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张小刚 《家教指南》2005,2(1):50-56
本文确定了敦煌瑞像图中各于阗护国神王的名号,分析了其形象,并尽可能作了考释.  相似文献   

2.
从"渐为新变"的泰始诗坛到"勃尔复兴"的太康、元康诗坛,最后到"变创新体"的永嘉诗坛,西晋诗歌艺术逐渐脱离了建安风骨之慷慨激越与正始文坛崇尚玄思的风尚,向结藻清英、繁缛绮靡、刻意追求形式技巧的形式主义风尚发展,形成了"缛旨星稠,繁文绮合"的文学特征。并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可谓"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在中古诗歌发展史上开创了继往开来的诗歌艺术风尚。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西晋立书博士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补充论证,认为荀勖领秘书监并立书博士的具体时间是晋武帝泰始十年中期左右;又针对置弟子教习,以锺胡为法的原因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4.
我国早期的佛经翻译特点呈现出多层面性。从翻译主体来看,译经者主要是外来僧人或者久住中国的外籍后裔,汉地僧人或居士参加很少,且多从事辅助工作,翻译往往全凭口授;从翻译行为来看,这一时期的译经多属个人行为,没有得到政府的直接支持;从翻译方法来看,汉末基本采用直译法而偏于“质”,三国时期,基本采用删繁就简、尽量适应当地文化的意译而偏于“文”,西晋时期再予纠正而采用直译,译文偏于更高层次的“质”;从译文受到目的语的影响来看,佛经翻译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从译经者的素质来看,他们都是从事佛教工作的专业人士,这保证了译文能最大限度地传译原作的思想;随着译经的不断发展,经师们开始对已有的翻译文本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或“重译”(“校译”)或会译或注译。总的看来,早期的佛经翻译尽管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系统的翻译理论,但却为以后的佛教翻译在理论上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5.
西晋文人大量地创作咏物赋,咏物赋成为他们关注日常现实生活的一种表现方式。西晋咏物赋题材生活化,描摹事物生动形象,富于理的内涵,与前代的咏物赋相比,西晋咏物赋不仅题材扩大了,在艺术上也有长足的发展。西晋咏物赋的繁荣体现了赋体文学观的发展变化,倾向于征实①,追求穷形尽相,讲究分赋物理等,对后来的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受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影响,西晋文人在生活中谄媚权贵、豪奢侈靡,但在诗歌中又表现出高洁的人格和对隐逸的希企。西晋诗歌的隐逸倾向在诗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确立了我国古典诗歌"以隐为贵"的审美标准,使得诗歌中对隐逸生活的描写趋向审美化和精美化,并在诗史上初次实现了诗歌中公共性与私人性的共存。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大都认为中国佛教发展到宋代就开始转向衰落了,事实并非如此,随着社会经济化的发展,宋代佛教经过自我调适,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有其自身的标志和特点。“衰落”论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8.
张华是西晋政坛、文坛领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以天下为己任。他对外力主伐吴,平定边乱;对内据理谏诤,力保政局稳定,整顿西晋士风,为西晋王朝的统一和稳定贡献了其毕生精力,立下了汗马功劳。张华是由出身寒门而致位通显的典范,他以自身的成功激励着一代寒门的进取精神,以其高尚的人格影响着西晋士人,成为西晋士人的楷模。  相似文献   

9.
西夏占据敦煌后,在瓜州、沙州建立了完备的行政体系,并委派豪酋大族实行统治。瓜州和沙州位于西夏边陲,军事作用突出,因此,西夏在二州分别设立监军司,负责当地的军事与行政事务。同时在二州分别设立刺史、转运司。沙州单独设立经制司。都统军、副统军、监军使、通判、习判、承旨、都案、案头等自上而下构成了瓜、沙二州的职官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审美文化史上,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自然美从作为社会美、人格美的陪衬地位中解放出来,走向了独立。山水诗产生在东晋时代绝非偶然的文学现象,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山水诗的产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永嘉丧乱后,中州士人纷纷南迁江左,京兆杜氏却鲜有渡江者.考其缘由,路途遥远、安土重迁、坞堡可凭、思想悬隔、政治立场相左等应为主要因素.东晋士人推崇之杜乂为杜氏较早渡江之个例,但身寡力单,其后寂寥无闻.较之江左,京兆杜氏有众多成员西迁河西、东奔河北及留居关中本土.西迁河西者有杜耽房支,东迁河北地区的"中山杜氏"、"洹水杜氏"与留居本贯的杜氏成员大都出仕当地胡主政权,享有盛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