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从茶诗中不仅能看到茶风的变化,还可以了解历代文人饮茶的特点以及文人在茶诗中所寄托的精神追求。文人借助茶诗,结合具体的社会生活实际,表达了文人的独特精神生活。本文通过对明代茶诗内容的解析,从茶诗中总结出饮茶的特点,具体阐述明代文人寄托在茶诗中的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2.
从古文献看古人对茶的养生保健功能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古代医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及佛教徒、道教徒的有关论述,古人对茶的养生保健功能大致有以下几点认识:一、饮茶可以解毒疗疾;二、饮茶可以除肉食之腻而消食;三、饮茶可以止渴解乏而恢复体力;四、饮茶可以破睡提神而使人善思;五、饮茶可以防病治病而延年益寿。由于茶对人体是利害兼有,从趋利避害的角度出发,古人认为饮茶时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选真茶而尽量避免假冒伪劣之杂茶;第二,切忌空腹饮茶;第三,唾前不宜饮茶;第四,忌用茶水服药;第五,脾胃虚寒之人,宜少饮或不饮茶。  相似文献   

3.
唐代"风俗贵茶",是由唐代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唐朝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昌盛,为饮茶风尚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统治阶级对饮茶的重视和倡导,在全国产生上行下效的效应;文人士大夫的饮茶活动及其茶诗文的创作对饮茶风尚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禅宗佛教与茶一味促成饮茶风尚的形成,当然这一切又与茶本身丰富的生理功效及广大的社会功效吻合时代需要有决定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云南地区种茶、饮茶和制茶的情形,古代的不同时期有明显变化。秦汉至宋代云南有种茶和饮茶的若干记载。元代云南经济有较大发展,但提及云南饮茶、制茶的记载甚少。明代记载云南地区饮茶、制茶的文字虽然增多,仍未能与产茶大省比肩。清代滇南的普洱茶如异军突起,种植、加工和销售均扩至相当的规模。普洱茶在清代的繁荣,与历史机遇、时代背景与社会习尚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我国饮茶简史与茶文化发展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茶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有关茶的一切知识、饮茶习俗、加工、栽培技术和茶文化等,最初都是由我国直接或者间接地传出的。通过对茶的起源、饮茶历史和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浅析,阐述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饮茶概况与整个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旅程。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茶习俗包括了制茶习俗、饮茶习俗等内容。通过详细说明蒙古地区制茶.饮茶的饮食生活习惯,对各地区茶习俗进行具体分析,探究其共同点和普遍规律,并进行了理论阐释.不仅对茶用具、茶习俗等表面形式进行研究,还对蒙古人民族意识、心理特点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了茶文化的内在文化特性,认为茶与茶习俗不单是饮食对象与生理需要,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精神需求与享受。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的饮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从中国传入俄罗斯。从1638年俄罗斯人第一次接触茶,到19世纪初饮茶之风在俄国各阶层盛行,茶仪、茶礼、茶会、茶俗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屡屡出现。时至今日,饮茶文化在俄罗斯不断发展、升华,并被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东丰 《初中生辅导》2011,(16):39-41
史载,饮茶当始于秦汉,我国是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但先是以为药。《神农本草经》就记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所谓“荼”,就是“茶”。三国、两晋时不但民间已有饮茶习惯,而且还传入了宫廷。至唐,  相似文献   

9.
中国有近4000年的饮茶历史。作为中国一员的藏族,出于对茶的喜爱,形成了独特的藏茶文化。饮茶习俗、饮茶礼仪、饮茶程序等都透漏出藏茶文化的魅力。在新时代,传统的藏茶不断地发展,其饮用程序被现代科技方法所取代,复原与重建藏茶饮用程序迫在眉睫。这不是简单的恢复与重建,而是对藏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饮茶十忌     
饮茶不当,有害无益,老年人更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忌饭后立即饮茶饭后立即饮茶,茶中的鞣酸可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凝固成颗粒,老年人因肠胃功能下降,对这种颗粒很难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11.
茶诗在唐代开始兴起,诗人以茶雅志,表现超尘绝俗的隐逸情怀;以茶悟道,追求"全性保真"之"道";以茶合德,营构清雅、简淡、高远的诗境。唐代茶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基本的生命情调和审美情趣,反映中国人独特的生活之美、生命之乐,传达出中国文人清高而又自适的人格气质,并昭示了古代文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哲学思想,对于民族精神的塑造、社会的谐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唐代社会饮茶风气盛行,禅宗僧人在其中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唐宋时期寺院的饮茶活动主要有两种:一是交际式的"茶筵";二是礼仪式的"茶会"。茶筵起于唐,由文人茶宴转化而来,形式较为自由;茶会盛于宋以后,模仿世俗社会的礼制,有严格的礼仪要求。唐宋时期寺院"茶筵"、"茶会"和"茶汤礼"的沿革演变,反映出唐宋禅宗的世俗化转变已由思想文化而深入到制度文化的层面。  相似文献   

