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京霞 《文教资料》2011,(18):22-24
小说《幕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绝笔之作,鲜有人评述。本文以《幕间》中的“剧中剧”——露天历史剧为论述焦点,结合人物故事主线,揭示伍尔夫非历史主义的历史观;对大写的、单数的历史去中心化、去权威化,让小写的、复数的历史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2.
《幕间》于1941年正式出版,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绝笔之作.《幕间》是一部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小说,讲述了1939年6月的一天发生在英格兰中部一个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村庄里的故事.小说中有两条叙事线索,一条叙述乡绅巴塞罗缪·奥利弗一家的故事,另一条叙述拉特鲁布女士指导村民露天历史剧演出.伍尔夫遵循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学说,重视心理时空而轻物理时空,背弃传统文学中钟表时间对小说的绝对影响,把人物的复杂经历压缩到一天之内加以表现,时间呈现瞬间性、跳跃性和凝滞性.  相似文献   

3.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小说《幕间》中描绘了“空屋”、“空谷仓”、“空舞台”等众多具体空间意象,除此之外,还借助其娴熟的语言技巧构建了心理、声音等虚拟空间。伍尔夫通过构建众多虚实交错的空间世界,揭示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认同危机,也表现出了她对人类生存状况与生命秩序的思考。一方面,伍尔夫通过描绘小说中人物的茫然与困惑,揭示现代人如何在平衡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做到自我、家族、社会、文化等多种身份认同的结合;另一方面,这种阐释也有助于揭示伍尔夫本人对人的存在状况与生命境遇的看法,借此展现小说创作背后的深层涵义。  相似文献   

4.
弓超 《考试周刊》2012,(7):26-27
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伍尔夫的最后一部作品——小说《幕间》表现出了新历史主义的诸多特征。作者从新历史主义角度研究《幕间》,阐述了历史与文本、历史与作者的关系。艺术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历史是文本的一种,历史与文本间的交流是丰富而频繁的。历史并不都是事实,历史只是各种权力和意识形态操控下的叙述。《幕间》既是小说又是历史,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真实生活形态。伍尔夫通过重新建构历史确立了作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8,(23):172-173
《幕间》讲述的是1939年6月的一天发生在英格兰中部一个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村庄里的故事。小说展现了伍尔夫致力于建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人与自我之间生态和谐的意图。本文从解构主义的角度,通过分析人与自然、人与人和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试图揭示伍尔夫如何调和矛盾,实现对立二元的平衡、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6.
张华 《教学与管理》2003,27(2):71-74
本文试从西方后结构心理学的镜像理论入手对舒婷的早期代表作《致橡树》进行文本重读,对诗人在文本中的话语进行历史的分析。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舒婷诗歌中所体现的女性特有的微妙心理变化结合西方女性理论和中国近现代女性的自我发展历史做以综合关照,并对《致橡树》的自身的文学价值提出重新地思考。  相似文献   

