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飞花 《新疆体育》2001,(7):30-33
米卢登陆中国之后,最先提出的具有爆炸性的原则性词汇便是“享受足球”。但什么叫“享受”?这对习惯了数十年来“忧国忧民”和“刻苦努力”的中国球迷、媒体、运动员、管理层都是匪夷所思的,因而连篇累牍不厌其烦地质疑米卢,总觉得他这么说是为自己找台阶,是绝对的“真实谎言”。  相似文献   

2.
场地工:米卢     
大家似乎提起米卢时,都忍不住对这个外国“老大爷”充满了好奇,总觉得米卢有多么地神奇,其实谁也不是神仙,米卢也一样。如果你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米大爷”,你就会发现,  相似文献   

3.
上海,一个漂亮的大都市 上海,米卢的足球大集。 在“卖掉”了泰国和伊拉克之后,米卢像所有的小贩一样,兴高彩烈.手舞足蹈,尽管 当那个在黎巴嫩是悬乎乎地进行的亚洲杯一天天的逼近之际。米卢的足球大集是 不知为什么.站在场边观看米卢反他的手下在上海大集上的“买与卖”心情总觉得舒展不起来,尽管米卢的手中终于有了一座看上去设计得呆头呆脑的奖杯。 在那个“四国邀请赛”结束的当晚.同行们见面说得最多的、句话就是。“今儿写什么”。就像一个家庭主妇在问:“今儿吃什么?”透着对“日子”的无奈与烦躁。 可日子还得过呀,就像…  相似文献   

4.
自阿里·汉来华履新后,我们从各种渠道得到的消息,无论是阿里麾下的国足众将士,还是整天追随国足身边采访的诸家媒体足记,对阿里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的“夸你没商量”。而且言谈话语字里行间还大多与其前任米卢做一番比较,几乎米卢的所有短处恰恰就是阿里先生的长处——阿里的严肃比米卢的活泼要好、阿里的“计划性”比米卢的“随意性”要好、阿里的“残酷足球”比米卢的“快乐足球”要好,甚至同样作为游戏,阿里的“头球游戏”也比米卢的“网式足球”要好,米卢在华期间,面对新闻媒介重男轻女的方式是其最遭媒体老记强烈愤怒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当中国队在十强赛上的辉煌与荣耀都已经成为过去时,回过头来再看十强赛,我们发现十强赛前后围绕着中国队竟然发生了太多的“意外”,而这些“意外”竟然也“不经意”间成就了中国队的辉煌与荣耀。 意外1:米卢出任中国队主教练 在米卢来中国队正式执教前,他的名字和他的故事对于中国球迷来讲还只是一个“神奇”的传说。直到米卢真的顶着一头乱蓬蓬的灰白头发,笑眯眯地与马克坚和南勇握着手站到了凳子上时,我们才相信:米卢真的来了。那一天是公元2000年1月15日,中国足球又一次扬帆出航,而“舵手”正是有着丰富“航海经验”的博拉·米卢蒂诺维奇。  相似文献   

6.
寻找莉莉     
记得在足球世界杯外围小组赛期间,某记者报了一条花絮性的“新闻”,称一天见到米卢执一束鲜花在酒店大堂徘徊,便上前探问等谁?米卢半真半假地说:“莉莉”。在该文的最后,那位老记半神秘地“猜测”到:据称米卢等的是那位相熟的女记者。却轻易地放过了那个——莉莉。当然,莉莉决不会是某个名字中带有“莉”字的中国女记者,她应该缘于那首在二战期间被美国大兵广为传唱的歌曲——《莉莉玛莲》,“……各处都能看见我俩的身影,我俩的歌声似乎依旧飘  相似文献   

7.
日前米卢来到了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游览江南美景,适逢国际旅游小姐大赛也正在这里举行,米卢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佳丽们合影留念,同时米卢的心也记挂着中国足球。曾带领中国国家队历史性地冲进世界杯的神奇教练米卢想挂帅中国国奥,除了塞尔维亚和墨西哥,米卢已经把中国视为他的第三个故乡。离2008年北京奥运的时间在不断缩短,米卢感受到了中国足球的“一切以2008奥运为重心”的足球  相似文献   

8.
米卢来到中国后以他自己特有的选材眼光和用人标准,大胆地实施了“人事改革”和“人事调动”,为一些他认为会给国家队带来真正帮助的人迅速地办理了“农转非”手续。而那些通过“农转非”得以“进城”的人也用自己的努力表现回报了米卢的信任。  相似文献   

9.
怎样评价米卢的功过?这是打输了世界杯的中国足球最有意思的一个话题。当然,我们所说的总结是民间没有任何贴金需要的自发行为,不是足协会议室里为了定位而定位的“非常满意”,因为按照那个标准,我们实在找不出来怎样的结果才是“很不满意”。十强赛刚刚胜利时,球迷对米卢是一千个拥护,一万个支持,那时候,谁敢说米卢一个“不”字,那就是别有用心,所以有些球迷肉麻地把米卢称作“教父”,而没有人予以驳斥。这种“教父论”最后的登峰造极就是沈阳的铜像,五里河雕了一群,绿岛又做了一堆,米卢永远是其中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不爱红妆爱武装”,米卢要买枪。“米卢买枪”只是一则趣闻,不是要杀人,而是想保卫一些秘密。保卫秘密是每个人的权利,所以“买”把枪也是米卢的权利。国家队的新闻永远是最热点的新闻,作为国家队主教练的米卢很自然就会行使一些“保密局长”的职责,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国家队不能成为新闻的自由走廊,所以来卢端起枪……  相似文献   

