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文《古井》中有一句“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涵义。张红说:“从这句话我知道乡亲们离不开这口古井,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而且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就像妈妈不仅关心我的生活,还教育我怎样做人”我面带微笑,肯定了她的回答。  相似文献   

2.
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词意句意□江苏姜堰市苏陈中心小学刘卫军〔课例〕“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及“陶冶”一词的意思。(小语第八册《古井》教学片断)一般教师在进行此句教学时...  相似文献   

3.
学习《古井》这一课让我终身难忘的,就是方老师让我们理解体会“陶冶”这个词。“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么做人。”方老师让我们反复读了这句后,问:“这句话总结了古井的两大作用。而且一方面是明写,另一方面是暗写,需要品味才能体会出来。谁能说说自己的理解?”同学们纷纷发言说:提供生命的泉水是明写,陶冶乡亲们的品格是暗写。“怎么个暗写法?”陶冶乡亲们的品格,就是说乡亲们替别人着想,为别人做好事。“谁为谁着想?谁为谁做好事?”大人为老人提水了,小孩为老人抬水了。“…  相似文献   

4.
《古井》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写的是村里的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又从中受到教育的事。“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是课文的中心所在,蕴含了作者对无私奉献精神的深情赞美。古井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这一问题由物到人,比较抽象。要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一、抓住“取水”探品格要理解“古井是怎样陶冶乡亲们品格的”,首先必须让学生知道古井的品格。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通过描写乡亲们尽情享用井水的情景,表现了古井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在学习本段时,按以下两步…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第八册《古井》一课,讲的是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源泉,而且还陶冶着人们品格的事情。教学此文时,我精心进行思维导向设计,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问题导向,感知课文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感知课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1.古井起到了哪两个作用?2.乡亲们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3.“古井”、“乡亲们”、“两位老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初步从“多好的古井”、“品德高尚的人”、“古井哺育了人”这三个方面,整体上感知了课文。二、词语导…  相似文献   

6.
《古井》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怎样从古井取得生命的泉水 ,他们的品格又怎样受到古井的陶冶。全文围绕“哺育”展开思路 ,所以教学也围绕“哺育”一词展开 ,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一、抓住“哺育” ,感知全文在学生初读全文 ,达到正确、流利后 ,设计以下问题 :1 古井在这个乡村中起什么作用?课文哪句话能说明这个问题?从而引出 :“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 ,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2 这句话中哪个词语能说明“古井”的作用?(提出“哺育”一词)3 “哺育”是什么意思?课文写了哪些事例来反映古井哺育人们的…  相似文献   

7.
这个板书把读懂一篇课文的基本要求及《古井》一文的章法熔之于一炉,突出了本组训练的重点。教学中,讲读第一自然段时,抓住“古井象一位温情的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哺育着……”一句,提出:“课文为什么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拎出下文(二至五自然段);讲读第六自然段时,抓住“故乡的古井啊,不仅……还……”一句,提出:“古井用什么来陶冶乡亲们的品格,为什么说古井‘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以综合、概  相似文献   

8.
课文《古井》中有一句“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涵义。张红说:“从这句话我知道乡亲们离不开这口古井,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而且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就像妈妈不仅关心我的生活,还教育我怎样做人。”我面带微笑,肯定了她的回答。突然,张晨高举起手:“老师,作者把井水比作乳汁,把母亲比作古井不对。”“为什么?”“应该把古井比作‘乳房’,因为乳汁是从乳房里流出来的。”他的声音虽不大,却极具轰动效应。教室里安静片刻后,有的孩子们开始相互挤眉弄眼,还有的笑出…  相似文献   

9.
今天的语文课上学习新课《古井》。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按照惯例该让孩子们自由质疑问难或谈收获了。同学们已经习惯了我授课的民主,畅所欲言地谈着自己的感受。罗皓谈到:“我最喜欢‘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这句话,从这句话里可看出乡亲们离不开这口古井。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而且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就像妈妈不仅关心我的身体,还教育我怎样做人一样。”又有几个同学谈了跟罗皓相似的感受。突然,吴迪高举起了手,问我:“老师,作者是把井水比作‘乳汁’吗?”“对呀。”我说…  相似文献   

10.
刘长发 《福建教育》2005,(11A):35-35
一、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教给学习方法 1.从课题入手质疑。如《将相和》“将”指谁?“相”又指谁?“将相和”的意思是什么?将相原来为什么不和?是什么促使他们和好的呢?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质疑,促使学生探究。  相似文献   