13.
泉州茶文化历史源头可追溯到晋末.宋元时期,饮茶之风盛行于官府、士族、寺院、民间,茶产业得到初步发展.明代中后期茶树无性繁殖法的发明,使得茶叶产量徒增,茶产业开始进入商品化时代.清代以来,茶树长穗扦插繁殖法的采用,使得茶叶产量高、质量优,茶产业得到兴盛繁荣.  相似文献   

14.
晚唐五代时著名湘籍诗僧齐己禅师是湖南茶文化史上一位值得述及的人物。他撰写有茶诗21首。本文根据齐己所撰茶诗,对其从品味湘茶之中所获得的诸多茶禅感悟,以及与诸多禅友、茶友的交往情谊进行论述;并对产于湖湘的唐代名茶"岳茶"和"灉湖含膏"茶的历史沿革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15.
从隋代三祖僧璨首开禅门禅茶风气到唐代从谂接受舒州投子大师启迪而创立“赵州茶”这一修心之术,从宋代圆悟克勤受皖山禅教而成为世所公认的茶道祖师到茶道精神特征渊源于宋代皖山白云守端禅师门人的创造,无一不足以证明皖山禅对中华茶道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影响,皖山是中华茶道发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盛唐是中国诗歌创作的巅峰,但从茶诗创作的角度而言,却只是初兴阶段,可它在中国茶诗的创作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盛唐的茶诗作者们奠定了后世茶诗的基本风度和格调:淡泊俭约随遇而安、和谐宁静崇尚自然、清幽闲适且充满禅意。它以其独特的开创性,对后代诗人围绕着茶和茶事进行的创作,有着重大的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欲认识乡土社会,茶叶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新角度。清代四川茶叶与农民生计关系较大,见证了农民之间社会关系的常态与病态。通过川茶,部分农民为一些商人的活动提供了条件,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由此而生。茶叶为农民与商人的分工创造了机会,又成为他们互相联系的纽带。商人对川茶贸易做出了较大贡献,其中陕商、徽商地位突出。茶叶与部分手工业工人、知识分子、官吏等相联系。它还是城乡社会风俗的显著因素之一。川茶与乡土社会的关系,将引起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8.
茶诗是透视古老中华茶文化的一个窗口.唐朝茶圣陆羽为怀念恩师所作的<六羡歌>,字里行间饱浸茶人的清廉高雅、志行圣洁,是颇具代表性的茶诗佳作.英、汉分属关系较远的两个语系.英语结构紧密,低语境形合:汉语组接灵活,高语境意合;英诗关联清晰,讲音步重节奏,汉诗含蓄朦胧,论平仄重韵律;加之茶诗兼有融本土思想、传统文化与茶专门知识为一体的特异性,使其英译颇具难度.但以人类语言和思维上的共性为语际转换基础,经过译者对原文的深层结构及目标语表层语言结构中多个可选项的反复斟酌,各方协调兼顾,"求同",以增加译语文本在目标语读者中的可读性,达到传介茶文化的目的;"存异",以将典籍茶诗的独特修辞与行文方式等艺术魅力再现,提高中国的文化地位.<六羡歌>的翻译过程有望为此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清代广东茶叶生产、贸易兴盛,饮茶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习惯,茶叶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关于茶的文化和风俗。通过对清代广东茶叶文化与风俗的探讨,可以了解到当时茶叶生产、贸易以及与民众生活关系等情况。  相似文献   

20.
结合前人已研究的成果,简要叙述和分析明清时期青海地区的茶马贸易。以官营和私营为主要切入点,从而概括其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