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屈原深受植物崇拜观念及巫术化的楚文化浸润 ,其《离骚》的原创意图在于施展巫师式的想象 ,向楚地最高神灵东皇太一陈词 ,以求获得超自然的神力 ,从苦难现实中解脱。  相似文献   

2.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诗人、爱国者,他的地位的确立离不开发生在汉代关于屈赋的论争。本文着重探讨汉代关于屈原自杀以及人格论争。关于这场论争,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汉代学者对于屈原自杀和人格的看法;二、汉代学者对于屈原自杀和人格的看法的观点缘由;三、汉代这场关于屈原自杀以及人格论争的意义。关于第一方面,本文重点探讨了贾谊、司马迁、扬雄、班固和王逸五位学者的观点;关于第二方面,本文着重从各个学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奉行的思想以及个人遭遇三个方面探讨其原因;关于第三方面,本文着重从这场论争让屈原走进历史并成为爱国楷模和这场论争为当时文人士大夫指路这两个方面探讨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战国楚之屈原以其孤高的气节,采用象征迷离的手法创作《楚辞》,被一代又一代文人传承和接受,直至明遗民达到集大成的同时又赋予新的内涵。本文选择四位有代表性的明遗民——钱澄之、陆时雍、周拱辰、王夫之,试从他们的生平遭遇、著书立说等方面来反映其对屈原和《楚辞》的接受,从而展现明遗民这一类人对屈原和《楚辞》的接受,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屈原自杀的文化心理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屈原自杀的原因,传统的看法主要有以身殉国和以身殉道两种。本文认为,仅仅指出这两点,不能揭示屈原走向自杀的具体心理轨迹,无法指出屈原自杀的必然性。从屈原的人生背景和他本人的人生追求来看,屈原的人生选择和生命意识中潜存着一个自杀情结。构成这一自杀情结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两美必合的人生定位;(二)时光飞逝的人生恐惧;(三)超越现世的人生归属。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长期以来政治学、哲学、文学、史学、文化学视野中的屈原观,从教育学视野的角度提出屈原是伟大的教育家.屈原何以具备教育学视野中的伟大教育家的条件?本文从屈原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有诗化的教材和教育著作、有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等方面进行严密的考察和论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长期以来政治学、哲学、文学、史学、文化学视野中的屈原观,从教育学视野的角度提出屈原是伟大的教育家。屈原何以具备教育学视野中的伟大教育家的条件?本文从屈原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有诗化的教材和教育著作、有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等方面进行严密的考察和论证。  相似文献   

7.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但是,诗人毕竟与政治家不同。该文从屈原内政、外交方面的业绩、作为政治家的知人之智、所谓美政理想及其个人性格方面的弱点诸方面,论证了屈原不是一个政治家。  相似文献   

8.
杨静 《安康学院学报》1996,(2):14-18,21
论述屈原悲剧的审美意义,并从屈原所处的时代和他的个性特征,生平遭遇等方面来分析这一悲剧的成因;再从屈原对后世的影响中探讨其人格美的诸多方面。同时将屈原的悲剧和人格美结合起来,作进—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史记》、《汉书》及其他史料入手,论述汉代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对屈原、屈原赋以及汉赋在文学批评方面的异同。并且从班马的学术渊源、生活遭际、史识观点等诸多方面分析造成这种分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屈原《九歌》的创作动机、情感基调、抒情方式等三个方面,并结合先秦文、史、哲各个领域的和谐理念及屈原政治理想、哲学观念、人格精神、艺术追求、人性需求等方面综合分析,认为耿介只是屈原性格的一个方面,期盼天人和谐、人神和谐、君臣和谐、自身和谐也是他不可忽视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从本世60年代起,日本有的学者开始鼓吹一种新的否定我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观点。1983年以来,国内有不少学者发表文章或从史料方面、或从逻辑推理方面、或从思想方法方面予以反驳和批判。但还没有人注意到日本的“屈原否定论”之产生,同当时我国国内意识形态方面的状况有关。学者们曾集中力量驳斥的,其实并不是新的否定论的始作俑者。日本新的“屈原否定论”的提出,还有两个原因:一是以往我国国内关于屈原的研究尚欠深入,二是屈原作品读起来语言方面障碍较大。而在日本广泛流传的汉诗都是明白易晓的作品,很多人不知道屈原。京都诗仙堂供有36位中国古代诗人,第一位就是苏武,而不是屈原。这也就形成了日本一些对中国先秦文学了解较少的学者的心理定势。至于司马光何以在《资治通鉴》中没有写到屈原,相当程度上是司马光作为一个保守派人物自我保护的心理反映。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从叙事艺术方面对宋玉赋和屈原赋进行了比较,并且深入的分析了宋玉赋在叙事手法、叙事目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特色四个方面对屈原赋的突破和新变。  相似文献   

