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灵的迷狂--张承志现象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承志小说中心灵的迷狂表现为对物质、世俗生活现代意义的否定,对泯灭个体生命的“虚构的集体”所构建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作为以精神来组织社会的传统社会消极产物的宗教情怀,有违现代个体生命的主体性及主体间性关系的对激情、牺牲、信仰、对苦难的承当的盲目美化、鼓吹。由于对物质与精神关系把握的失误,由于将下层民众顽强的生存力量、实际改造社会的强大力量与下层民众在人类精神领域里所可能具有的力量混为一谈,造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心灵皈依的误区,民间立场对人性、人道主义的曲解。  相似文献   

2.
在小说之后,张承志选择散文这种更直白的方式作为表达自己的载体。他在散文中坦承自己对鲁迅的景仰之情,鲁迅已经成为张承志的一个情结。《致先生书》、《再致先生》、《鲁迅路口》是三篇直接写鲁迅的散文,对这几篇文章进行梳理分析,不难看出其对鲁迅的认识发展脉络。从张承志的散文中,我们又可以看出张承志与鲁迅精神上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作家作为创作主体的自身含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张承志为代表的一批“知青作家”不仅在个人的意义上书写青春,还力求在个人与历史之间寻找到一种积极的联系。因此,当“青春认同”在历史阐释方面成为一种价值性的原则时,无疑具有“一代人”精神史重建的意义,也保留了向历史提出质询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当代作家张承志为题,分析其精神结构和人格理想,评析了作家追求超然的人格力量、张扬宗教旗帜的独特审美倾向,借以探寻作家的创作理想。  相似文献   

5.
张承志散文作品有十分浓厚激烈的伊斯兰宗教情绪.在文化冲突与融合语境下,人类不同文化终将融会贯通.所以文化的矛盾和冲突是相对的、暂时的、局部的,而交流与融合是大势所趋. 作为一个有着大众影响力的作家,把自己对某种宗教的狂热信仰作为普世价值标准加以书写,是不恰当的.张承志应该成为一个具有宗教哲学家胸怀的作家.  相似文献   

6.
回族题材小说是张承志创作中的又一块新大陆,张承志在经历了汉、伊两种文化冲突的精神苦旅之后,在这类小说中,寻找到了解脱之路。即他站在民间宗教的立场上摆脱两种文化选择的束缚,以伊斯兰教徒的身份足踩多片文化进行小说创作,体悟富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情结以展示其背后的民族意识和宗教情感,用生命浸润母族的文化品格,向世界传达深刻的生命启示,折射出张承志小说独特鲜明的民族情结。  相似文献   

