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课是在学习了《怎样认识物体(一)——水》,初步认识水的性质的基础上,认识水有压力和浮力的特点。本课又是为第十六课《船怎样行驶》和第二十一课《水力和风力》打基础的。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水有压力和浮力,并初步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2.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通过揭示物体的沉浮规律,向学生渗透“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  相似文献   

2.
“什么力量使水在地球上循环”是《自然》课本第三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中只画了一个最简单的、模式化了的水在海陆空间的大循环的插图,只提出了问题,没有给出结论。为了让学生比较清楚地理解水的这个大循环的动力,我们做了一个实验,模拟图中四个粗箭头所表示的循环过程,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讨论,然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下面是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上课时,先复习一下在第一册里学过的水在自然界里是怎样循环的,以及本学期学过的大气压力、大气浮力、地球引力、热空气气球等知识,接着进行实验。分四步进行:一、把烧杯装上大半杯水,点燃酒精灯对烧坏加热。一会儿水就烧开了,有水蒸气往上升。教师:是什么力量使烧杯里的水变成水蒸气?  相似文献   

3.
《水的浮力》(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自然第五册)一课,按教材要求,第一部分要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水的浮力。这部分内容分四层进行教学: 1.用泡沫塑料做实验,感知水的浮力。 2.用其它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做实验,感知水的浮力。 3.思考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 4.指出物体在水中受  相似文献   

4.
反向思维对比诱导——“钢铁轮船为何浮着”教学谈平乡县老吾庄小学王建勋小学自然第三册《水的压力和浮力》课后第2题“钢铁在水里要下沉的。可为什么钢铁造的大轮船能浮着呢?”这既是对本课中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的巩固和引申,又是学好十五课《大气的压力和浮力》及...  相似文献   

5.
《水的浮力》是自然第五册的第十四课,这一课是继学生在一年级第二册中认识了浮和沉的现象之后,认识水的浮力的又一课。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水的浮力;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明确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认  相似文献   

6.
当我再次用同样的教、学具完成自然第三册《水的压力和浮力》一课实验内容的教学时,深感两种教法收效截然不同。究其原因: 1。教师注重了以“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弓}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一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过程。 将塑料泡沫放在水中用力往下压,有什么感觉々学生实验后都说感觉到水有一种力把泡沫往上浮;要用力才能将泡沫压下去。这就自然引出水有浮力,在水里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实验验证:一松手泡沫就会浮上水面(同时总结出浮力的方向)。接着深入引导:既然水有浮力,那么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呢?(演示下沉物体;铝圆柱装进吊桶放入水槽中沉下去。)问题提出后,教师顺势弓i导,请小组同学商议,而且提出仅有假设是不够的,得用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本课重难点)  相似文献   

7.
《浮力》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这一章不仅涉及到浮力的概念,而且还跟前面学过的密度、压力、压强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知识,对物理知识还没有形成知识结构框架,所以在学习《浮力》这章时,许多学生感到问题变化多,理不清思路,解题无从下手。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好本章的内容呢?一、理解“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概念时应注意以下5点:1.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2“.浸在”的含义。“浸在”应包括完全浸入时的“浸没”和部分浸入时的…  相似文献   

8.
力的存在     
《自然》教材第五册的“力和运动”单元(包括第十至十七课和第十九至二十一课),谈到了许多力的作用。我们常说某物体受到了浮力,某物体受到了压力,运动的物体受到了摩擦力,静止的物体受到了地球引力(重力),此外,还有拉力、推力、阻力、风力、水力……看来力是无所不在的。这些都是力的存在的方式。那么我们是基于什么事实来认识力的存  相似文献   

9.
小学自然第三册第十四课《水的压力和浮力》,要通过实验先将上浮和下沉的物体予以分类,这是不难办到的。但怎样找出上浮物体或下沉物体的共同性质呢?今介绍一个实验方法,来比较物体与同体积水的重量。 一、采用排水法取得与物体同体积的水。 取一烧杯(有溢水杯更好),将其注满水后放置于一个较大的烧杯中。将被试物体全部浸没于水中,溢出在大烧杯中的水,即与物体的体积相同。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人教社版)第五册第十四课《水的浮力》。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在水中浮着的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2.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教学难点: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教具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塑料、充气的气球、皮筋、直尺、铁锁、石块、玻璃杯、乒乓球、烧怀、木  相似文献   

