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可以这样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哪里有语,哪里就有生活。生活与语共存。语与生活同在。 可是长期以来。语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阅读,学生很少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作,学生很少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只会按老师的指令去思考,按统一的要求去表达,学生的悟性、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禁锢。  相似文献   

2.
《生活化学》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高校开设《生活化学》公共选修课程,对于摆正化学的学科地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生活质量,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紧扣生活,与时俱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作家蒋丽萍说:“对于中学生来说作文写自己的感受。从这一点出发就是要让学生平时就养成一种习惯,要有丰富的感知力,对周围的一切感兴趣。不能想象一个对周围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人能写出好文章来。”这段话道出了作文成功的真谛,就在于到生活中去发现,自觉主动地在生活中体验感受。表现为作者对客观事物情感的反应。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有了这种情感,就有了“发现”。可见,作文教学的指导,离不开学生置身于具体情境的生活体验,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了情境作文教学,做了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写作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多种交际功能.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有几点体会:①从生活中寻找习作素材;②学生参与生活,亲自实践;③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践进行写作。  相似文献   

5.
在口语交际时,学生是否勇于表达,善于表达是和性格环境、语言的积累、平时的交际训练有很大关系的。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敢于表达的学习生活环境,正确指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累语言,利用语境使学生善于表达。  相似文献   

6.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作文教学改革随之深入。但是,对于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不少教师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一定偏差,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习作课上教师的命题虽然大多是话题作文,但很大程度上只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在”为什么而写”的问题上,学生仍然很难感受到作文是自己生活和生命成长的需要。作文指导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为作文而作文,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应试”而不是“应需”(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要)。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着眼于巩固双基,服务于考试,注重书本知识的巩固深化,而很少关注这些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导致学生学会了课本知识,却不能解决与之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的脱节。使学生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反之成为了负担。怎样让数学走近学生生活实际,感到数学时刻在身边,在数学中感受生活,享受生活呢?  相似文献   

8.
经常听老师们说: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上课无精打采.萎靡不振。下课时精神抖擞,活蹦乱跳。可我们的老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这与我们老师设计的教法,学法有很大的关系。陶行知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正在逐步实现向人的生活世界回归。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新课标也指出:“数学教学要重视所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重视学生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应按新课标的要求去做,尽量选择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是数学发展的丰富源泉。数学脱离了现实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平均数”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9.
所谓实践操作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让学生利用自己准备好的教具、学具及其他材料,在课堂上或课后进行摸、拼、剪、量等实践活动。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获取知识,发现规律、掌握数学, 最终使学生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课本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近十年来的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做到了灵活处理教材,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创没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实践操作。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实践.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就是要将教学活动置身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引导,体现生活中存在语文,将生活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创设情境,再现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抓住契机,及时引导,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利用生活实践中的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变封闭的语言文字等的教学变为开放的生活实践化教学。只有走教学生活化的道路,才能真正改变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窘迫境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学生数学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但生活也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营造出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这样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一个更明确的起点,有一个更利于领悟的环境,有一些更鲜活的资料.当学生依托于生活背景来深入探析数学本质规律的时候,往往会事半功倍,达成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习作方面虽然有了较为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大多数学生能写较通顺的记叙文。但纵观学生的习作.整体水平不高.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会拟定题目:开头结尾模式化;详略不得当,重点不突出;缺少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会联想和想象;不会从生活中捕捉素材;假话连篇.缺少真情实感等。而这一切,很大一部分是习作技巧的问题.如何解决?  相似文献   

13.
每当在地铁站或大街上看到小学生吃力地拖着拉杆箱式的书包疲惫地穿梭于人群中,我的心情就无比沉重。今天,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已得到极大改善,学生知识训练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提高,可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却没有因此而发生质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指出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张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农村小学学生生活在农村,学习在农村,交往在农村,他们与农村生活休戚相关,农村生活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取之不尽,为农村小学生健康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积淀。农村小学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结合农村实际。我校地处农村,在对农村小学生品德教育中,充分利用农村生活教育资源,融合农村生活实际,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正>理想的德育应该是无痕的,是植根于生活的,需要让学生在日常所处的环境氛围中,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在各类活动和交往中点点滴滴地体悟成长。1.在生活情景中感悟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中借助(或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件中受到教育、感悟。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其一,为了让学生理解某个道理,教育者特意创设一定的情景;其二,生活中有很多教育资源,教育者要善于抓住教育  相似文献   

16.
申阳琼 《湖南教育》2002,(14):18-19
一个初中班举行了“一只手穿衣”活动。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只准用一只手,要穿好衣服。有的学生穿了一只衣袖,另一只要费很大的劲才穿进去;有的是扣子没有扣进去……教室里乱作一团。经过10多分钟后,学生们发现这样不能穿好衣服,于是,开始互相帮助,很快就把衣服穿好了。班主任设计“一只手穿衣”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人需要帮助,大家要献出一点爱心。这个班主任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采用穿衣这件小事,将道德教育寓于其中。这个例子说明,道德教育要立足于生活,而且是日常生活,才能使道德教育落实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科学,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小学科学课旨在引领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要求我们老师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科学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巧用生活资源,拉近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距离,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激发学生探究欲,让学生在学习中受益,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8.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或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教育活动要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生长点,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融合。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发展主要是学生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的。生活化、创新性的德育更有利于为学生提供这种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我们平时看到学生的作文空洞无物或似账房先生记流水账一般,总有无可奈何的感觉。有教师把主要原因归咎于学生缺少“生活”这一写作之源,其实这种观点片面了。“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生活对孩子们并不刻薄,学生不缺少生活体验,而是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对生活的观察和心灵体验的不足直接导致了他们作文的干涩乏味。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同样的活动,有的学生捕捉到了细微之处,  相似文献   

20.
本论述了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实际出发,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走进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取知识,学会应用,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深层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