7.
<幕问>是弗吉尼亚·吴尔夫的绝笔之作.本文试图从文本出发发掘其中蕴涵的对生命的关注及其对生存的思索.  相似文献   

8.
英国著名女作家艾丽斯·默多克在其小说《钟》里建构了多重镜像,女主人公多拉辗转于由自我之镜、他人之镜、空间之镜等构成的“镜城”之中,经历了自我迷失到自我重建的艰难历程.依据拉康的精神分析逻辑,多拉镜像式生存的本质只是一种“非我”的他者生存.默多克构建了以“关注”为中心的道德哲学,为陷于拉康悲剧论断中的人们带来了重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9.
《威廉·威尔逊》是19世纪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埃德加·爱伦·坡的心理悬疑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以主人公名字为题,围绕其内心世界描绘出一幅匪夷所思的画面。小说描述了同名同姓并在形态、相貌、身材方面几乎相同的两个威尔逊,亦真亦假,一假一真。从开篇主人公的内心困惑,到结尾主人公的死亡独白,小说情节步步推进,读者却愈加迷惑。文章以拉康镜像理论为依据,解密小说中的真假威尔逊以及两个威尔逊的关系,探索其死亡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0.
1921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九卷一号发表了《故乡》,其后被收入小说集《呐喊》。《故乡》发表不久即引起评论界的极大关注,茅盾在1921年8月的《小说月报》撰文《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中认为:“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对于现在失望,但作者对于将来却不曾绝望。”应该说.茅盾对《故乡》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的论评很长时间规定着《故乡》的阅读和阐释。直至新时期对《故乡》的重新阐释才随之增多。本文从文学与社会学结合的角度上,对《故乡》这一文本进行新的解读,认为《故乡》不仅仅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更是一首无奈的哀歌,表达作家对个体社会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在伊迪丝.华顿的小说中,男女主人公自我追寻的主题总是以不同形式呈现,并且具有深刻含义。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挖掘潜藏在《欢乐之家》中典型的"镜子"意象,可以揭示在"他者"映照下女主角丽莉.巴特曲折的自我追寻之路。在老纽约上流社会,有早期自我觉醒意识的丽莉在经历了自我迷失、痛苦分裂、挣扎与反抗后,以死亡为代价,改变了女性他者的地位,最终走向自我实现。这一悲惨的结局被赋予崇高与悲壮,使如百合花般的丽莉真正散发出历久弥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女性意识的彰显与淡化、张扬与超越是当下女性诗歌写作中存在的一个二律悖反而殊途同归的问题,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矛盾中共同推动女性诗歌的发展.在女性"自我"镜像的建构与解构的互动中,女性诗歌建构着更加合理和谐的、与男性真正平等对话的女性话语方式和诗歌体系.  相似文献   

13.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运用对称法作留原理,将物体与像进行整体变换,大大有助于解题.  相似文献   

14.
在语言哲学层面,意象是一种隐喻的话语方式。意象天然带有“文学性”气质,它必然是一种智性的运思、情感的节制。在中国新诗史上,“现代派”是营造意象的高手。镜子,在中西诗学中都是重要的象征物。“现代派”通过笔下众多的镜子意象,发掘了中国古典诗学的精髓,也与西方的“现代派”诗学主张达成契合。镜子,成为中西诗学交汇的节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研究平面镜对物的成像问题,利用光学的反射定律、光路的可逆性原理,以及物点和像点的对称性讨论平面镜成完整像的条件及二面角平面镜成完整像的数目.  相似文献   

16.
将电力设备的某些部分接地 ,是为了设备与操作人员的安全 ,本文应用镜像法对此进行了一些具体的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7.
(女性怎样才能在爱情、婚姻和社会上取得与男子平等的地位?这是众多作家一直苦苦探索的重大社会问题。)在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三位具有强烈反抗意识和叛逆精神的女性正是在各自不同的爱情追寻中,展现了女性解放意识的发展历程,为妇女解放运动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女性身体的消费也不断上升。女性的消费不仅关系到自己身体的消费,还涉及到男性对女性身体消费的一种根深蒂固表现方式的支配欲。试以定性的方法探讨女性在对"自我"身体消费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他者"消费,同时女性消费的"物化"也涉猎了大众文化变迁的一个特征。  相似文献   

19.
尽管《镜花缘》构建了一个看似“女尊男卑”的女儿国,也表达了保护女性、反对缠足等有一定进步性的思想,但并没有真正达到“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度.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描绘的那个“女尊男卑”的女儿国,其实传达的也是一种“男女不平等”的思想,其本质是对“男权”的镜像表达,是男权意识下的古代男性文人对“男权”的一种呼应.  相似文献   

20.
华裔小说家汤亭亭在她第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女勇士》的开篇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无名女子”的故事,这一形象一直被评论界看作是“弱女子”的典型悲剧形象,与后来的“花木兰”以及“我”形成对比。运用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分析其在文本及华裔所面对的现实世界中所产生的镜像作用,使我们从这面“无名女子”之镜中看到华裔真正形象,从而完成华裔身份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