太阳一样光照。《周易》一书中的“文明”一词具有和人文”一词相同的含义。它认为君子应学习天文”,研究和了解自然的道理,“以察时变”;应学习“人文”,研究和把握社会的道理,以化成天下”,使社会和个人趋于文明。我国古代文献中,“文(明)”和“野(蛮)”相对,文”是礼仪规则、思维方式和道德修养的总称。战国末期大思想家荀子说:“不敬文,谓之野”,“不敬文,谓之瘠”,不尊重文…  相似文献   

20.
汪荣祖 《中国文化》2004,(21):104-121
导论:“现代性”(modernity)一词与“现代”(modern)、“现代化”(modernization)、“现代主义”(modernism)在各学科用之甚广,下易界定。西方中古时代约六世纪时,始出现“现代”(modemus)这一名词,产生“现在的时间感”(modernitas),以及“现代人”(moderni)的意识。现代意识必然与“古代”(antiquus)对称而意义相反,与中国的今古观,心同理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