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内涵”的数学课堂是师生交流互动,“教”与“学”有效统一的场所,也是学生思维展示、情感升华的舞台.在课堂教学时,立足教材并进行挖掘与拓展,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充足的素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发现知识的本质,同时教师适时的追问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课堂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忽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成了教师的“教学专利”,常常是教师依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来确定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很少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甚至把“消灭问题”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一堂课结束后,结果学生一点问题也没有了,就被认为是好课。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渐渐养成了等待老师向他提问的习惯,并在回答问题时还要力求去揣摸老师的提问意图。这样就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学好了,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获取新的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提高实际教学能力,本刊约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老师开设了“李吉林教艺录”专栏。 三十多年来,李老师一直坚持工作在小语教学第一线,小学语文各个年级、各种文体的课她都上过,在小学语文“情境教育”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探索出一条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途径。李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思索,将从“以训练替代分析”;“让艺术走进课堂”;“让学生走进教材学阅读”;“教学成功的诀窍——情感为纽带”;“关键把学生的脑子教活”等方面向广大读者展示她的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4.
读了刊登于《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5年第2期李正林老师的《〈项链〉教后三叹》深受启发,李老师利用学生的质疑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兴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也可以看出李老师在学生那里受益匪浅。李老师总结说这堂课“达到了师生共乐,师生共获的双赢效果”。然而,笔者总还是觉得这堂课存在着一些问题。细想之后,我发现在这次貌似成功的教学活动里,李老师仅仅关注强调了学生,而教学的另外两个要素——教材和教师被严重地淡化了。再次回过头来看这堂课,笔者清晰地看到,在这堂课上,课文的作用有二:一是充当学生质疑的起点,二是充…  相似文献   

5.
相同教材中的一同段话,不同的老师教起来,在课堂上体现的“价值”却迥然不同,由此引发了笔者对教材特性的思考。在研讨“教材观的反审与新认”这一问题时,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区培民副教授从人教社高中语文必修本第一册《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这篇课文中抽出一段话,请听课的老师(多为有多年教学经历的一线教师)当场登台,展示自己课堂上对此教材的处理,六位老师的即兴“表演”成了教师教材观的活生生的研究案例。“教材”如下: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老师1和老师4对教材特性的认识有些相似。老师1用“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引发学生思考此处的语言之美,很显然,教材成了语文知识的载体,教教材就是教学生知识。老师4用课堂上老师的“套路”提问“:这段话写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说话者有何感情?你写这段话想表达何种感情?”这四个问题侧重引发学生掌握借景抒情的知识,提问虽有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但提问的方式太老套,答案也是惟一的、预设的。教师俯瞰文本,情感没有沉浸于文本之中,当然也难激发学生产...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主导者,学生是落脚点,学习方法则是老师、学生、教材三者间的纽带。为了让学生实现传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沉闷的生物课堂“活”起来,可以通过备好课、情景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激活课堂。活跃的课堂,不仅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更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相似文献   

7.
南通市十二中的李庾南老师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注意教给学生研究方法,指导他们对结构相近的教材采用模仿的方法进行探索性自学,她还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探索成果和研究方法及时进行总结回顾。现在李老师在进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方法的第二轮试验。我们认为,她教“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方法,不仅可供正在进行自学辅导试验的老师借鉴,也可供其他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华平教授《背影》其中一套方案是“指向一般阅读方法的阅读学习”,其目的是学习一般的文本阅读方法,学生把握了这一方法也就掌握了阅读其他文本的基本思路.该课巧妙燃情,激活思维;大胆给路,点燃思维;机智引领,理顺思维,教了学生,也教了语文老师——基于学情,高度聚焦,把高深理论不着痕迹地融入课堂.  相似文献   

9.
重要的观念: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充分活动“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归根结蒂,“教”是为了“学”。说到底,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但在现实中,...  相似文献   

10.
所谓的“教态”法,是指在课堂上,老师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和生动有趣的表情等优美的教态,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学习的课堂气氛,让他们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跟着老师的思维深入课堂学习.  相似文献   

