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翻译选材独辟蹊径,风格迥异自成一家。从“别求新声于异邦”到“为起义的奴隶搬运军火”,鲁迅的翻译思想走过了从以文学启蒙国民思想到以文学为革命服务的艰难历程,经历了翻译文学化、翻译文化化和翻译政治化三个阶段。他的翻译从根本上说归属功能翻译,其目的不仅仅在于文字之间的转化,而在于要完成社会与历史所赋予他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一种社会行为,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制约和操控最为明显。清末翻译思想的变化清晰地反映了翻译对意识形态的依附。从翻译的内容上看,清末的翻译大致经历了科技翻译、政治翻译、小说翻译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是在相应的意识形态支配下进行的,科技翻译反映的是科技强国的翻译思想,政治翻译反映的是自上而下进行政治改良的翻译思想,小说翻译则是自下而上唤起民众斗争意识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清末翻译的每一阶段都是在相应的意识形态支配下进行的,都依附于一定的意识形态。从清末中国翻译思想的变化研究翻译对意识形态的依附,为研究翻译与意识形态关系提供依据,对理解翻译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今,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日益彰显,政治外宣材料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媒介.翻译外宣材料,为使受众认同中国,塑造中国良好形象,应了解译文预期目的,关注译文受众,精心设计修辞话语.在此,以德国功能目的论与西方修辞受众思想的契合点为基础,结合具体政治外宣翻译案例,从外宣资料本身所含的政治意识、中西文化差异及汉英语言表达习惯等三个层面探究政治外宣翻译时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全面进入新时代,政治文献翻译中的语义等值和传达我国政治类文本中语言语句的文化自信变得越发重要。为了更好地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政治思想,基于政治类文本自身的语言特点,翻译过程中采取翻译转换策略可以在语义等值上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文章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官方英译本为例,从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探讨英译过程中的翻译转换现象,进而分析英译本中所展现的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如今的信息化时代,话语传播呈多模态趋势,而目前中国政治话语的英译语篇中,文字之外的其他模态参与话语意义构建的比例还较低。"四个自信"背景下,中国政治话语的译语语篇要利于传播,同时力求保留其中国主体印迹,可尝试在翻译重要概念时,运用文字增译法,同时利用其他模态填补文化空缺;篇幅较长的语篇,可适当在语言文字上运用减译法,利用其他模态补偿文字删减后的意义损失;也可利用网页的多模态表达手段进行编译,提高浏览效率、突出信息重点。通过多模态翻译方法,文字、画面、声音等多模态共同作用,可以准确、高效、生动地构建认知图式,助力中国政治话语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6.
田玲 《现代语文》2023,(4):4-10
延安时期主要是处于战争的历史背景之下,文学翻译在抗战大潮中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此期的翻译活动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意识形态、诗学观念、赞助人制度等要素都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学翻译活动。在此影响之下,翻译动机与目的、译作类型与主题、译者身份、目标读者与翻译策略等,都带有政治因素的烙印。延安时期的文学翻译活动鼓舞了广大军民的士气,激励工农兵群众积极抗日,充当了战时良好的思想武器,为取得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对当代的国际交流与文化传播产生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化是在对西方文化汉语化的言说中建构起来的。建构中国现代文化的肇因则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双重危机。以自身的学识途径和知识结构为基础,严复成为第一个意识到中国因传统政治、文化的双重危机而出现民族危机的人。以自己的翻译思想为指导,严复通过翻译,借用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中传播的科学、民主、自由思想,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政治思想为表里是中国贫弱的根源;以进化论为依据,初步提出了更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路,从而启动了其后一个多世纪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潮。  相似文献   

8.
翻译已经形成了一个我们国家的文化活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姓名的翻译已经形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由于中国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所以在姓名翻译的过程中就存在着一系列的错位。由此,在其中就隐藏着性别政治,这主要体现在翻译姓名时汉字选字的四种形态当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哲学中没有与西方哲学的“存在”相对应的概念,但有类似的思想,知道、气、理等;不过仅仅是类似,而不是相同,因为中国传统哲学中所理解的这些范畴虽然具有本质的含义,却并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与感性事物融为一体的.在现代中国哲学中引入了西方哲学的诸多概念,包括存在(being)概念,但由此引发了翻译问题的讨论,许多学者主张把being翻译为“是”.这种翻译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将其译为存在是合适的,翻译根本上是一种理解,是把另一种文字中包含的文化信息嵌入本族文字和文化的过程,而理解就会有差异.因此将一种哲学完全准确地翻译为另一种文字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哲学研究的重点就不应放在文字的理解上,否则便会舍本逐末,妨碍哲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0.
