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构造了中国本土大同理想的社会蓝图。这个理想的社会美好、神秘、令人向往。它是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产物,其深层意蕴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黑暗现实的否定;(2)“无君论”思想的产物;(3)传说、志怪小说的模式;(4)历史的写真;(5)农耕文明的投影。  相似文献   

2.
徐培 《文教资料》2012,(32):1-2
中国传统诗论中的两个重要诗学范畴分别是"诗言志"与"诗缘情",在由"诗言志"向"诗缘情"的流变过程中,诗学观念逐渐由注重政教本位过渡到注重情感本位,这一诗学观念的演变与当时个体本位意识的复苏密切相关。本文试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潮分析"诗言志"到"诗缘情"的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诗是历史文化的象征。诗是社会文明的标志。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俄国的艺术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说得好:“诗是心灵之火。这火能点燃、温暖、照亮人心”。法国卓越的诗人、作家雨果也说过:“心灵中的诗启发人的高尚情操,高尚行动及高尚著作”。大凡一些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曹雪芹、鲁迅、郭沫若和莎士比亚、普希金、雨果等差不多少年时代都是喜爱诗歌的,是诗使他们的心灵聪慧,情趣高洁,立志不凡. 比如我国中唐着名诗人李贺,幼年常常因读诗而忘记吃饭,六、七岁时就诗名轰动当时的国都长安城,乃至于当时誉满全国的文坛钜公韩愈读到他  相似文献   

4.
吴梅村深受当时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氛围与家庭环境影响,信仰佛教,为寻求解脱与僧人交往。禅宗对梅村诗歌影响包括:山水诗作中对禅境的追寻;以禅语入诗;成就最高的两类诗中吸收禅宗思想(空幻观、宿命观、自悔救赎),使诗歌呈现出悲壮美。  相似文献   

5.
丁志明老师的《(师说)几个背景知识的梳理》一文(《语文学习》2011年第6期)在谈到唐代儒家师道的衰微情况时说:“这种‘章句之师’是当时社会上一般人所鄙视的。另外.唐代上层社会所重视的师生关系则是科举制度下‘传主’与‘门生’的关系.是一种与政治利害密切相关的‘师’.也与韩愈所谓的‘传道之师’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相似文献   

6.
“三美”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出自新格律诗派主将闻一多的《诗的格律》,它是新格律诗派追求诗美和创造诗歌新格律的理论主张。《诗的格律》中强调:“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而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棋不能废除规矩,诗也就不能废除格律。”‘之美”准则的倡导,得到徐志摩、朱湘、陈梦家等诗人的积极响应,他们努力实践,各自腾挪变化,斟酌创新,创作出大量内容与形式臻于完美的诗歌,纠正了当时诗歌创作语言赤裸到近乎白话,形式自由到近乎散文的不良现象,对新诗发展作…  相似文献   

7.
瞿卫华 《江苏教育》2006,(1B):20-20
“包诗”是苏教版创新的一种教材涔。在这类课中,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互照.情景同现。教学这类课的关键是对“诗”“”进行有效链接。那么,如何实现有效链接呢?下面,就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来谈谈我实践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它阐述了诗抒发情志,观察社会,结交朋友,讽谏怨刺的作用。这是孔子对诗的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其实,“文以载道”.“文”也“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一点,在教材阅读教学中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的重视。但是,在平时的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训练中,许多老师似乎忘记了阅读材料的这一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做题讲题上,既浪费了一些精彩的阅读资源,也难以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因此,对许多优秀的阅读素材,发掘其“兴、观、群”(从正面教育引导出发,可以暂时放弃“怨”)的价值.应当受到重视并努力践行。  相似文献   

9.
钟闻 《教学随笔》2011,(3):34-34,37
点睛与精练 1.解释下列字词。 一经( ) 寥语( ) 惶恐滩( )零丁洋 2.按要求填空。 (1)诗中写形势险恶和境况危苦的句子是_。(2)此诗表现诗人主旨的诗句是_,_。3.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首诗的中心思想。_探讨与思考 中国当代社会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你怎样向他们学?  相似文献   

10.
“太平天国”名称由来,不妨拆开来分析.太平是起义军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他们明确地提出要变革社会为“天下一家,共事太平”的大同世界.《香主演词》说:“建设天下太平之治.”《圣贤令》号召:“四海英雄来聚会,同心协力定太平.”《洪门诗》鼓舞将士:“渡过乌龙(喻克服困难、经历挫折)见太平。”在《万大洪告示》与说革命诗》中则分别有“肃清胡氛同车太平之乐”;“有朝一日得天下.共享荣华乐太平的诗句.在起义军的活动中也常采用.如办事公乐“太平庄”.开会称“太平宴”,会场叫“太平广场”,在会场门口还挂着书有“太平…  相似文献   