11.
[进入中年级,认识事物的共同特征,认识事物的性质,发展学生抽象、概括、推理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怎样使上述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得到落实,是中年级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发衣这篇教学实录,旨在提供一个教例,作为研究资料,结合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家共同切磋。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们没有义务教育自然教科书《水的浮力》一课的教学实录,这个实录是过渡教材《水的压力和浮力》一课的一部分,这一点是在讨论时要考虑到的。建议大家用《水的浮力》一课的教学实例来说叽自己的教学主—张,我们等待着教过这个课以后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自然教学大纲指出“自然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能动地去认识自然事物和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我在教学《水的压力和浮力》一课,认识水具有浮力的知识过程中采用了“导学法”,即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的知识,运用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  相似文献   

13.
笔者拜读贵刊1994年第十期《自然教学要重视知识回流》一文,对自然教学中知识的回流深有同感。水在回流中蓄势,知识在头脑中回流,就会使知识框架在头脑中重建,新授知识就会融于固有知识体系中,成为学生的智能。我以《什么力量使水在地球上循环》一课为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4.
新大纲中各册物理知识编排是:第一册热学初步知识:水的三态变化、物体有热胀冷缩性质、温度表。第三册力学初步知识:力的初步认识、常见运动形式,重量、地球引力、压力和浮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第四册简单机械初步知识。第五册声和光的  相似文献   

15.
物体在水里、溶液里浮沉规律,关系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十分重要。自然第三册十四课《水的压力和浮力》是在实验小结物体在水里的浮沉作用之后,要求学生自己用各种各样的物体来试验,尽可能去发现物体浮沉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自然》第三册《水的压力和浮力》,是以实验为主的课型。它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有二:①认识水的压力和浮力,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②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思想方法,概括同类事物共同性质的能力。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水的浮力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教学的难点在于师生一道研究在水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以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前,教师应准备好实验用的教具和学具:盛满水的水槽,玻璃杯,连通器,50克重钩码,弹簧秤,体积为10立方厘米、重量分别为20克、15克、9克、5克的塑料正方块,铜,铁,铝,橡胶片,橡胶泥,泡沫塑料,干松木块,砖头,水。教学中,教师可按以下八个步骤组织教学。1.引导学生亲自体验物体有重量,就会有压力。教学开始,教师可让学生在手上放一块砖,再换上一只空玻璃杯,然后将玻璃杯注满水,同时体验手上有什么感觉。  相似文献   

17.
《物体的重量》(第三册第十二课)是继《什么力使苹果落地》之后又一篇指导学生学习地球引力方面知识的课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亲身感受物体的重量表现为一种竖直向下的压力或拉力,引导学生独立地研究物体的重量是怎样产生的,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使用弹簧称测量物体重量的技能,以及自己动手制作弹簧称的能力。其中,研究物体重量的产生是本课的  相似文献   

18.
苏科版小学《自然》第八册《水的浮力》一课要求学生通过测量同一钩码在水中不同位置发现“物体占据水的空间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  相似文献   

19.
一个设计得比较科学的实验,应具备:1.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3.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4.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和科学素质。 例如,自然第三册《水的压力和浮力》一课中,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的实验的设计:教师一开始让学生将各种大小、轻重不同的物体投入水中,要求他们仔细观察,以引起学生对沉入水中的物体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对上节课的目标性测试1.提问:什么叫浮力?它的方向如何?学生答:浸没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起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2.提问: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答: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向上的压力比向下的压力大,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差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3.提问:怎样用弹簧秤测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d、?学牛答:用细线将物体捆住,然后拴在弹簧秤的挂钩上,将物体浸入水中。弹簧秤在物体浸入水中前后读数之差就是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二、关于部课的引人通过观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