11.
一、善待学生发言。让学生敢于表现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一些现象。①学生回答不完整时,教师说:“他说的不完整,谁来帮帮他呢?”(潜台词:这个学生的发言不行。这样会挫伤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②“不对,请坐。”(潜台词:说不对就不要发言。下次学生还愿意举手发言吗?不管对不对,学生能发言,说明他已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相似文献   

12.
启发联想发展思维能力──“九义”小学语文第八册《古井》教例评析南一丁【教例】教学要求:1.通过一边读、一边想,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古并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人。2.启发学生联想,发展学生形象思维。3.练习...  相似文献   

13.
《古井》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村里有一口古井,井水清凉可口,每天从早到晚取水的人络绎不绝。这口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及本文写作特点,笔者提以下三点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4.
[教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第2~4自然段。教学目标:1.理解“半路、一刻、以为”等词语,读懂并能说清龟兔赛跑的经过与结果;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初步懂得骄傲会失败,努力能成功的道理。教具准备:幻灯片、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人,口头填空把句子补充完整:乌龟和兔子,看谁二、学习2—4自然段豆.生轻读第4自然段,回答问题,明白结果。2.师出示句子,引导读懂:“他慢慢地跑到大树下,没想到乌龟早在那里了。”①这句话里的“他”指谁?“那里”指什么地方?“慢”的反义词是什么?②这句话告诉我们谁跑得快,谁跑得慢?…  相似文献   

15.
给,永远比拿愉快作者写《古井》这篇文章,意在赞美古井为人们无私地提供生命的泉水,同时也赞扬了人们受到古井品格的陶冶所形成的无私奉献的好品质。当我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很多同学纷纷举手回答自己读懂了什么,但大多数停留在就文论文上,而只有一位女孩站起来说:  相似文献   

16.
今天早上第二节课,我精神抖擞地走进教室,组织学生学习《古井》一文。此时,明嵋的阳光透过窗户,射进教室,为同学们的学习平添了不少生机。课堂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我也引导得轻松自然。课堂充满了和谐愉快。学生也从优美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古井为乡亲们无偿提供用水的伟大品格。然而,快要下课,当我板书总结性的一句话“古井使乡亲们懂得怎样做人”,写到“做”时,我拿着粉笔的右手边多了一点亮光,并在微微晃动。  相似文献   

17.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指导与训练(下)王尊政(11)句式。应注意的问题有:①否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肯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②驭重否定等于肯定,再加一个否定还是否定。如“谁也不否认这不是一幅青绿山水画”,这样说,是对否定的肯定,是一种病...  相似文献   

18.
一、创设说的情境,充分地说1.引出人物①谁说说自己认识的名人?②谁介绍介绍在建筑业方面较为杰出的人物?要点:这里的引导,是一种有意识的引导。即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渐渐缩小交流的范围,渐渐接近交流的主题、主体:从“认识的名人”到“建筑业的杰出代表”。教师要把握好度,即要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又要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正确的评估,随机点拨。(过渡:今天来认识一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2.初评人物你心目中的詹天佑是什么样的人?要点:既然是初评,就需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肯定并接受学生自由的思想、个性化的…  相似文献   

19.
读下面两个句子,回答后面的问题。例句:①扯上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②妈妈称回几斤苹果,准备招待客人。(1)这两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这个意思是。(2)请你再举出一个也是表达这个意思的词语,并用它造一个句子:。(3)以上几个句子的使用,体现了汉语表达的什么特点(或规律)?(四川内江市2002年中考题)这道试题特点十分鲜明。一、例句材料朴实易懂。例句中的两个语言材料一是出自课文《白毛女(节选)》,一是学生们很熟悉的日常生活用语。“扯”和“称”是口头语,学生容易接受,这符合中考试题…  相似文献   

20.
一、整体入手,概括内容1直接入题,引导质疑。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提问:看到课题,同学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当学生问到“为什么说小红军是倔强的小红军”这一问题时,教师应特别予以强调,把它作为全课教学的一个悬念)2.速读课文,概述故事。教师提问:第一段中“这样一件往事”指的是一件什么事?同学们速读课文,看谁能用最简洁的话说说这件事情的经过?(长征路上,陈赓要帮助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反被小红军说服了。等他明白过来后,小红军已经牺牲了)点评:学贵有疑。教师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质疑,调动了学生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