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强化自觉学习意识众所周知,做记者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常年处于奔波采访的体力消耗,和加班加点、赶稿子的脑力劳动双重压力下,一天下来,常常是筋疲力尽。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中,不断学习充电,提高自身修养成为众多记者新闻工作中的一种缺失。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编采人员缺乏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是目前新闻报道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不应该当"太平"记者、"太平"编辑,要多为自己的新闻生涯写几个感叹号,要教于掀介"浪头",起个"浪花",每过-段时间就让自己的新闻事业来次激情爆发. 选择了新闻道路,就注定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就永远也不会成熟.  相似文献   

4.
5.
6.
大众传媒上的新闻是面向大众的,可是我们的经济新闻,特别是金融新闻,版面呆板,术语连篇的居多,只有专业人士和特别需要这类信息的受众才会接触,难有其他的接受。国外的金融新闻稿件,大多是通俗易懂的,即使是高级报纸上的评论。一位读过国外这类新闻的作写道:“笔经常阅读国外报刊和通讯社的金融报道,感到他们的稿件一般都很少有行话术语,有一般金融知识的普通读都可以看懂。”这与我们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相关。  相似文献   

7.
王辉 《河北广播》2008,(1):43-44
新闻敏感即记者对事实中新闻价值的发现和鉴别能力,是一种新闻素养,是记者的新闻生命。由于它具有突发性、闪现性,使得很多记者认为它是一种神秘的、与生俱来的灵感,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天赋。其实不然,新闻敏感是完全可以通过培养训练获得的。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我认为培养和提高新闻敏感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8.
9.
高虹 《编辑科技》2000,12(4):65-67
着重阐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期刊主编和编辑,如何使科技信息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在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与智能修养的基础上,在创新意识、网络信息及市场竞争中发挥主导作用,将科技期刊办成精品。  相似文献   

10.
不起眼的标点符号。居然蕴涵着新闻修养的大道理。逗号意味着永无止境的探索。冒号意昧着观察力和洞察力,破折号意味着要善于取舍……本期“传媒骄子”中,第八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马文锋透过标点符号。告诉我们怎样写新闻,怎样做记者,怎样让我们的新闻生命更健康快乐。  相似文献   

11.
12.
路透社记者就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夫人访问北京动物园一事发的一则消息,融描写、动化及引语等众多新闻表现技巧于一体,是新闻形象化写作的典型作品,被我国许多探讨新闻写作的书籍所引用并奉为精品。它为什么好?当我们承认它时,是因为我们已经以受众的身份被它深深吸引:我们似乎“看”到北京动物园兴奋热烈的场面,孩子们拥挤着,首相夫人笑容可掬,对中国国宝熊猫饶有兴趣;我们似乎还“听”到孩子们的叽叽喳喳,以及首相夫人和卓琳女士对“欢欢”饱含溺爱的言语。当我们随着新闻中的描述在头脑中浮现这一切时,我们如临其境,一…  相似文献   

13.
1993年冬天,19岁的我来到令我魂牵梦萦的军营.圆了从军梦。火热的连队生活给了我许多灵感,由于爱写写画画,我成为连队上下公认的“小秀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被调到团里当了报道员,挤上了“爬格子”这条甬道。  相似文献   

14.
文字记者也需影像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的媒体竞争已进入争夺“眼球”的阶段。电视以其影像的直观与真实成为强势媒体;而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也以“图并茂,两翼齐飞”来应对——增大新闻图片的使用量,以期获得能与电视相比的视觉冲击力。而仅仅增加图片的使用量只是一种做法,且还远远不够。当前的平面媒体,字记仍占很大比例,大力提升字记的“影像意识”  相似文献   

15.
江作苏 《新闻前哨》2003,(11):22-23
交结天下不识之人,采写世间不懂之事。新闻记者日常做这些转化工作似乎很自然,但是作为认识的主体,并不能满足于此,因为记者还要向他所服务的更大的社会主体传递信息。记者这个主体,相对于社会那个大主体来说就成了客体。按照哲学的反映论,在认识的过程中,客体也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发挥得越好,被  相似文献   

16.
蓦然回首,看来时的新闻路,发现自己留下的一串串脚印,虽然不深,但还算坚实。2000年4月20日走上专职新闻干事岗位,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回眸20多年业余和专职新闻之旅,咀嚼“五味”军功章,苦哉!乐哉!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有十几年“报龄”的新闻工作者,笔者虽然写作了数十万字的作品,但在日常的新闻写作过程中,仍时常会感到文字粗陋轻飘,意蕴不足。笔者认为,这主要缘于自身文化素养的不足,尤其在传统文化修养方面存在太多缺失。  相似文献   

18.
19.
新闻在于发现,只有发现新闻才能写作新闻,发表新闻。发现和写作都很重要,但比较起来发现更重要,发现是  相似文献   

20.
江卉 《新闻三昧》2005,(2):30-32
新闻发现这一命题最早由《武汉晚报》原总编辑潘堂林于1996年在《怎样发现新闻》一书中提出。在8年多的时间里,我国新闻界对于它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和阐述,这些阐述比较多的是从新闻发现的概念、作用和思维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于怎样能够真正获得新闻发现,怎样具体地发现新闻研究不太多。本从新闻发现的四种模态切入,具体探讨新闻发现所需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