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各级政府以扶持各项经济建设、建立稳固后方抗战基地为目的,在鄂西后方国统区进行了一系列金融业的开发和建设工作,建立起中央、省和县三级银行体系,为支持抗战和促进鄂西后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考察了战时后方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其积极作用,指出了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赣南闽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客家精神的影响,客家地区的粮食产量大大增加,创建了手工业和商业合作社,私营工商业经济也一直长盛不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支援了革命战争,巩固了红色政权。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农药在杀虫菌、除杂草,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又造成了环境污染,提出了防止农药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粮食产量是反映农业经济情况的重要指标,历史时期的粮食产量变化,是由其政治、社会、文化和自然生态等原因引起的,分析其原因为未来农业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农业插上金翅膀林红梅我国的年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4800亿公斤,米袋子满,菜篮子丰,农民收入稳定增加。这其中,农业科技的作用功不可没。是科技为农业的腾飞插上了金翅膀,是科技让土地焕发出巨大潜力。我国平原仅占国土面积的12%,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产量虽高...  相似文献   

6.
《“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选录勺\五”计划完成情况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前5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稳步增长。1995年,粮食产量达到4.65亿吨,比1990年增加l’900万吨;油料2250万吨...  相似文献   

7.
《邢台学院学报》2016,(3):102-105
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对1981-2015年间河南省农业财政投入与粮食增产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滞后2至6期,河南省农业财政支出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农业财政支出每提高一个单位,粮食产量就增加1.719463个单位,说明农业财政投入对粮食产量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据此,本文认为不断加强农业财政支出是保障河南省粮食产量持续提高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对战时后方经济的认识涉及若干经济关系。一是围绕战时后方经济体育场体制而形成的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这一经济关系带有明显的地方经济中央化和中央经济地方地的两种重特征。二是战时经济与平时经济之间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地方经济史与抗战经济史在概念与视角上存在的某些差异。三是战时经济的区域关系,由于战时经济的影响,传统的长江上游经济区经历了战时后方经济后到战后西南经济  相似文献   

9.
农业节水     
6 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农民就开始挖掘沟渠从幼发拉底河引水灌溉,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以灌溉为基础的文明。由于引河水灌溉,苏美尔农民在两千年中一直取得了粮食的丰收。但是河水沉积下的大量杂质和盐份也使肥沃的土壤变成了盐碱地。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正是由于盐碱化的土地无法生产足够的粮食,使苏美尔文明走向衰亡。当今社会对水利灌溉的依赖要远远超出古代苏美尔人。世界粮食产量的大约40%来自占世界耕地18%的水浇地。灌溉可使农民每年收获两到三季,粮食产量也大幅增加。全球粮食产量自1950年以来翻了将近三倍,灌溉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艰苦的抗战八年,中国经济和社会经历了严峻的考验。本文以战时湖北、湖南后方手工业为研究视角,深入探讨了抗战时期后方手工业勃兴的原因。通过比较两湖后方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及异同,本文认为,在战时工业品异常短缺的背景下,两湖后方手工业与有限的机器工业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为坚持长期抗战,提升鄂西、湘西山区工业发展水平等方面,均发挥突出作用,从而成为大后方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隋唐时期均田制度的继续实施和田制与赋役制度的调整,特别是唐朝土地产权制度发生的变革,使土地私有制得到很大发展,为淮北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条件。同时,由于当时淮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加之该区域农田水利的兴修,使农业经济走向繁荣,这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的增加。隋唐时期的淮北因之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之一。  相似文献   

12.
对冀豫鄂三省农用地的标准粮产量及其等别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一方面检验三省农用地分等成果的科学合理性和成果相关性,一方面为三省农用地等别调整思路的形成和汇总试点的完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江汉平原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重要的产米地区之一,是湖北省的经济重心所在,是该地区农业经济得到开发的直接结果,其中垸田的的使用起到了重要作用。该地水稻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耕地面积的扩大即总产量的增加而不是单产的提高,栽培方式则以单季稻为主。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回归分析的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1990—2005年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了以粮食产量为应变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和成灾面积五种可量化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模型对各个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对模型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可供参考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期粮食生产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近期(1996-2003)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中国的粮食安全重新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分析我国近期耕地资源变化格局的基础上,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探讨了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包括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的年际变化率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期中国粮食总产减少最直接的原因是粮食播种面积的下降,而粮食播种面积的下降一方面与耕地面积的下降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农业政策实施的结果,并由此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1920年前后的中国社会,战火频仍,农业危机。灾岁农民农业生产下降;丰年农产品价格不振,造成粮食产量急剧下降。粮食产量降低,粮食调剂不便,加之政府的不作为,造成粮食供应愈发紧张,最终酿成社会人群中普遍的粮食恐慌,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与矛盾,并由此引发了各式各样的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17.
廊坊市属于农用水供给不足的地区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因此,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农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本地区农业的增产增收和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全市范围内节水农业的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进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为政府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最终达到促进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双提高,保障当地的粮食生产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长江流域西部地区 ,农业灌溉发展缓慢 ,灌溉面积偏小 ,粮食总量偏低 ,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出对老化灌区进行更新改造 ,扩大灌溉面积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实行节水灌溉 ,改革灌区管理体制 ,完善监督执法体系 ,增加粮食总量 ,为西部大开发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移民的进入和土地的开垦,东北南部农副产品逐渐有了剩余,康熙中期以后,开始从粮食输入区转变为粮食输出区,直隶、山东,甚至京师都要依赖奉天的粮食.这表明东北与中原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本文仅通过对奉天"运通米豆"个案的研究,更为详尽地展现这种联系.  相似文献   

20.
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主产区对全国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城镇化路径对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基于利益驱动、稳定需要、农民要求、资源优势等原因,粮食主产区城镇化要求强烈。然而其城镇化呈粗放状态,表现在重数量轻质量、缺乏区域特色、与农业生产争人争地现象严重等方面。充分考虑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加强对粮食主产区城镇化路径的顶层设计,通过规划、引导适当控制粮食主产区城镇化的规模和经济发展模式,不失为既不使粮食主产区错失经济发展机会、又承担起保卫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