7.
本以当代作家张承志为题,分析其精神结构和人格理想,评析了作家追求超然的人格力量,张扬宗教旗帜的独特审美倾向,借以探寻作家的创作理想。  相似文献   

8.
唐代著名文学家元结是唐代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的先驱,在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业绩,而这些成就的获得都与他体内流淌的拓跋族热血密不可分。从元结家世和个人经历及作品所显现出来的文学观念可以看出,他的文学观的形成和定型,民族情结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路遥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乡土文化作家,他以其生花的妙笔开掘着奇妙的黄土文化艺术世界。在严格的现实主义精神里,路遥掩饰不住他对农村、农民和农业文明的强烈感情,特别是对黄土文、黄土文明有着近乎痴狂的热情,在面对黄土地时,透射出一种宗教式的皈依式情结。这种皈依,构筑了一种神奇的艺术世界,使其作品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但又使其作品显得缺乏一种理性的梳理,一定程度上淡化着作品的社会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洪堡特是19世纪世界公认的语言哲学家,他的语言哲学思想深奥、精辟,不易整体把握。纵观洪堡特的语言著作,我们会发现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是建立在以精神为本原的哲学前提下的。精神是统领洪堡特语言学思想的总纲,也是解读洪堡特理论的钥匙。另外,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中渗透着他深深的民族情结,他的很多理论都是在对语言、精神和民族三者关系的深刻理解后的进一步推衍。理解洪堡特语言学思想中的精神和其中的民族情结,有利于对他的语言哲学思想的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与拜伦都将一生投入到人类进步事业中,成就了辉煌的业绩。在艺术创作上则呈现出关注英雄、描写英雄、歌颂英雄的独特风貌,带有浓郁的英雄情结。但东西方文化体系、性质、格局的不同使他们的英雄情结产生明显的差异。本文试从文化的层面上进行比较分析,从三个方面说明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当代文坛“新历史主义”小说流派的叙述,主旨是消解社会性、消解意义,总的目的是解构历史。陈忠实《白鹿原》的叙述,主旨在于瓦解掉了权力话语具有决定论色彩的历史观,将历史的各因素看成一种相互影响和塑造的关系,偏重对历史的文化性阐发,并重构了历史过程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既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又是时代文明的结晶,培育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在当代显得更为迫切。中华民族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立足于社会实践,传承历史文明、不断开拓创新,广泛而大量地吸收、融合外来其他民族优秀的精神内涵,促进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升华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富强提供昂扬向上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寻根思潮兴起.寻根文学是作家们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怀着对人类和民族未来的空前热情,在现代背景下对民族文化、传统精神的挖掘和剖析,他们试图在世界文学中确认民族个性,因此,寻根文学在主题内容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开掘与弘扬,同时,作家们也十分看重在审美意识与艺术精神上对传统文化的重构.本文站在90年代的文学立场上对这一文学思潮重新进行梳理,力图突破原来仅仅从社会学意义上论说的局限,从创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考察其作品的艺术思维过程,以及其中所蕴涵的新的审美品格,归结其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民族民间文学既是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又是其人文社会思想资料,其中浓缩着各民族兴衰存亡、苍凉悲壮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激越着风云时代的血与火的命运较量.柯尔克孜族民族民间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从最早的神话传说到英雄纪功碑铭史传文学,贯穿着历史主义的英雄乐业精神和古朴、浪漫的游牧民原始艺术的独特风格.<玛纳斯>为代表的英雄史诗,发展了以英雄主义为基调,结合着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理想的文学传统.植根于中亚草原文化沃土和柯尔克孜民族人文精神与自觉意识而产生的英雄叙事长诗,使民族民间文学的传统主题思想开始由历史主义向现实主义嬗变.世俗化的口头传说和民间故事是其民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口头文学创作,数量可观,形态多样,质朴情真,亦庄亦谐.她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生活内容和民族独特的生命意识,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神奇变幻,扑朔迷离,古朴清新,气韵生动.本文着眼于柯尔克孜族口头传说和民间故事论述了她之对于民族精神的自觉审美观照以及涵盖其中的人文情结.  相似文献   

16.
作为宋人精神的内在图式的英雄词,它表现的不单是个人的英雄主义情结,更多的是整个民族的英雄主义情结;它揭示的不仅是士人人格的挺立,更多的是全民族要求强健和复兴的渴望。词中的英雄形象不仅是词人的自许或者他许,更多的应是那个特定时代、社会、人心的一种普遍理想——国家权威与民族自信的重建。  相似文献   

17.
谈加入WTO后青少年民族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加入WT0以后,给我们提出了在新的冲击下如何保持我们的化特色,如何发扬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严竣课题。青少年可塑性强,受“洋”化的影响也就最大最深。如何在青少年中培养中华民族精神,已是刻不容缓,且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8.
神话是一种原始文化积淀,是各个民族在发轫时期的精神遗存,神话的产生、发展,演变都具有各个民族鲜明的个性特征,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是两种不同文明培育出来的,体现着不同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反思与超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民族精神是所有民族生存发展的内核与灵魂。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民族文化的交往与碰撞,也使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认同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和突出。本文从对全球化的多方位分析入手,考察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与碰撞,探讨中华民族对于现代化的认识历程和相应产生的多种民族精神状态,探讨当代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挑战和我们的应对策略,提出了做好“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重大攻关课题研究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对《红楼梦》与《复活》的研究 ,可谓浩如烟海。在世界文学史上 ,曹雪芹与托尔斯泰这两位文坛巨豪奉献给人类采掘不尽的精神宝藏 ,其代表作自然留下了无数的解读线索。从两位异域文豪的作品《红楼梦》与《复活》入手 ,遵循作家—作品—人物形象的思路 ,从其创作指归、文本布局和人物性格三个方面能够论证异域文本中蕴涵的同质性内核———宗教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