13.
以“回到历史现场”为框架对《屈原列传》进行教学设计。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分析屈原除自沉外还可以选择随波逐流,选择离开楚国;但是因为屈原是楚王同族,因为他对楚国矢志不渝的爱,选择自沉具有必然性。第二课时探讨屈原精神的实质,讨论有关屈原爱国的争议,分析屈原精神之所以回响不绝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季羡林先生认为,楚辞研究应注意不同文化区域以及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林庚先生认为楚辞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点。褚斌杰先生认为,屈原的出现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聂石樵先生认为,研究屈原赋应特别注意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关系,屈原继承和发展了 诗经 的比兴手法。费振刚先生认为辞与赋的区别,可以从是否与屈原相关等方面来分析季羡林先生认为,楚辞研究应注意不同文化区域以及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林庚先生认为楚辞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点。褚斌杰先生认为,屈原的出现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聂石樵先生认为,研究屈原赋应特别注意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关系,屈原继承和发展了 诗经 的比兴手法。费振刚先生认为辞与赋的区别,可以从是否与屈原相关等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15.
《离骚》是一篇卓绝古今、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全诗围绕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谋篇布局。本文从脉络结构、意象选择、抒情手段等方面探讨全诗的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接上第37期同题续完。主要从各方面论述屈原作为巫的一些特点,说明屈原思想形成的复杂性及其诗歌表达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离骚>是一篇卓绝古今、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全诗围绕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谋篇布局.本文从脉络结构、意象选择、抒情手段等方面探讨全诗的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18.
屈原人格论     
面对当代生命价值困惑的现实 ,探讨代表我们民族精神的古代贤人的生命观念和人格价值是必要的。本文主要从原创角度分析解剖了屈原人格形成的内外因、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两位亡国之君楚怀王、楚顷襄王时代是屈原悲剧人生的历史背景 ,贵族的血统与政治责任感、文人的本质与浪漫激情是屈原人格的原动力 ,对生命的珍惜 ,留恋促使屈原选择宁死不屈的生命方式 ,也是悲剧中最感人、最令后世人深思的矛盾和融合。  相似文献   

19.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价值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美好政治理想被现实击毁,最终选择了自沉汨罗.他的悲剧,是一个政治家的悲剧,是一个伟大灵魂的悲剧.屈原及其作品具有突出的悲剧美学特征,其悲剧性表现在政治理想和人生命运两个方面.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屈原悲剧的根本原因,性格和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是屈原悲剧的重要心理原因.屈原以其进步的思想、高洁的人格、不朽的作品和九死不悔的精神让后世哀思和仰慕.  相似文献   

20.
屈原欲以其大志改变楚国颓废的现状,以其执着的精神将高涨的政治热情投入到与楚旧势力的斗争中。与屈原执着精神相反的佛教徒,本应四大皆空,抛除五欲六尘,然而有唐以来却出现了僧人凭吊屈原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唐前鲜见。本文以法琳、皎然、齐已三位僧人为例,从时代背景、个人际遇以及所处的地域等三个方面来解读唐代僧人凭吊屈原现象之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