11.
语丝花絮     
米卢签名 米卢是本届亚洲杯名气最大的教练,一位英国记者请米卢签名,米卢给他写了拼音的“MILU”,这位英国记者看不懂,请米卢解释,米卢又给他写了汉语的“米卢”两个字,这位记者更看不懂了,米卢解释说:“全世界都知道我叫博拉(BORA),但是中国管我叫米卢(MILU)。” 游泳阵容 有一次中国队训练,米卢让替补踢球,头天作为主力上场的球员都到地中海去游泳,国脚们换好衣服,让杨辰先下水,杨晨死活不下去,宿茂臻一马当先跳下海中,接着是申思、李明、马明宇等中场球员,然后是范志毅等几名后卫,最后是守门员江津,…  相似文献   

12.
中国足协阎世铎最近提醒人们不要“神化”米卢 ,很对 ,不过 ,米卢确有真本事 ,决非走江湖卖假药之辈 ,所以神化固然不好 ,但也不应淡化。米卢能把中国队带进世界杯决赛圈 ,过去由他执教打下基础的墨西哥队、美国队、哥斯达黎加队、尼日利亚队也全部晋级日韩世界杯 ,实现了“米家军”大团圆 ,说明米卢执教经验是有一套的。作为中国本土教练员 ,不论过去曾经怀疑过米卢的 ,或者虽无“口诽”却有“腹诽”的 ,现在都应当口服心服 ,虚心向米卢学点东西。学什么呢?我以为不必太局限于米卢怎样训练、怎样布阵、怎样换人等具体经验 ,而应当从根本处…  相似文献   

13.
外国人眼中的博拉和中国人眼中的米卢:是一个人吗?米卢说:全世界都管我叫博拉,但是中国人管我叫米卢。 世界足坛的风云人物博拉到了中国就成了米卢,米卢自己给人签名都写成了“米卢”或者“MILU”,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带有象征意味的身份转化,博拉是一位世界级的教练,但是他在中国是米卢。 当米卢是博拉的时候,他受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广泛的尊重,当博拉是米卢的时候,他在中国接触到了中国人对他复杂的心情和态度,也许中国人不是不相信博拉或者米卢,而是中国人对自己的足球队有点缺少信心(这一点采访米卢的外国报刊都有意无意…  相似文献   

14.
读完女记者李响的《零距离:李响与米卢的心灵对话》一书,我对米卢的“快乐足球” 似乎理解得更深些了。 米卢的“快乐足球”其实跟中国古代传统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5.
该谁走开     
网评、报评、电视评……米卢正在遭受着被中国的媒体无数 次地咀嚼,这也许是他平生第一次遭遇到的。 即使是再资深的记者,对足球的理解也只是皮毛而已,因此我们只能对米卢和他的中国之队发表一些仅代表个人观点的评论,而没有资格把自己伪装成足球专家来冲着米卢指手画脚。我们对技战术的领悟,也许还不如足球学校里的孩子。 毕竟米卢是一位有这丰富执教经验的教练,他也曾拥有过辉煌的战绩。“三人行,必有我师”,不应该只是一句教育孩子的空话,有时候成年人也应该温习一下中国人谦虚的美德。 给米卢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喘口气吧!该…  相似文献   

16.
陈球:享受象棋 享受象棋给予的痛苦 著名足球教练米卢说:“我们应该感受足球的快乐,去踢快乐的足球,在足球中享受快乐,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真正融入足球,也才能够更好地在快乐中得到提高。”取名叫“球”却对足球没什么兴趣的棋手陈球也模仿米卢的口气说:“象棋是用来享受的。”  相似文献   

17.
感受米卢的 “享受足球、快乐足球” 米卢最初踏上中国足坛的时候,带给中国足球的并下是该如何去踢球、如何去提高技战术,而是他的足球理念“享受足球、快乐足球”,这些和以往来执教中国队的各个洋教头有很大不同,他的这一观点在中国足坛引起了不小轰动,同时也引来了不少的困惑和质疑,在国家队处于低迷状态的时候,米卢这一观念也遭到了许多人的抨击,但恰恰是米卢这种观念  相似文献   

18.
哨 音     
《新体育》2001,(8)
“我觉得大家应该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去对待中国队、对待末来即将开始的十强赛。”(米卢)  相似文献   

19.
年轻的奇拉维持在米卢的指点下开始练习射门技术,后来有了不俗的成绩。但老奇似乎并不懂得“知恩图报”。当两位老朋友相遇于法国世界杯时,奇拉维特率领巴拉圭队毫不留情地击败了米卢执教的尼日利亚队。当憨态可掬的胖奇拉忽然呲着牙露出阴险的笑容,老狐狸米卢的脚恰巧被自己搬起的石头砸得生疼。  相似文献   

20.
并非游戏     
米卢刚来中国时,从球员到媒体对他在训练中安排的某些内容颇感不解,其中疑惑最多的莫过于他“游戏人生”的训练方式了。 通过一段时间在沈阳绿岛宾馆门前那块临时训练草坪上对米卢和他的弟子们的观察,我们发现目前“游戏”在米卢的训练中依旧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所不同的是,队员们思想上对“游戏”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其实,网式足球也好,橄榄球也罢,在米卢的战术思想中绝非只是游戏。从队员们的言谈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游戏”至少产生了以下一些效果。如果非要队员们说对这些“游戏”还有什么看法的话,他们一定会撇撇嘴说:“米卢这老头儿太爱‘耍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