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汉语自殷周以来,在广大传播、吸收、交融之后,日趋于规范化。语序、词义、语音,乃至文字结构等,无一而不日趋巩固稳定。方言与方言间之相摄受,相类化,亦日趋向于混同统一,而书面语实为此一融通四会之暴流,执其机契。此吾人读先秦典籍以至甲文金文,莫不可为此事作极其严肃之证  相似文献   

2.
屈原《九歌》之“九” 的含义,历来有多种说法,本文认为“九”为实数,《九歌》共十一篇,首篇《东皇太一》是这种歌,为这组歌的序曲,末篇的《礼魂》是这种曲,为这组歌的尾声,都不算这组歌的正文,除去头尾,正好九篇。《九歌》之“九”为实数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3.
褚斌杰先生说:“考察一下屈原以前那些所谓《九歌》的内容和性质,弄清它们之间的来龙去脉,无疑会有助于我们对现在屈原作品的理解、定性和评价。”这是很正确的。这也正是我们考察夏朝《九歌》的意义所在。李嘉言说:“可知《大荒西经》‘启上三嫔于天’,《天问》:‘启棘宾商,《九辩》《九歌》’与男女荒淫之事有关。启因荒淫得《九歌》于天上,复藉《九歌》荒淫于地下,则启之《九歌》,必系淫靡之乐,可以断言。”此外,如闻一多、郭沫若、游国恩、姜亮夫、陈子展、汤炳正、马茂元、褚斌杰、金开诚等现、当代楚辞研究大家都秉持着这样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屈原《九歌》是一组什么性质的诗歌?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对理解和认识《九歌》作品的内容和艺术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可以这样说:对《九歌》的性质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就不可能准确地理解《九歌》作品。为此,古今治骚者就这个问题发表过许多意见,迄今仍在讨论中。下面谈谈个人的有关体会和看法,求正于前辈和同人。  相似文献   

5.
“九”字的演化引伸是从实数的九到多数、极数乃至神秘的、种化的“九”;而神话形象发展的最高阶段正是符号型。故屈原《九歌》中的“九”并非传说定论中所认定的实数的九或是多数的九,这里的“九”是一个高度抽象化的神的符号。《九歌》即“神的颂歌”。  相似文献   

6.
释“兮”及《九歌》句结构的分析廖序东一《文心雕龙·章句》:“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出句外。寻‘兮’字成句,乃语助余声。舜咏南风,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岂不以无益文义那?”这几句话概括出了“兮”字的性质、作用、使用方式以及使用的历史变化...  相似文献   

7.
对《九歌》的“民间祭歌”说,作了较系统的考察和批评;从“东皇太一”神的至上性特点,《九歌》创作的神话及经学依据,考辨《九歌》的性质为宫廷祭歌;通过破译诗句中的情感暗码,进一步推论《九歌》的创作时间。  相似文献   

8.
谈“兮”字     
“兮”字,许慎《说文解字》注:“语所稽(停留)也.”杨树达《论诠》:“语末助词,无义.”《现代汉语词典》:“助词,跟现代汉语的(啊)相似.”现在,试看《诗经·齐·东方之日》:东方之日兮.披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全诗就此两章,大意是摹状“姝”入我“室”时小心翼翼,免得弄出响动,惊动他人而被发觉.第二章写离开“闼”时状况,大意同一章.这诗是否走婚不得而知,但生怕他人知觉而告知对方,如果按“啊”字来译“兮”,那么悄悄状的诗意就荡然无存了.因为这首诗的内容规定了“兮”字在此可不属于那种大呼小叫可以张扬的色彩类的语气词,很显然与下面这首诗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9.
释“兮”及《九歌》句法结构的分析(续)廖序东通过《九歌》句结构的分析就可以知道“兮”字处在哪种虚字的地位。下面是《九歌》句结构分析的结果。(-)“兮”字处在虚字“之”字的地位按“兮”前后文之间的语法结构,在用“兮”字的地方,是本可以用“之”字的。这种...  相似文献   

10.
《楚辞》中的“兮”字,原是楚国的方言。郭沫若《楚辞·离骚》注译:“‘兮’,古音读‘啊’”。孔广森《诗声类》云:“‘兮’,古音当音‘啊’”。自此以后,十多年来各类古典文学选本对“兮”字的注解,都依照他们两人的说法,注云:读“啊”或“呵”。如新近出版的程嘉哲《九歌新注》云:“把其中(指《九歌》)的‘兮,字都按古音念成  相似文献   

11.
《九歌》是一组具有国家祀典性质的祭歌,用于大型、重要的祭祀活动。《楚辞》中《九歌》的歌辞与宫廷一般的《九歌》之辞不同,是屈原于沅湘南郢之城邑为当地贵族及部落首领或酋长、土王们祭祀时改写或创作的歌辞,而绝非一般现代意义上的“民歌”或民间祭祀之辞。  相似文献   

12.
《九歌》通过一系列自然神生动而又形象地表现了大自然真实的面貌,通过赋予其间强烈的主观情感而揭示了自然物象伟大壮美的特殊的审美感受,读可以体验到其中渗透着的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特殊而又真切的审美移情作用。这种健康的情感和人类对自然的伟大追求使《九歌》富于永久的魅力,具有永世不竭的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14.
<正>学习屈原的《离骚》时,有学生提出虚词“兮”字用在不同位置有什么不同的含义?这里做一个简要归纳,说说“兮”字在不同位置的读法和含义。一、追根溯源知本义要知晓“兮”字的不同用法,首先说一说它的起源。  相似文献   

15.
一、从“天穆之野”看夏启《九歌》在沅湘之间的流传。《山海经》、《华阳国志》、《竹书纪年》有关记载证明:“天穆之野”正是夏启祖先的发祥之地。夏启《九歌》是为娱乐祖宗、鬼神而创制的歌乐。屈原所“窜伏”的沅湘之间,正属于传说中的“天穆之野”。从在这个地区流传着同是祭神之乐《九歌》的历史巧合,可以推测屈  相似文献   

16.
在充分挖掘马建忠关于“接读代字”有关论述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接读代字”的本质可抽象为语义附着。语义附着方式的不同,导致了“接读代字”内部不同的性质和用法。  相似文献   

17.
《典论论文》中齐字凡三见,历来多有异议,尤以齐气之齐为甚。论文以为齐气之齐当读:hai,为庄重、严肃义。  相似文献   

18.
“之”在《论语》中的使用最为普遍.类型也多样复杂。本文通过对‘论语》中“之”作动词、代词、连词的情况进行考察分析,试图更好的掌握“之”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9.
《国殇》是一篇为祭祀阵亡的爱国将士而作的乐歌,在思想内容以及表现手法上都和《九歌》的其它篇章存在差异,本文皆在通过分析比较《国殇》与《九歌》它篇的异同进一步解读《国殇》,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论古代歌舞剧《九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屈原《楚辞·九歌》产生的历史渊源、社会背景、特定环境以及后代的流传情况,又从文学角度,即从《九歌》本身提供的东西进行研究,深入探讨《九歌》的体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