外交新词是国家外交工作和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外交新词在现代汉语中属于比较活跃的成分,同样也承担着承载中国对外思想和对外政策的重要责任。在翻译中国外交新词中,要考虑中国政治的民族性和敏感性,翻译时要遵循政治等效、专业表达、译名统一和约定俗成的原则。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中,怎样规范化是一大难题,规范化的表达能够展现一个国家的外交势力和对外开放水平。为此,国家应当成立相关的对外翻译部门,定期翻译并发布中国外交新词的译本。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既是政治领袖也是文人学者。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翻译家,他不仅从事过翻译实践和翻译组织活动,也进行过翻译研究活动,形成了“翻译为政治和革命服务”的翻译思想,在翻译的态度、“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直译”与“意译”的辩证关系、译文的可读性要求和译名的统一性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对中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纵观鲁迅翻译思想的发展历程,他所主办的《译文》杂志无疑是重要的里程碑。郑意长著《鲁迅〈译文〉时期翻译思想研究》一书,以马尔库塞的美学理论为视角,对鲁迅《译文》时期的翻译意图、译本文体及译者主体意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该书是对鲁迅在特定阶段和特定历史时期翻译思想的一次重新审视与诠释,巩固了鲁迅在中国翻译思想领域应有的重要地位及与之相应的话语权,增强了中国翻译理论与世界翻译理论的对话能力。  相似文献   

13.
会通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基础,也是翻译会通的学术基础。严复的翻译运用了这种思想,使其译著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产生了巨大影响。文章结合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与民众诉求,阐释严复以达旨为主要翻译策略的翻译会通思想的学术适用性。同时运用蒙娜·贝克的叙事学理论,力求论证翻译会通思想在现代的学术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以目的论为研究视角,探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的翻译方法对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影响。研究发现译者以传达政治思想、树立中国大国形象为首要目的,拥有强烈的读者意识,在翻译过程中灵活使用意译、增译、省译等各种翻译方法,以提高译文的语内连贯性,帮助译文读者了解和接受原著的政治思想,感知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论及翻译策略中的归化和异化,是翻译工作中较常用的翻译手段,翻译策略的选择可以直接体现出译者的翻译目的和思想,这恰可以体现出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严复和林纾是中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最负盛名的翻译家,他们本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改革社会的目的来翻译国外作品,一方面彰显了翻译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把西方文化思想引入中国,成为中国翻译界的先驱。虽然他们翻译文本的角度和翻译策略有所不同,但却有着“启发民智”的共同目的,其翻译思想在我国翻译史上起到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辉 《海外英语》2023,(4):42-44
一直以来关联理论翻译观广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为翻译学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与丰富的框架理论。关联理论是一种关于语言交际的理论,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指导作用,结合关联理论翻译观的应用优势,分别依据解释性文字、逻辑关系、近义词和同义词、词形来推断词义,从而更好地完成语句翻译,保留原作者思想意图。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个非常重要且独特的时期,其翻译事业的繁荣程度和小说翻译的数量之多令人惊讶,当时的翻译活动及译本也存在其独特性.晚清小说翻译活动对中国当时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希萌 《文教资料》2014,(22):27-29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使得中国政治文献翻译越发重要。政治文献翻译是中国进行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而因为汉英语言文化和政治体制的不同,导致该类翻译异常困难。本文通过分析政治文献翻译的特点、标准、难点及相关研究成就,提出了具体翻译实践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为世界了解中国发展的方针、政策和路线以及发展成果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承担着对外宣传中国的重要作用。由于《政府工作报告》是政治文件,其文本翻译对忠实原文要求严格,因为它的翻译首先是一项政治任务,其次才是翻译任务。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对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报告中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从而为外宣文件的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王芳 《华章》2011,(15)
梁启超作为晚清时代主要的政治活动家,他的翻译明显带有政治色彩.本文试从文化方面讨论梁启超的翻译,用操控论及其三要素阐述梁启超翻译的政治目的性.在梁启超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中国人民操守外国列强的压迫和侵略,为了唤醒沉睡的中国人民,引进西方先进思想,梁启超的翻译被赋予了极强的政治目的性.进而影响到翻译的选材及翻译策略的应用.梁启超虽然翻译作品不多,但对中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所以解析他的翻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