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莎翁笔下的哈姆莱特是一位忧郁的王子,忧郁是他主要的性格特征。马克思设想拿破仑帝国“没有帝国的胜利就好比设想哈姆莱特不但少掉了丹麦王子的忧郁,连王子本身都少掉了。”犤1犦可见,“忧郁”成了这个典型人物的全部魅力所在。1时代打击了他,让他陷入忧郁哈姆莱特的天性并非深思熟虑,也非忧郁寡欢,但一次次的现实打击让他不得不开始思考,以至于陷入到深深的忧郁之中。毕业于德国威登堡大学的哈姆莱特起初是一个快乐的王子,心中有着对美好理想的期盼和对甜蜜爱情的憧憬。但父亲突然死亡,叔父篡位使哈姆莱特的理想遭到了沉重的打…  相似文献   

2.
解读丹麦王子的忧郁之痛--再读《哈姆雷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民 《现代语文》2006,(3):124-126
我心情如此沉重,直觉得大地这一幅大好的框架是伸到茫茫大海里的一座荒凉的山岬,天空这一顶极好的帐幕……啊,我觉得也无非是一大堆结聚在一起的乌烟瘴气。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宇宙之华!万物之灵!可是,对于我,这点泥土里提练出来的玩意儿算得了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名言荟萃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知错就改.永远是不嫌迟的。无言的纯朴所表示的情感才是最丰富的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大量运用了戏剧独白的形式,揭示了哈姆雷特从一个无知善良的孩子,一步一步的迈向成熟,最终成为一个英勇的战士的过程。剧中几段独白逐次推进哈姆雷特人物性格的转变,为我们展现了一部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英雄成长史。尤其是在独白中体现的面对生死,复仇,道德,爱情的种种思考,引发读者的深思。  相似文献   

5.
莎翁名剧《哈姆雷特》以复仇起笔,贯穿全文的,是哈姆雷特的复仇过程;为了复仇,他甚至抛弃了心爱的女人奥菲利娅,最终导致后者因绝望疯狂而溺死。作为莎翁悲剧的集大成者,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悲剧爱情是《哈姆雷特》中一个重要的悲剧元素;爱情的幻灭与复仇的过程构成了剧本的主要框架。  相似文献   

6.
林兆华导演的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被誉为在中国最具先锋实验精神的戏剧作品之一。林兆华导演的《哈姆雷特》对传统理解下的作品主题进行了颠覆与解构,哈姆雷特的形象本身和他的所谓复仇都具有某种荒诞性,显示出了将古代与现代连接、西方与中国交错、经典与普通相融的特征,人人都是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7.
在无休止的评论中,使得哈姆雷特的形象产生裂变,众说纷纭。诸说的焦点是对主人公“延宕”的理解。作的思想认识及所处的那个时代,是探究这一现象的根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通过剖析莎士比亚笔下的几个女性形象,看其“脆弱”的丰富内涵;其次,从妇女的贞洁问题入手,探讨妇女的社会地位和莎士比亚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9.
马迅 《现代语文》2007,(7):75-77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史上争议最多的人物形象之一。在哈姆雷特身上存在着许多难解之谜。造成哈姆雷特悲剧结局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其中之一。对这个问题,历代许多评论家都作出过不同的解释,但种种解释都不能让人满意。本文笔者针对两种流行的解释,谈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出了笔者本人认为的悲剧原因:哈姆雷特自身的局限和弱点,使他拖延了复仇,并一再贻误良机,给了克劳狄斯以警觉和反扑的机会。哈姆雷特对克劳狄斯的反扑又没能进行积极的防范,终于遭到暗算,落得个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0.
王凤 《海外英语》2022,(20):205-206
由于莎士比亚时代的政教关系动荡不安,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呈现出互相融入、互相抵制的局面。在探究莎士比亚时代的伦理环境的基础上,以哈姆雷特和哈尔王子形象为例,从文学伦理学视角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王子形象进行研究,探究世俗伦理和宗教伦理思想对王子所处的伦理困境以及伦理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邹君 《现代语文》2006,(4):79-81
在众多的艺术样式中,悲剧是关涉到人类审美体验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莎士比亚悲剧堪称为描写揭示人性和人的本质的最为深刻和全面的经典作品之一。这位使人类永久惊喜的巨人,最为我们着迷的无疑是他所创造的那众多生动、真实、具有不朽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创作成熟时期的悲剧人物,以其形象高大,个性鲜明和结局悲壮震撼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其中被誉为莎士比亚“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钻石”的《哈姆雷特》,四百多年来一直为各国评论家谈论着、争执着,而关于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形象分析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世界学史上还很少有对哪一个典型形象的理解像哈姆雷特这样人各不同。究其原因,当然不能脱离人们多元性的艺术欣赏的欲望和趣味,以及某些学和研究对莎士比亚这位戏剧大师的历史误解和各种偏见。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很大程度上,这个问题又取决于哈姆雷特性格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他交融着人类涵蕴丰富的历史、化、社会及其心理的幽咽颤栗的诗情。艺术作品只有强烈关注人类共有人性,述写“为造化所玩弄的愚人”才能成为人类永恒的经典。本力图从四个方面来审视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哈姆雷特形象。  相似文献   

