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敬儒 《今传媒》2009,(12):112-113
一、民俗及其传播的重要性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  相似文献   

2.
方志,作为一种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在内容上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有关民俗的记载。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简单地说,就是指民间的生活事项。将一事或一物归为民俗,需要具备三种基本特征:一是传承性,它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偶尔盛事称不上民俗;二是群众性,它不是个别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李娜  刘同彪 《文化遗产》2016,(6):96-102
美国民间生活中心(American Folklife Center)是美国最大的民俗档案馆,该中心以展示和收集美国民间生活文化为主要目的,藏品涵盖民间音乐、口头叙事、民间舞蹈、物质民俗、社区生活与庆典仪式及口述史等类型的丰富多样的民俗资料。民间生活中心为学术研究,特别是民俗学研究积累了数量可观的田野资料,它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展示、教育培训等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历史及管理经验对于中国的民俗档案实践和研究工作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年画承载着数代的手工技艺、劳动智慧,其中蕴含了积淀千百年的民间俗信、处事哲学、人伦道德,体现出最朴实的民间审美、地域风俗,不但满足祈福祝祷的心理需求,还具有装点环境、节俗娱乐、生产生活知识传承等实际功用。  相似文献   

5.
民间美术的研究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也是多学科的一项比较研究。其道理很简单,就是民间美术内涵的丰富性和广袤性。民间美术不能仅仅理解为是民俗活动的一部分,而应视为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也不能仅仅理解为是下层人物的一种审美追求,而应视为是地区的乃至民族的一种审美追求。如果中国文化可以简单划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两种类型,民间美术则是划入俗文化这个层面里。雅文化和俗文化并非被有的人所说那样是泾渭分明。从历史角度和文化角度考察的结果,这“雅”、“俗”  相似文献   

6.
地方士绅所著的风俗类作品记述了传统乡土社会中幽微曲折的历史"真实",为历史民俗学、地方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乡园忆旧录》是清代淄川地方士绅王培荀回忆记录家乡风俗的随笔之作,书中记述了大量有关淄川乃至山东地区的传说、建筑、物产、人物掌故、地方史实等事象,具有一定的地方民俗志色彩,是了解清晚期淄川乡土真实风貌的重要地方史料文献。从著作者王培荀的个人生活世界切入,通过对《乡园忆旧录》的解读,可以发现王氏在看似朴实客观的叙述中呈现出自己的书写策略与民俗观念,即鉴赏雅玩的著述观、眼光向下的取材观、寄情于俗的书写观以及辨风正俗的教化观。  相似文献   

7.
"祭七"丧俗是佛教、道教和社会民俗共同作用的结果,最早的文献记载始自魏晋,在古今的地方志、风俗志以及明清小说作品中多有反映。古代的"祭七"多属于葬前的法事活动,宗教色彩明显;现代的"祭七"多属于葬后的祭礼,更突出对死者的悼念祭奠。如今"祭七"作为重要的民间丧俗,流传广泛且表现各异。  相似文献   

8.
杨佑 《视听纵横》2002,(6):22-23
民俗化的传承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中包括口头流传,献记载,物印证的历史领域和仍在民间传承的民俗事象。(作为声像结合的电视媒体主要表现的是民俗事象。)现存的民俗化的很多继承人都生活在广大农村,尤其是民俗化中的民歌、民间手工艺、民间口头学等。因为这种现状,电视媒体工作在拍摄制作民俗化类节目时,工作对象通常是生活在农村的普通农民。  相似文献   

9.
李小蓉 《东南传播》2022,(10):77-80
“习俗和风情是历史的产物,人民生活在风俗当中,就像鱼类生活在水里一样。世界上各个民族文化的程度虽有高低,但是没有自己风俗、习惯的国家和民族是不存在的。”[1]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存在差异性,体现在饮食的烹饪方式、饮食习俗制度上大相异趣,其形成的饮食民俗绚烂多彩。台湾人饮食民俗源自三四百年前,随福建、广东籍的先民移植而来。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借助其强大的覆盖面、影响力,用一篇篇饮食民俗文章来承载“身在异乡”游子们的思乡之情,印刻出一道道节日佳肴的民族基因,化为翔实的历史资料来反驳“台独分子”妄想扭曲事实真相,印证了两岸同胞本是“人相习,代相传”一脉血缘。  相似文献   

10.
庙会是一种社会风俗,它就像一面镜子,展示着当地的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太昊陵民间传统庙会节庆体育活动依附在庙会祭奠有关的宗教仪式活动中,渗透于庙会众多的游艺中,反映着当地的民俗、民风及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体现着娱神、娱人、自娱的活动特性.作为一种体育性质的文化娱乐活动,延续已久且富有生命力. 一、太昊陵民间传统庙会节庆体育活动历史源起及变迁 相传淮阳是远古时代东夷族部落首领太昊伏羲氏的都城,远古时代人兽共存.  相似文献   

11.
李霁 《兰台世界》2013,(27):150-151
《荆楚岁时记》是南北朝时期楚地著名学者宗懔所撰写的一部民俗著作,是我国现存最早记载民俗的一部笔记体散文著作,也是一部时令档案史。本文以三月三节俗为例,从其来源、活动、内涵等方面分析探讨了上巳节的节俗形态。  相似文献   

