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心理防御机制作为一种自我心理保护的方式,在道德接受过程中广泛存在。否定、曲解、冷漠等是大学生在道德接受中进行心理防御的主要方式,这种心理防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道德接受的发生和深化。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科学地把握道德文化信息的差异强度、信度及其与大学生原有的道德意识之间的交叉度,就可以有效地突破和化解大学生的心理防御,从而提高大学生对道德文化信息的接受水平,改善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温生彬 《学周刊C版》2019,(9):101-102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品德学科教学也改变了以往的理论灌输和道德说教,更加注重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如果品德学科教师能将心理辅导融入品德课,在品德课中精心设计心理辅导体验活动,巧妙运用心理辅导技术,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体验、用心感悟,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3.
在对国内外的道德心理研究及据此进行的道德教育进行了历史回顾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发展新时期的时代特点,提出了建立社会道德新关系。确立主流道德价值观、道德“慎独”、塑造社会道德风貌、营造道德环境、培养道德素质六项道德建设要求,并主张从基本道德素质及其培养、道德价值观和主流道德价值观教育、道德自我教育和慎独、发挥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功能诸方面开展新时期道德心理和道德教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道德接受是由传导者、道德接受客体、道德接受媒介、道德接受主体组成的结构系统。该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道德接受的主体心理机制:道德需要是道德接受的动力机制;内化和建构是道德接受的运行机制;情绪体验是道德接受的催化机制。  相似文献   

5.
道德接受是由传导、道德客体,道德媒介、道德主体组成的结构系统。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道德接受的主体心理机制:道德需要是道德接受的动力机制;内化和建构是遭德接受的运行机制;情绪体验是道德接受的催化机制。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的有效过程是道德教育者传递道德教育信息与受教育者接受道德教育信息的统一。因此,学校道德教育要走出实效性低迷的现状,关键在于调整道德教育的研究视角,注重从接受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学生道德接受心理研究的基础上来改进学校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7.
王希杰《修辞学导论》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点:元语言与对象语言兼美,质彬彬,颇具可读性;注重多学科背景下的修辞研究;注重交际心理及言语接受的接受心理;兼顾修辞研究的共时与历时层面,科学的修辞研究方法;浓郁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8.
孤独症儿童对道德和习俗规则的判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Blair(1996)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权威去道德化和泛习俗化两组问题,考察孤独症和正常儿童对道德和习俗规则的判断及其与他们心理理论的关系。结果发现,孤独症儿童错误信念理解成绩低于接受性言语匹配的正常儿童,两组儿童在道德判断上表现不同,而在习俗判断上的表现没有差异。结果提示,道德判断需要心理理解能力,而习俗判断则与训练和社会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卢凤菊 《教育探索》2006,(3):104-105
道德接受心理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动态综合系统,这些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遵循协同律、优势律及和谐律等基本规律,对教育对象的接受道德文化信息过程产生深刻影响。遵循接受心理规律设计、组织和实施道德教育活动,是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心理阻抗是影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因素。高校德育过程中个体产生心理阻抗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道德接受主体道德价值取向的模糊、学校道德教育的错位与失误、大众传媒对道德教育效果的弱化等。只有培养大学生自觉的道德社会化意识,帮助大学生进行道德心理调节,同时加强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实现途径的干预,才能引导大学生顺利实现道德社会化。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后,西方伦理思想纷至沓来。中西伦理由于异质异文,相互冲突与激荡。在激烈交锋中,中国传统伦理一点一滴地发生了近代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中西义利观的尖锐冲突,导致中国传统义利观的转型;三纲五常与自由平等的冲突,促成中国近代个人权利意识的生成;忠君报国与"国家"意识的较量,促成中国近代国家伦理的生成;圣人君子与自由平民的对垒,造成中国近代平民化人格的形成。这些新伦理的萌芽,标志着汲取了西方伦理精华的中国近代伦理已在中西文化互动中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2.
教师心理和谐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核心变量,关怀伦理学是伴随着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相互关系的一种伦理理论。从关怀伦理学视域审视教师心理和谐,教师心理失谐的根源是关怀缺失,教师关系和谐与共同发展是教师关怀的实质,教师心理和谐的达成是关怀实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新的历史时期加强高职教师伦理道德教育尤为必要,确定高职教师伦理道德教育的目标应根据其客观依据、内在依据和历史依据,确定高职教师伦理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应结合教师伦理道德的发展趋势,进而采取得力措施加强高职教师的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4.
在对职业道德养成这个问题的研究中中职层次多,高职层次少;宏观的研究多,个人微观的研究少;尤其是对职业道德养成的心理基础的研究更少。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心理健康是职业道德养成的个人基础;职业道德认同是职业道德养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高科技发展尤其是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引发了人们对应用伦理学的再思考,机器人伦理的出现进一步深化了这一问题。它以其交叉性的学科特点扩展了应用伦理学的研究视野,同时,机器人伦理的现实应用也有利于技术的协调发展与和谐人机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行政伦理学源自公共行政发展过程中对行政活动的伦理思考,体现了理论思辨与实践应对的紧密结合。教学中如何避免枯燥而空洞的说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案例研讨提供了较好的思路。要保证案例研讨在行政伦理学教学中的有效实施,需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精选案例,规划研讨,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强化平时考核和教师的课后反思。  相似文献   

17.
In philosophical use, ‘ethics’ and ‘moral philosophy’ are more closely synonymous—one deriving from Greek, ethikē and the other from Latin moralis. In typical social science paradigms, there generally prevails a consensual sense of contemporary everyday use of ethics, except where earlier usage sustains discourse in terms of morals—as with moral psychology. This article takes a recent publication in this journal by Patrick Welch to propose a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oretic and empirical approaches to ethics and morals. This is illustrated using works by Joseph Ratzinger to suggest a natural law approach that brings together premises and empirics in ethical and moral discourse and action. This kind of integration helps the discovery and owning of truth that is ‘not of one’s own making’. Such a synthetic approach is especially relevant to raising student identity with ethical/moral issues and in assisting their building of psychological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that support education in ethical/moral reasoning and action.  相似文献   

18.
从旅游伦理角度研究旅游本身给旅游者个体和群体带来的伦理影响以及旅游活动中关于旅游主体的旅游道德伦理问题,并从理论上加以探讨,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关于旅游主体的旅游道德伦理构建途径,以实现旅游的伦理价值和伦理的旅游功能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质量伦理在当代社会经济中不再仅仅是附属于商业的职业伦理,它是当代经济活动或企业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在伦理机制,是经济制度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动力.质量伦理意味着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国家经济竞争力,它对市场经济作为一种避免畸形经济的健康经济、高生活质量标准的经济具有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贽以“崇私论”为逻辑起点,提出“吃饭穿衣皆是人伦物理”,倡导功利主义,主张“治生产业之事”,通过“重商富民”的途径和“法自然”的经济自由主义,制定“恒顺于民”的经济措施,实现“至人之治”的理想境界。其经济伦理的主流是批判性,并非市民经济伦理。李贽开启了明清实学经济伦理之先河,其学说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