12.
鸽子 《初中生》2010,(3):68-70
地球现在已经受到了人类的重创。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破坏导致全球气候正不断变暖。科学家提醒人们,当地球出现以下几种重大变化时,将可能导致人类毁灭。  相似文献   

13.
在这次哥本哈根“国际青年气候论坛”上,来自44个国家的165位14—17岁的学生代表分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所有的建议都被归纳总结,形成了名为《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未来》的宣言。从条款到宣传册设计,所有的工作都由学生代表自己完成,几易其稿,每个词汇的修改都要40个起草人集体投票。  相似文献   

14.
清淡 《新读写》2009,(12):57-57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20个游者心中,就一定会有20种不一般的风景。  相似文献   

15.
京剧莎剧<王子复仇记>实现了京剧与莎剧之间的互文.这种互文性和改写表现在莎剧<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主题在得到表现的基础上,实现了主题与形式的替换与重塑.从而将现代意识灌注于京剧<王子复仇记>之中,在"情与理"戏剧观念的转换与音舞对叙事的改写中,形成了内容与形式、演出方式、戏剧观念等新的互文关系,即表现为借鉴的"互文性主题"与表现为再造的"音舞性主题".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气温变化的原因,并从大气成分的变化入手,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是西方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甚至被视为解读西方基本化命题的精神源泉。莎剧生动鲜活地展现了化转型时期人类的心灵状态。在艺复兴的大背景下,莎剧充分发展示了人类心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莎剧人物形象塑造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体现为两个方面:人性的多层面展开和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重新审视。通过揭示这种心灵状态,他不仅将艺复兴的艺推向高潮,而且敏税地捕捉到了近代人乃至现代人的生存困惑,为后人提供了可以深入评说的诸多命题。  相似文献   

18.
19.
梅琳 《林区教学》2013,(1):66-67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巨匠。在文学创作中,他最擅长的是戏剧创作。《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是他戏剧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四部,有"四大悲剧"之美誉。选取其中的一部戏剧——《哈姆雷特》,对其主人公哈姆雷特进行形象分析,并具体阐述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集中体现了莎翁的人文主义思想。哈姆雷特是一个真正的人文主义者。他从"人"的角度出发,对大自然抒发赞美之情;对人做出全面而又崇高的评价;勇敢地冲破世俗的门第观念, 追求美好的爱情等等。但是,宿命的思想不时出现在字里行间,使该剧白璧微瑕。本文在肯定了莎翁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同时,指出了其思想中的宿命论成分,并分析了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