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主体和客体是一对哲学术语。主体是参加社会实践的人,客体是主体指向、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哲学对主、客体关系的描写适合对翻译主、客体的描写。翻译主体是从事翻译活动的人,即译者;而翻译客体是译者指向、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利用哲学观点,探讨翻译主、客体的本质特征及其关系,旨在使译者准确地把握翻译客体的多雏性,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翻译主、客体达到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近年来倍受瞩目。通过三名译者对同一翻译文章所体现出的有声思维记录,比较和分析在翻译过程中不同译者遇到相同的翻译问题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可以找到更为有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陆丽英 《文教资料》2008,(30):61-62
翻译的主体是译者,译者在选择原文时具有主动性,在运用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上以及在理解和表达原文上具有能动性.翻译过程是译者与原文的对话,并且这种对话具有不对称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Bell关于翻译过程的论述为理论框架,对译者在翻译独立句子时的认知过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文章采用了TAPs(有声思维法),反省法,回顾法和观察法,对四个不同英语水平和翻译能力的译者在翻译过程各个阶段的所想所做以及所采取的策略进行了定性研究,得出了一些关于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的推论。文章的推论对于译者控制翻译过程,翻译课程教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译者认知语境看翻译的理解认知过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翻译研究中对译者的心理研究一直是薄弱的环节。本文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进一步挖掘,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构建的认知语境决定其理解认知,并重点探讨了翻译的理解认知过程,及认知语境是如何构建的。它是翻译心理研究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6.
我国翻译理论分为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和文艺学派翻译理论。不论哪一派理论都不太重视译者 ,尤其是译者的心理活动的研究。而译者的心理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认为翻译研究也应该以人 (译者 )为本。有必要研究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心理活动对译者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 ,提出翻译心理学是一门亟待承认的新兴的交叉性学科。  相似文献   

7.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首先要考虑的是翻译的目的,同时要考虑翻译在目的语中所要达到的效果以及读者的需要和接受性。如果翻译目的需要,译者甚至可以不忠实于原文。儿童文学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译出"童趣",而"目的论"恰恰能够解释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许多现象,因此本文就从目的论的角度对李永毅翻译的儿童文学作品《杨柳风》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8.
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的四个步骤即信赖、侵入、吸纳、补偿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译者的主体性比在翻译其他体裁的文本时表现得更为明显。然而,译者主体性是否能够发挥到最佳状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译者是否具备足够的文学理论知识。本文首先阐述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在文学翻译活动中文学理论知识对译者合理发挥其主体性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翻译主体的研究话题往往在讨论谁是翻译主体,目前有四种看法,即译者;原作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原作者、译者和读者[1]。几种看法之中都含译者在内,可见对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研究已备受关注。在以译者为翻译主体的中心地位的基础上,提出“译者的信念”这一说法来表述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信念,即翻译者本人的翻译观、语言观、文化态度以及对译者自己的认识等内在的坚信不移的看法和认识,影响译者选择译本、翻译宏观和微观策略、译文表现风格、手法等几乎一切方面的选择过程,它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和实践的内在支点和决策力量。本文作为一种初浅的讨论,仅作为笔者对译者作为主体的研究的一种主观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有声思维记录是西方学者的一种实证性翻译研究,是一种借鉴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模式,力图通过这种实证性探究,着重揭示译者大脑的思维认知过程及操作过程。本文采用有声思维的方法收集翻译过程中思维活动的数据,通过对实验对象与翻译过程、翻译策略及翻译单位等的关联进行分析,旨在探究译者翻译时的大脑思维过程及其对翻译策略与翻译单位的选择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文学翻译角度入手,阐述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及其制约因素,指出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但在翻译过程中也应考虑众多因素对翻译活动具有直接作用并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译者在进行中国经典作品外译时,应重视作品中传达文化特色的文化负载词的转换翻译,文化负载词是译者在进行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难点,译者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能够直接体现整部作品的翻译水平。本文针对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物质文化、习俗文化等文化负载词,结合杨宪益、戴乃迭《祝福》英译本中的翻译实例,以探讨文化翻译视域下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项综合性工程。而作为这项工程的具体实施人,译者可以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自我。但是由于诸多的制约,译者在再创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媚俗,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误等。本文希望通过探讨译者的身份和作用,来解决翻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中译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充分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形式上进行创造性叛逆的翻译,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发挥主体性的原则。接受环境是译者在翻译原文文本时所处的一个客观环境,对译者以及译文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影响。译者的译文不可避免地会留下接受环境的烙印,这也是接受环境在翻译时发挥主体性的结果。因此文学翻译中出现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和接受环境两者发挥主体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洪忠民 《考试周刊》2009,(23):213-215
在西方,翻译常被看作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译者翻译原作是一个“创造性叛逆”的过程,读者阅读译作也经历了一个“创造性叛逆”过程。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以译者和读者两个身份来具体阐述译者在翻译中和读者在阅读译作时的一些“创造性叛逆”特征。  相似文献   

16.
姜梦梦  余薇薇  胡玉辰  王雨桐  徐馨 《海外英语》2022,(13):186-187+192
通过《简·爱》中译本的研究,探讨女性意识对于翻译的影响。经研究发现,女性由于自身的生理因素和社会女性意识,使得女性在翻译时,更加注重对于女性角色形象和品质的塑造,并且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译者对于女性角色的理解和同情;在翻译策略上,比男性译者的创造性发挥程度更大;在翻译风格上,女性译者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因此,性别对于翻译存在一定影响,并且女性译者比男性拥有更为强烈和隐性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7.
李思远 《英语广场》2023,(12):27-30
相较于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翻译模式,解构主义翻译观是对结构主义逻各斯“中心化”的拆解,消解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思维模式下产生的主体与客体、能指与所指、共识与历时及作者与译者等二元对立,提倡意义的延异及重构,强调译者的中心地位。解构主义翻译模式较适用于文学作品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本文将举例浅析解构主义翻译视角下的诗歌翻译,其翻译过程尤为突出译者主体性,彰显出解构主义翻译下重构性和创造性等优势,为诗歌翻译打开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由于多重视域差的存在,为实现最终翻译目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彰显自身主体性。文学经典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充分发挥自身的选择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二次创作过程。翻译理解及阐释的多样性产生出风格各异的文学翻译样本。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传统的翻译过程模式和奈达的翻译检验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翻译过程的模式,并分析在这一模式上译者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20.
科技翻译过程是心理认知过程。认知框架是一种心理建构,是译者的概念理解和知识经验形成的心理投射,在理解翻译过程和提高译者能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文本激发了译者关于科技术语、原理和语言文化等背景知识和记忆的认知框架,译者根据科技文本语域特征和翻译目的做出适合的翻译策略选择。对于专业性较强的专用科技文本的翻译,可优先采用原型策略,而对于科普性较强的普通科技文本的翻译,可优先采用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