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故宫博物院藏有潘曾玮致吴大澂信札十一通,此前从未对外发布。从时间上看,信札主要作于同治五年(1866)前后;从内容上看,主要涉及灾民赈济、《正学编》校勘、请吴氏代笔等;从文献价值上看,对研究同治初年苏州的社会慈善救助机制、士绅的日常交游、补充《吴愙斋年谱》中吴大澂早年事迹等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南北朝至明、清各朝代刻写、书写《金刚经》蔚然成风,佛经促使书法的发展,书法弘扬了佛法,特别是《泰山金刚经》刻石书法,结构疏朗空灵,笔势奇古雄秀,体在隶楷之间,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佛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吴大澂,晚清爱国将领。博学多才,擅长金石、古文字,精于书画,业余作诗。他的诗内容风格与其身份——学者、画家、循吏相互对应。对角色特点甚为明显的吴大澂之诗,研究时采用"角色分析法",这不仅十分必要,而且能够进一步印证"方法即在对象之中"的道理。  相似文献   

4.
丁亥初秋,王友谊先生到泰山有活动。于是,笔者便有机会向王先生问字和采访。王先生不仅是著名书法家,也是书法教育家和书学理论家,于书法谈古论今,思维敏捷,往往语惊四座。他说:学习小篆,《泰山刻石》、《峄山刻石》都是临习的最好范本。如果写《泰山刻石》,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书法自学丛帖》中有165字本,可以由  相似文献   

5.
目前传世最早的《古孝经》是北宋司马光《古孝经指解》本。南宋以来凡谈《古孝经》都依本于此。清鲍廷博甚至将“指解本”经提出来,冠以《宋本古孝经》之名以与日本传《古孝经孔传》一并行世,《四库全书》也照此收录。令人还用传世“指解本”与日本传《古孝经》相比较,从而得出“日本传本比‘指解本’时代更早、内容也更可靠”的结论。本历考司马光《指解》的经本渊源及其流传、演变等情况,井汪以大足石刻《古孝经》,认为司马光《指解》传至南宋宁宗时,被人与范祖禹《古孝经说》、唐玄宗《今孝经注》合并,合编时对《古孝经》进行大肆改篡,使“古”原貌尽失,并造成误注为经(《谏诤》章“言之不通也”)的现象。后人用传世“指解本”作今、古《孝经》比较、特别是用来进行后出《古孝经孔传》真伪研究,是非常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6.
吴大澂(1835年—1902年)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恪斋,江苏吴县人,是清末金石学家、文字学家。他从小喜欢写字画画,认真刻苦,进步很快,得到一些画家的赞赏。他26岁那年曾经画过一幅《煮茶图》,在当时的画界评价很高。1868年,吴大澂33岁,考中了进士,被授为翰林院编修。这时,他的学识也十分渊博了,不仅书画艺术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而且对研究文字词义的训估学也有很高的造诣,尤其对研究古代青铜器上刻的铭文和古代石刻更有  相似文献   

7.
罗功武《孝经通论》是民国《孝经》学史上典型的通论型著述,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罗氏详细梳理了《孝经》学发展史上的一些基本论题,并给出了自己新的诠释。比较其与另一部邬庆时的同时同名著作在旨趣、内容、体例、影响等方面的异同,可以更好地领会和把握这一时期通论型《孝经》著述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8.
七、《泰山刻石》拓刻的流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各地曾先后刻石七处。及二世立,又尽刻始皇所立刻石。现大都湮没无存,唯存《秦琅琊石》(见图版3)86字和《泰山刻石》10残字,为历代学者视为珍宝。因此  相似文献   