11.
对联故事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主渠道。课堂上怎么教,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呢?我以为教师要学会“开窗”。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其实,思维也是地球上最普通的花朵。教师要善于洞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让温暖的阳光激活学生思维。催开一朵朵美丽的太阳花,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2.
一个渴望学习的老师,才能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教师。一个班级,两种版本教材,如何教?只有认真通读两本教材,采取互补、融合、交叉等方法,才能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受益,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掌握细节的过程,这种过程,需要掌握课标,研读教材,凭借智慧、毅力和敏感梳理思路,找出方法,最后展示在课堂上,达到“有效、高效、增效”的课堂境界。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典型例题和习题,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解题技巧,并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促进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举一反三,激活思维 实践证明,一个教师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是否把课教“活”了,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教材中典型的例题、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横的剖析,纵的延伸,让学生学会一  相似文献   

14.
秋月     
华凯 《湖南教育》2004,(16):44-44
山里的小学留不住人,张老师走了,李老师也走了,只剩下王老师一个人。王老师一个人教不了三个班,他就轮着教,每天教一个班,让两个班的学生回家。秋月是王老师班上最漂亮的学生。她回到家,问父亲:“阿爸,张老师和李老师为什么要走?”父亲说:“山里苦,他们怕娶不到老婆。”有一天,  相似文献   

15.
什么叫“动”?那就是让学生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通过“动”,使学生在精神、心理思维和身体活动诸多方面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从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多向思维的能力。首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时动起来如课前大家齐唱英文歌,营造一下英语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在教姓名及职业、爱好时,让学生在课前动手做自己的名片,可以是真实的自我,也可以是想象若干年后的自己,教到家庭成员时,让同学们准备一张合家福,带到班里进行介绍等等。其次,让学生在老师导入新课时动起来例如,教到初二Unit18seeing thedoctor,说到dream就让学生回忆自己最…  相似文献   

16.
理解本质和激活思维是数学教学最核心的要求、让学生掌握数学本质.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理解所教知识的本质.把当前知识置于后续知识体系中.站在后续的位置和更高的层面来解读教材,可以认清知识的教学本质一准确地把握教晕目标.激活思维的要义是一个“活”字一前提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关键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另外,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感悟教学思想不仅是理解数学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激活思维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7.
从传统的”满堂灌”到后来的“满堂问”,学生总是跟随老师的指向,学生的主体思想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课堂上学生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不懂只能装懂。教师要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的思维”活”起来,给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课堂充满思维的挑战。没有思维的挑战,就不会有艰辛的探索和潜心的研究,思维的火光就不能闪现,学生就得不到成功的愉悦。可见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起来是现代教育对每个教师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活用,激活课堂我认为在教学科学课中,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是通过这种方式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学生能亲自础,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及时选用能进行制作的内容,与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等内容充实教材,也是教材活用的一种,因为尽管科学教材是新的,但现实生活却是绿树常青的,教师要问关于动物的特征,这个学生只能回答“是”或“不是”,如问:它长毛吗?它吃肉吗?它会生蛋吗?这位学生猜出他所说的动物是老虎。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大了,热情高了,气氛活了……这样不仅让学生记住了一些常见动…  相似文献   

19.
当前,以课程文化创新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次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通过用教材教(改变过去“教教材”),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从这三个维度强调了新课程是塑造人的教育。它归还思维于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它归还过程于学生,让他们在探求中去感悟,去体验,去点燃创造的火花;它归还本质于学生,让他们把对学习的良好情感内化为一种品质,不仅学会学习,还要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终身学习。由此可见,用“教材教”就意味着教材既不是“圣经”,也不是终极目…  相似文献   

20.
韦俏娟 《考试周刊》2010,(25):86-86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的,但是长期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没有得到真正实现,课堂仍然是教师的“教”、“管”、“压”的课堂,于是有专家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生命活力的主阵地!”新的数学课程教材正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其生命价值,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的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