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旋律报道,中心报道,重点报道,深度报道,追踪报道,是晚报版面上的拳头产品。晚报要运用“主旋律报道多样化”的法则,加强力度,精心策划。 主旋律报道多样化 主旋律报道的策划与实施,首先要抓住“四个把握”和“四个多”。“四个把握”是;把握每项主旋律报道的核心内容及其所涉及的各个侧面;把握所报道事物的纵深发展趋势;把握晚报读者关心的“突破口”;把握“量体裁衣”的报道形式。“四个多”是: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多色彩地组织上下左右前后“立体式”报道。这就是说,要体现主旋律报道的多样化。 正确处理晚报的主旋…  相似文献   

2.
农业报道,重要而难搞。如何才能跳出农业报道的老框框,给广大读者特别是农民读者送去一缕凉爽的风呢?笔者认为,必须在题材上开拓,以“广”取胜;在主题上提炼,以“深”取胜;在写法上创新,以“新”取胜。 一、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开拓农业报道的交叉题材 农业报道的交叉题材,既有农业内部题材的交叉,如农牧业良性循环的报道,也有农业生产与其它部门或行业的交叉,如运用科学技术促进粮食生产的报道,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林果业的报道;既有两个部门或行业的交叉,也有三个以上部门或行业的交叉,如“农科教”报道,“农工商一体化”报道等,就分别涉及农业、科技、教育和生产、加工、销售三个部门或行业。  相似文献   

3.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发展的美好蓝图,勾画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框架,这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要求,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要求。这要求党报记者在新农村建设的采访报道中,要不断拓宽思路,用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去追踪、记录和反映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进程,用新闻舆论来支持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采访报道中,我的体会是要做到两个“抓住”、两“让”、一个“加强”:两个“抓住”即抓住报道的主线、抓住报道的亮点;两“让”,即让报道贴近群众、让报道反映民声;一个“加强”,即加强报道的示范引导。  相似文献   

4.
机关报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及操作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关报要报道好社会新闻,必须在两个层面上形成自己的定见和表现特征,一个是价值取向,一个是主要操作范式。机关报社会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保证报道的客观公正和权威性;二是坚持报道的高格调,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三是坚持理性、建设性的报道原则,着力于发现并解决具有广泛关注度的社会问题。在具体操作上,首先是强化议题设置功能,将值得做大的新闻做大、做深、做透;其次是将连续的深入追踪与广泛的社会参与相结合,求得报道所揭示的问题有一个善终;第三是建构版面“功能版块”,既有“点”的聚焦,又有“面”的扫描;第四是加强新闻热线,合理配置新闻资源。  相似文献   

5.
与往年不同,2004年的“两会”报道,一个最耀眼的亮色,就是传媒“以人为本”报道理念的初步形成。所谓“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就其报道内容来说,强烈关注国计民生,高度重视民意;就其报道形式来讲,不尚空谈,求真务实,贴近受众,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王洪峰 《传媒》2022,(23):18-20
<正>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高度重视做好二十大的宣传报道工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守正创新,成立由社长、总编辑担任总指挥的专门报道团队,提前两个月精心谋划制定全媒体报道方案,按照“精策划、保安全、强融合、出精品”的总体思路,细化流程,压实责任,全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做好二十大各项宣传报道工作,圆满实现了“规定动作零差错、自选动作出亮点”。10月15日至10月22日,《河北日报》共推出二十大相关专版61个,“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特刊6期,刊发稿件270余篇;新媒体平台共发布相关报道1490余篇(条),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全民传播时代典型报道出现的传播困境,深入探讨了典型报道的“破局”之道,提出典型报道想要在全民传播时代更好地被受众悦纳,必须从调研、模式变革和审核三个方面推进典型报道自我革新;从稿件更新、属性提高和形式丰富三个方面提高典型报道传播效果;由公民、媒体和相关部门三方面联动做好典型报道风险防控。  相似文献   

8.
平时喜欢看报纸,久而久之,渐渐摸到了新闻报道中的一些用语规律,如:报道某工厂产量上去了,标题或文中往往有“创历史最高水平”之说;报道党政机关处理违法乱纪事件时,结尾一定是给予有关人员“严肃处理”;报道领导同志的公务活动,常常是“亲自”怎样怎样。这里姑且把“历史水平”、“严肃”和“亲自”三个词称之为新闻报道中的三个惯用词。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这三个惯用词用得近乎滥了。每天打开报纸,“历史水平”、“严肃”、“亲自”。几乎比比皆是。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都一分为二,不可偏颇,对三个惯用词的使用  相似文献   

9.
“叫座、叫好”这两个概念被引入到电视经济报道中,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有的经济报道节目是“叫好不叫座”,有的是“叫座不叫好”。如何突破电视经济报道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的怪圈,笔者认为就要在另类视角中寻求突破,从现象中拨云见雾;把经济问题社会化;打造经济报道的微笑曲线三方面来解决。  相似文献   