11.
同学们都知道apple一词,意为“苹果”,但你知道与它有关的一些小知识吗? 1.我们都知道apple(苹果)是一种营养丰富、有益健康的水果。英语中有句谚语“日食一苹果,医生远离我(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说的就是苹果的好处。现在送给大家一首小诗:  相似文献   

12.
一、德国中小学“关键能力”的内涵 我国的素质教育.在德国多被称作“关键能力”培养(Schluesselkompetenzen)。所谓“关键能力”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对于每个人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的能力。为了便于实施和评估,德国教育界将“关键能力”划分为四个方面,即自我或个人能力(Selbs-,Personal-bzw.Humankompetenz)、社会能力(Sozialkompetenz)、方法能力(Methodenkompetenz)以及专业能力(Sach-bZW.Fachkompetenz)。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编了李白的《将进酒》,教材注释(1)介绍了课文的出处以及诗歌的写作背景。摘录如下: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元丹丘家作客。将进酒,汉乐府旧题。注释中"...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2011,(4):64-64
唐代的项斯成名前,以诗拜见当时最高学府主管杨敬之,杨敬之看重项斯的才学,并赠诗给他:“处处见诗诗总好,及见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标格:风度。解:知道。)后用“说项”指代帮人说好话,替人讲情。  相似文献   

15.
打油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内容和辞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有人认为这类诗是因为风格上的“油滑”而得名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据明朝杨慎(字升)考据,打油诗为唐朝一个名叫张打油的人所首创,因其作过一首《雪诗》,诗日:“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从此以后,凡是通俗易懂、幽默滑稽的诗,都被称为打油诗了。由于打油诗新鲜活泼,贴近现实生活,所以深受历代群众的欢迎。从《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胶卷西水楼,一曲新腔唱打油”中可以想见当时打油诗已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了。不但平…  相似文献   

16.
“诗的散文”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在文学革命的先驱者看来,散文使用白话是古已有之;韵文使用白话则需重新创造。以胡适为代表对新诗的语言进行了最初的“白话”的“尝试”,力图用精炼的语言与分行的形式完成诗与散文的分离。但这种“尝试”是不成功的。第一、在当时“作诗如作文”、“作文如说话”的文学观念的影响下,许多诗作的语言徘徊在诗与散文之间,形成散文与诗歌语言的交融;第二、由于缺乏“白话诗的借鉴,作者对诗歌的形式因素知之甚少,多数作品的分行实属不必要,只是徒具诗歌表面的形式,而未摆脱散文语言的束缚。所以,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许多白话诗,实为“诗的散文”的雏型。 “诗的散文”指那些具有诗的内核(“情绪”与“想象”)篇幅较长(比之于诗歌),不分行的无韵律的文章。1922年1月,郑振铎在总结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诗散文”创作后,指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的“弃妇诗”同《诗经》中其它题材的诗歌一样,用现实的笔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以描写妇女悲惨命运为主题的“弃妇诗”,在表现社会现实方面则更为深刻。本文选择《诗经》中有代表性的方面,从内容分析着手,旨在探讨“弃妇诗”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状况;它所表现的封建婚姻制度的复杂性和不合理性;“弃妇诗”感人的悲剧力量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艾青的诗各类语文教材多有选录。艾青是我国现当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艾青走完了他86年的人生历程。当时的新闻媒体,在拟发艾青去世的消息时,十分注重在标题中营构诗境,以诗化的语言为诗人送行,拟出了不少令读者共鸣的佳题。例如:1.与时代同悲欢与人民共苦乐(肩题)诗人艾青告别如火人生(正题)(《人民日报》)2.大堰河畔一保姆留得华章耀千古(肩题)诗人艾青病逝(正题)(《新华日报》)3.大堰河畔涛声远犹闻先生涌诗泉(肩题)诗人艾青病逝(正题)(《…  相似文献   

19.
汉代以后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诗经》,先秦时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诗歌总集。由于在我国古代诗与歌是密切结合的,所以“诗三百”实际上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歌曲集。只是当时的乐谱无法流传下来或是后来散失了,以致使它成了一部无乐的歌词集。  相似文献   

20.
“无以”是古文中运用很广泛的一个词,例如:“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论语·季氏十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