9.
陈澧早年秉承乾嘉考据之学,中年以后治学会通汉宋、以回归孔孟为旨归,力致于通经致用。他的《孝经》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东塾读书记.孝经》及《孝经纪事》两文中,具体表现为《孝经》为道之根源、六艺之总会;《孟子》与《孝经》多所发明;孔子为《孝经》之作者;《孝经郑注》的作者为郑玄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0.
《女孝经》是唐代郑氏所作,是当时女子孝道教育的书籍。全书的结构模仿曾子的《孝经》,宣扬女子应遵循的孝悌观、夫妇观、母仪观等女德思想。《女孝经》确立的女德规范,通过儒家思想教化、榜样示范、奖罚结合等方式在实践中得到大多数女性的信仰与尊崇。其女德思想对于培养传统社会家庭生活中礼教有序、长幼尊卑、和睦相处的社会风气具有积极的影响。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女孝经》在禁锢女子实现自我价值及人生追求方面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泰山石经》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并被誉为"大字榜书"。如今对《泰山石经》的研究多集中在书者的考证、刊刻年代的考证、书法研究、书法与宗教的关系、残字考辨、描述介绍、文物保护等几类。同时,这也为我们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研究《泰山石经》开辟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人文知识     
篆书一般分大篆和小篆两类.在文字学著作中,大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指所有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和其他古代字体;狭义的指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大篆一般以籀义、石鼓文为代表.小篆是秦始基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发布了"书同文字"的命令.当时官书浩繁,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秦始皇一天要看一百二十斤竹木简写成的官文,而且有许多字各诸侯国各有不同写法,统一文字势在必行.小篆就是以大篆为标准,废除六国文字中与泰国不同的文字,由丞相李斯加以整理、简化,做到字有定型的.统一后的字形略长而整齐,笔画圆匀秀美.代表作品有李斯的《泰山刻石》唐李阳冰的《三坟记》等.  相似文献   

13.
<正>【作品概况】《琅琊刻石》又名《琅琊台刻石》,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为始皇东巡第三刻,记述秦始皇"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与"功盖五帝,泽及牛马"的殊功。李斯小篆。宋时始皇刻石已泯灭,仅存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辞,世称二世诏文,即现存的琅琊台刻石,13行计86字。残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典赏析】《琅琊刻石》是仅存的秦刻原石,为小篆第一代表作。书法接近石鼓文,雄浑秀丽,庄重典  相似文献   

14.
《泰山石经》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并被誉为"大字榜书"。如今对《泰山石经》的研究多集中在书者的考证、刊刻年代的考证、书法研究、书法与宗教的关系、残字考辨、描述介绍、文物保护等几类。同时,这也为我们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研究《泰山石经》开辟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孝经》孔、郑注,在流传过程中有失体统,自南朝以来,代有学者不断论争。开元初政,唐玄宗有感于《孝经》师说纷纭,颇不利于弘扬"孝道"的现实,命臣僚论辩《孝经》孔、郑注的真伪、优劣。刘知幾、司马贞等人,各抒己见而莫衷一是。唐玄宗基于不纠结于"小疵"而发挥"异说",不纠缠于"门派"而弘扬"大义"的考虑,诏令搁置真伪之论而并立学官,从而在推进经术统一、"以孝治国"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别就现存陕西汉中地区略阳、勉县的三处唐代石刻《药水窟画图记摩崖刻石》、《宴游记摩崖刻石》、《蜀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形成年代与所涉人物作了考索,认为《药水窟画图记摩崖刻石》形成年代并非《汉中碑石》一书所说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而是在唐宪宗、穆宗时期,并对该摩崖石刻中存在的"顺政郡"与"兴州刺史"名称上的矛盾现象进行了考辨与解释;此外对《宴游记摩崖刻石》、《蜀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中的房涣、沈、元锡、严震等人物生平事迹及其此碑的唐史研究价值作了考察。  相似文献   

17.
《孝经》在两汉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孝经》在两汉时代,经过文本阐释和社会传播,与政治措施相结合《,孝经》传播广泛政治化《,孝经》思想逐渐社会化,孝道成为家庭伦理核心、社会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等,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书法史上,《峄山刻石》是秦篆的代表作之一,风格上圆润流畅、精细圆整,颇逮古意,被历代习篆者视为上佳的临习范本,倍受习篆者推崇,享有非常高的声誉。《峄山刻石》的临习应注意用笔、结字和章法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正吴大澂(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年又号斋,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为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善画山水、花卉,书法精于篆书。此联为吴大澂自书金文籀书。作为有精湛造诣的古文字学家,他书写金文时能达致"自运"之境,从心所欲,运笔自如而不逾于矩。经过他的"规范化"处理,其作品古质凝练,浑厚端严,如出天然。另外,这幅字钤有"斋"章,为其42岁以后成熟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对比和列举实证的研究方式,以清代碑学审美理论为依据,对《王建之墓志》与《爨宝子碑》的起源、社会历史背景、刻石工艺、书体风貌以及结体点画等艺术特点展开了综合比较分析,并尝试论述了魏晋碑刻中书法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清代碑学审美理论和书法艺术实践的审美意趣分析,以挖掘魏晋碑刻书法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