10.
在本文中,笔者认为党报民生新闻的出路在于实现五个转变,即从“人民”(老百姓、群众)到“公民”的转变;从“小民生”到“大民生”转变;从物质生活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并重的转变;从关注市民向关注全体公民转变;从浅层报道向深度报道转变。  相似文献   

11.
2003年普利策新闻奖揭晓了,其中特稿写作奖给了《洛杉矶时报》索尼娅·纳扎里奥的长篇报道《恩瑞克的旅行》。该报道描写了洪都拉斯少年恩瑞克寻找移居美国的妈妈的危险旅程,整个报道“动人”、“详尽”(普利策奖评委语),①而且,《恩瑞克的旅行》还同时获得了本年度普利策新闻奖的专题摄影奖。②据称,为了写这篇报道,记者索尼娅·纳扎里奥和摄影记者唐·巴特雷蒂进行了长达5个月的采访,在此期间他们“沿着偷渡者的路线穿越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国境和墨西哥31个省份中的13个,先后搭乘长途汽车、货车、油罐车、卡车和偷渡客一样躲避沿途的检查…  相似文献   

12.
一张地市级党委机关报,需要着力报道当地的重要新闻——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部署,一个阶段的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社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具有强烈时代和典型意义的新生事物;与中心工作紧密相关、事关全局的市领导和部门的重要政务活动,等等。这类报道一般被称之为“要闻”。如何抓好地市党报的要闻报道?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应抓好“吃透”、“找准”、“改进”三个方面。一、吃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何谓解释性报道?解释性报道是一种背景新闻,是通过大量使用背景材料,揭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深层意义的一种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在西方很流行,近年来,我国新闻媒介也开始较多地使用这一报道形式。解释性报道主要有四个特点:一、在新闻要素“五个W”中,着重点在回答“为什么”,也就是交代新闻事实的背景;二、提供背景性事实,用事实来解释新闻事件,这是与评论的不同2处;三、具有集中、整理的功能,使读者获得完整的信息,满足读者对一详细报道”的需求;四、由于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和说明,因此还具有通俗的特点。在目前清…  相似文献   

14.
曹超 《中国记者》2024,(3):25-28
<正>随着人们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典型人物报道面临着新挑战。近年来,湘潭市广播电视台在报道“时代楷模”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万步炎、“七一”勋章获得者湘潭钢铁集团焊接顾问艾爱国等本地典型人物事迹时,通过多重维度,展现典型人物的可敬、可信、可亲、可学之处,实现了良好的正向传播效果。一、典型人物报道的四个视角  相似文献   

15.
穆青以人物报道而著称。他的人物通讯集《十个共产党员》①收录了他在不同时期采写的人物报道,堪称传世佳作。“工人的旗帜”赵占魁,是穆青刚到延安《解放日报》工作不久采写的一个典型人物;《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穆青人物报道中影响最大的一篇;“铁人”王进喜、“  相似文献   

16.
每月视窗     
《新闻实践》2006,(3):57-57
新农村报道的三个“视角转换”从生产视角到生活视角。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提出,这种报道视角需要进行转变, 应该更强调传媒报道的生活视角。生活视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报道农民的衣食住行; 二是展现农民的喜怒哀乐;三是探究农民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7.
《今日中国》杂志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目前惟一的多文种(中、英、法、德、西、阿文)综合陛对外报道月刊。该杂志在1952年由宋庆龄先生创办,作为国家级外宣媒体,被世界各国广为关注。在半个多世纪的对外宣传工作实践中,《今日中国》抓准了“说什么”和“怎样说”这两个重点,强化新闻特性,在“大”、“新”、“实”三个字上做好文章,在充满杂音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善于抓住重大事件,做好重点报道;抓住新奇角度,做好热点报道。  相似文献   

18.
张晓博 《新闻三昧》2008,(10):31-32
有人说经济新闻乏味,是因为色给读者留下的是一个个专业术语,一串串呆板、枯燥的数字;年复一年的“冬运生产开门红”、“首季”、“半年”、“全年”几个时段的成绩快报。经济报道很难活起来,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经济报道难,难在其工作性、综合性、专业性上。实践证明,好的经济新闻必须要讲究创新。  相似文献   

19.
何谓深度报道?一个简洁的定义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的一种报道形式。”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研究生教程谈到新闻报道的三个层次时称:第一层是事实性的直接报道;第二层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是在事实和调查基础上做出的解释和分析报道,也称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20.
在对热点新闻的引导过程中,我们应注意避免以下几个问题:将热点新闻报道等同于一味“趋热”;将热点新闻报道等同于新闻“炒作”;将热点新闻报道等同于“一哄而上”。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才能更好地发挥热点新闻的引导作用。热点新闻的引导是新闻舆论引导中的难点、重点,要求新闻工作者认真地对待,系统地学习,以帮助人们分辨是非、美丑、善恶,肩负起新时期党赋予新闻宣传工作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