12.
李宁 《文化遗产》2017,(2):129-136
中川忠英编著的《清俗纪闻》成书于1799年,是对当时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民间风俗、传统习惯、社会情况等的一本调查记录,是了解我国清代民俗的珍贵文献。该书记录的主要是哪些地方的民俗?书中的汉语词句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方言?编者在书末所列的"清国"八人是接受调查的清朝商人还是绘制插图的画工?在这些问题上学界的认识并不清楚。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对《清俗纪闻》进行研究,通过梳理该书汉语词句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主要是语音)上的特点,指出该书所记录的清代汉语是一种具有浓厚吴语色彩的南方官话,而绝少闽语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该书关于民俗的地域性特征的记录,认为该书记载的主要是江浙一带的民俗,而不是福建的民俗。本文还指出书末"清国"八人即是实际接受调查的清朝商人,而非画工。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有许多的民间信俗、祭祀等礼俗活动,有的诸如妈祖和城隍信俗、祭祀等活动被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列为民俗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予以保护,但这些民间礼俗活动不仅是单纯的民俗类非遗项目,也是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类,以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等众多非遗项目的综合载体,尤其是妈祖和城隍信俗、祭祀活动,保存着大量的国家礼制传统,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由于种种原因,有关部门和人群对"整体性"保护的理念认识不足,在恢复民间礼俗和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补贴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等非遗保护工作中,出现了仪式不合乎礼制、职能部门缺乏协调、传承人群鲜有年轻人,以及对民间礼俗涉及的非遗项目历史背景、文化知识梳理欠缺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妈祖与城隍信俗保护中尤为明显。所以,需要树立"整体性"理念下的妈祖与城隍信俗保护理念,将民间礼俗纳入到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整合资源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全面的科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正>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俗因地而异,南部县地处川北四川盆地边缘,多山,位置偏僻,清代这里的民风习俗如何?各种书刊记载较少,语焉不详,即使在《南部县志》中也只见"略"字而已。可喜的是,在南充市档案馆保存的《南部档案》中却有不少档案记载着这里的社会风俗,特别是民间婚俗,它们不仅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南部县的风土人情,而且突出地体现了当地的地方特色,为我们了解川北的民风民俗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储冬爱 《文化遗产》2014,(6):111-117
西和是偏居西北的小县,珠村则是华南大都市广州广受关注的“城中村”,两地的乞巧文化同样繁盛,分别成为原生态民俗与都市新民俗的代表.通过节日名谓与时间周期、乞巧仪式与程序、文化内涵与功能、节俗传承与变迁四个方面的比较,我们发现,西和乞巧传统相对稳固清晰,广州则经历了复杂而深刻的变迁;两地对比鲜明,承载了各自的地域文化传统,前者表现为抒情的审美特质,礼仪性突出,后者则表现出强烈的务实风格,更重个性自由,二者都拆射出乞巧习俗在当下的传承态势.两地在传承方面可相互借鉴,广州作为中国城市化的先驱,“城中村”乞巧风俗的变迁更具有突出的“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俗是一个民族具有根性的本元文化,民俗常常借助艺术形式而生辉,民俗艺术也必须以民俗为依托,二者相辅相依,交相辉映。如果没有多姿多彩四季不断的住俗、婚俗、节俗、会俗活跃其中,那这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必将是灰蒙蒙、毫无生机的木然世界。民俗艺术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属于老百姓自娱自乐的生活方式,直到本世纪初中国文化艺术界才把民俗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之前民俗艺术从来没有在学科目录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民俗特征传播民俗指的是"以口头、风俗、物质形式存在,以民间传承方式流布的具有习俗性、风尚性特征的传播现象"。①审视西藏传统体育的传播方式,在其体育  相似文献   

18.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民俗特征传播民俗指的是"以口头、风俗、物质形式存在,以民间传承方式流布的具有习俗性、风尚性特征的传播现象".①审视西藏传统体育的传播方式,在其体育项目基本确立以后,它主要通过节日和与宗教结合使得传播具有规模化并不断系统、深入,即具有极大的传播民俗特征.  相似文献   

19.
<正>盾牌舞是江西永新地区的一种集音乐、杂技、舞蹈、武术为一体的民间体育运动,在永新烟阁、龙源口等乡镇流传着,也是当地一种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盾牌舞是赣南地区民俗民风的缩影和代表,代表着当地人们昂扬斗志的原始凝聚力。在当地风俗文化的影响下,盾牌舞不断发展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体育运动,也是江西地区民俗体育运动发展的代表。  相似文献   

20.
社会生活中,有好多看来是比较俗气的事,比较土气的事,俗得司空见惯,土得往下掉渣儿。但这种俗不是庸俗,不是没有任何意义,恰恰相反,它俗得有味,耐人琢磨。我们把这部分东西称为“大俗”,如果把它雕琢一番,完全可以登大雅之堂,就是说,“大俗”可以入“雅”,可以称为大雅。而大雅的东西又往往是最通俗的。即“大雅必俗”。当然这个俗是升华以后的俗,是雅俗共赏的俗。 俗,有老俗,传统之俗。凡在民间流传多少辈子之俗,我们有选择地进行报道,进行升华,受众就会感到很亲切,从中感受到昂扬向上的力量。比如在冀、鲁、豫等地广泛流传的山西省洪桐县移民的故事,它就俗得妇孺皆知。不光冀、鲁、豫,江苏、安徽、湖北、陕西、甘肃等广远地域,好多人都会就洪桐县大槐树老鸹窝等等,讲出些故事。但是要真正把这个东西说得明明白白的人不多,更不待说能讲出它的积极意义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