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的伤痕     
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是英国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传世经典,讲述的是巨人、孩子、花园的故事,它告诉人们春天与孩子同在,爱与幸福共存。  相似文献   

2.
《母婴世界》2011,(3):56-58
这个求助问题一经放在我们的博客里,立即引起了妈妈们的关注。是啊,孩子的外伤易愈,心伤难医呀。特别让人受启发的是胡老师给到的咨询建议,他不仅关注了孩子的心理,同时,也关怀了这位妈咪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学期又如期而至,我任一(1)班的班主任。走马上任的第一天,为尽快熟悉68个孩子,我对照花名册进行第一次点名。我一一叫着孩子们的名字,“到!”教室里不时传出响亮的童音。看着高声应答的孩子们的张张笑脸,我很是欣慰。  相似文献   

4.
伤痕     
“小莹是我们班唯一能闪光发亮的灯。”这是我刚刚接任这个班时的心底话. 这个班简直是“重灾区”。各科成绩已跟其它班拉下了明显的距离,那一小群“问题学生”也让人头疼不已。  相似文献   

5.
一天,孩子们你往常一样去玩具橱拿积木。可积木不翼而飞了。他们在活动室寻找起来,突然,楷楷大叫着:“快来呀,积木在这儿呢”。原来被我藏到“医院”里的积木被他发现了。“积木怎么会在这儿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研究》2008,(3):122-123
  相似文献   

7.
陈若曦向来是被认作“伤痕学”的始作俑而闻名于海内外,她的革小说更是被视作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小说”。陈若曦是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她对生活充满了热忱和期待,但是生活却无情地伤害了她,使她对其产生了距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与大部分中国知识分子一样,陈若曦也缺乏深刻的自省精神,她也没有超越个人的怨恨情结,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她的“伤痕小说”的美学意义和深度。  相似文献   

8.
它出壳了。一身灰色的毛,还带着水,它顶破了蛋壳,从里面钻了出来。它抖抖毛,似乎想站起来,但是没有成功。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伤痕美术”与“伤痕文学”的对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伤痕文学"打开了思想与文化变革新通道,但美术形式的革新早在伤痕文学之前就已经开始。美术与文学在时代驱动下形成了共同的伤痕记忆,主题内容、创作动机等方面均有较多的一致性。但伤痕美术作品在艺术形式的探索与创新上,要领先于文学,显示出架上绘画的美术社会功能大于文学,其艺术性形成的历史影响也高于文学。  相似文献   

10.
那一年高考落榜后进了补习班复读,由于心情低落,再加上补习班中的学生龙蛇混杂,我学会了抽烟。虽然学校对学生吸烟管得极严,可是对于补习班的学生来说,那些规定形同虚设。有一天,第二堂下课时,全校学生都出去做课间操了,我叼着一枝烟悠哉悠哉地站在教学楼的门厅里向操场上张望。忽然,我一回  相似文献   

11.
《班主任》不是伤痕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文学界公认《班主任》为"伤痕文学"的源头,而比较《班主任》与《伤痕》发现,后者才是真正的源头.《班主任》的主人公是张俊石,主题是教育界在新的历史时期拨乱反正,大干快上.谢惠敏也并不是伤痕人物,她只不过证明了青少年的认识和观念的一种历史惯性.将这种社会政治大环境的影响看作是精神创伤,并不妥当,亦不深刻.《班主任》的情感基调是积极、愉快、"向上"的,根本不具备"伤痕文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伤痕小说作为新时期的第一个小说创作潮流,是以打造了几代人关于“文革”的集体记忆而被镌刻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由伤痕小说引领出场的人道主义文学潮流,更是给新时期文学及中国当代文学的未来发展辟出了广阔的空间。作为“伤痕文学”的主流阵地,伤痕小说以其暴露“文革”社会和人性的黑暗面,批判“四人帮”罪恶而闻名于世,其中对于人性压抑、扭曲的揭示,代表了文学重新开始重视人性,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伤痕小说的兴起,也是民众迫切需要一个压抑已久的人性情感的宣泄途径,更是知识分子出于抚慰那个时代人性“伤痕”的需要。本文就将通过分析伤痕小说的兴起和发展,从而对伤痕小说带来的人性回归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伤痕的力量     
达红 《教育艺术》2000,(11):16-16
人类的历史总是与伤痕二字联系在一起,也可以说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的一部伤痕史诗。伤痕二字浸染着历史老人心灵的阵痛、鲜血的喷涌、岁月的磨砺,因此,给人一种由悲剧而发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珍视伤痕     
如果将已成废墟的圆明园修复。让她重新展现出满清皇家园林的雍容与华贵:如果将黑暗阴森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推平,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一座儿童游乐场或是供成人娱乐的休闲中心:  相似文献   

15.
伤痕梦工厂     
盛夏的圆心上,便是焦灼的高三岁月。这人生的跳板上,多少青春、年代与未来的思考宛若多姿的彩蝶栖息在教室的窗棂,恰似拂面的清风流连在校园的石道。与青春挂钩的是“80后”新新人类,与“80后”相关的是“80后”小说。  相似文献   

16.
《家教世界》2011,(6):17-17
有位雕塑家得到了一块很适合雕刻人像的大理石。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用力过猛,他刚一动手时就不小心凿掉了一大块。看到精美的大理石受损,雕塑家马上停了下来。他心痛不已,决定放弃。  相似文献   

17.
崔修建 《学习之友》2008,(11):26-26
公元1500年,一位雕塑家得到一块质地非常精美的大理石。仔细地端详后,他觉得它非常适合雕刻一个人像。于是,他拿起了凿子,开始雕刻起来。不知是因为有点儿紧张,还是一时用力过重,只那么一凿,他就敲下了一大块碎屑。雕塑家立刻停了下来,经过三天的思索,他决定放弃构思好的雕塑,因为他意识到自己难以驾驭这块宝贵的材料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伤痕文学”中的新人的形象特征,阐述了新人这一意识形态话语强大的过滤和治愈功能。对社会主义建设新人的呼唤也是“控诉”疗伤机制的内在组成部分。文本中的新人塑造意味着建立新的美学等级,从而为“四化”建设者的身份确认加冕。新人咄咄逼人的现代主体的自我扩张姿态与革命意识形态有着某种共谋性。正是这种迎合新的现代化建设的现代改革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取代了革命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成为80年代初期主流意识形态开出的治疗新人“伤痕”的良药。  相似文献   

19.
刘慧 《幼儿教育》2011,(7):60-61
进入炎热的夏季,孩子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适。哪些是孩子在夏季容易得的病呢?作为家长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美国某大学的科研人员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名曰“伤痕实验”。他们向参与其中的志愿者宣称,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应,尤其是面部有伤痕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