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企业报道,跟着“人”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前哨》2006,(6):80-80
许春初在2006年第6期《中国记》发表《企业报道,跟着“人”走》的章说,企业报道若分寸拿捏得不好,要么工作性太强很枯燥,要么广告味太浓不受看。要把企业报道搞得有声有色,关键是跟着“人”走。这里说的“人”,并不光是指具体的人,还包括人精神的“人”,即真正做到见“人”,把人写透,把人的精神写深。  相似文献   

2.
纵观新中国60年来的影人,迄今仍只有他们那一代的导演曾经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和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3.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6,(34):86-86
《中国人本色》《摇摇欲坠的哭墙》《上学记》《徐志摩的元配夫人张幼仪》《电影+2005》  相似文献   

4.
杨玉辰 《军事记者》2006,(11):40-41
A文采,通常指在文学或文艺方面所显现的才华。因此,一提“文采”二字我们很快会想到荡气回肠、情感细腻的散文,想到引人入胜、刻画深刻的小说,想到含蓄隽永、回味无穷的诗歌,而很少会想到面孔冷峻的论文,更不要说新闻论文了。在许多人眼里,所谓论文,不过是空泛道理和说教的代名词罢了。而读了荣获第16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二等奖的论文《动情的新闻感人心》(载《军事记者》2005年第12期,作者:郭宝山),我对被一些人持有偏见和冷漠的论文不觉抱起不平来了。因为透过它,我强烈感受到的是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精辟的见解,是作者渊博的学识和老到的…  相似文献   

5.
拜佛求心安     
制度缺陷在创造富豪时,也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当事人的命运完全可能冰炭两端、旦夕祸福。他们求神的潜意识,是要冥冥之中的神力把原本不确定的和难以理解的东西固定下来,抚慰他们不安的心  相似文献   

6.
谢菲 《今传媒》2016,(9):110-111
近年,韩国电视剧的故事内容与价值理念受到持续关注。然而,不论是内容或价值,都需要凭借得当的叙事方法进行讲述,才能透过屏幕传递给观众或温情赞叹或冷峻反思的文化内涵。本文以2016年韩国经典作品《太阳的后裔》为例,探讨韩国电视剧惯用的多元叙事视角选择性后置技法,穿梭在内容间,为作品故事的丰富,提供了怎样的驱动辅助作用,为接受者的观看体验,带来了怎样的特殊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则、冶法、养生的源头都在《黄帝内经》。为什么《黄帝内经》一直到现在还被人们视为珍宝而备受推崇呢?因为在“内经”时代,人类心智开启,睁着明亮清澈的眼睛,感受观察着真实的自然。眼看心悟,天人真正的合一,很少有迷雾障眼惑心。《黄帝内经》是古人在天地间,体悟宇宙万物之道后发出的,回荡于中华大地上两千年而不息的心声。  相似文献   

8.
张森 《军事记者》2002,(2):54-54
我是一名企业职工,业余写点稿件。因企业不景气,到农村承包鱼塘,遇上了大旱天,亏了本还欠了债,面前的路怎么走呢?妻子安慰我:“跌倒不要怕,要爬起来再冲锋。”  相似文献   

9.
《地球的红飘带》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长篇历史小说。它全方位、全景式的描绘了长征这一历史画卷,深刻揭示了伟大长征精神,成功塑造毛泽东等历史风云人物,艺术上也取得可喜成就。  相似文献   

10.
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的小说处女作《一个人的朝圣》,将目光对准老年人的精神困境和心理困境,试图以朝圣之旅的方式召唤其精神的复苏.围绕这一主旨,小说以断断续续闪回的方式勾勒出主人公哈罗德的家庭关系,探索了他的精神成长问题.同时,旅行中所遇到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与女性之光,成为哈罗德在这次朝圣之旅中治愈心灵、获得救赎和实现精神复苏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4,(7):68-68
《苇间风》作者:(爱尔兰)叶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2月定价:29元 叶芝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本书主要选译他的情诗。叶芝的诗歌在现代主义的外衣下具有传统的浪漫之美与形式之美,可以说是容易被读者接受的现代诗歌。叶芝的译本有许多种,但普遍译得美感不足,本书的译文追求易于被现代读者接受的美感。  相似文献   

12.
“学即人学”,这是一个含义深广而又被人们普遍认可的命题,人是学表现的中心,一切都是为了写人,反映人的精神世界,它映照了人的精神,符合了人的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在这样的前提下,还必须指出学所特具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三性之中,又以情感性为核心。“吟咏性情,感荡心灵”,“感人心莫先乎情”,情感是学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李琳  田春燕 《大观周刊》2011,(26):102-102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杰作。艾里森是一位擅长用各种文学技巧来表达思想的著名作家,在各种文学技巧中作家对象征主义的应用是《看不见的人》这部作品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艾里森的象征主义叙事手法体现了他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和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是表达这部小说的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手法贯穿小说的始终,反映了主人翁的思想历程,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通过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小说的主题的得以清晰的呈现于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4.
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批判意识已消失殆尽,个人丧失了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社会成为单向度社会,人成为单向度人1。这一社会现象的形成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吴霏 《兰台世界》2016,(22):144-146
和谐是生命存在的理想样态,《黄帝内经》始终将"和"作为其医理的主基调,在宏观而系统的视角下,探索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的规律,对生命和谐的应然状态给予了描述与阐述,呈现了一幅生命和谐的思想导图。  相似文献   

16.
王忆竟 《大观周刊》2012,(23):40-40,11
本文认为马克·吐温的小说《镀金时代》在描绘黑暗的政治社会背景,腐败的生活作风和投机的经济思想的同时,也表现出了许多人的追求,而这正是美国梦在各个方面的体现。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可以分为四类美国梦的追逐者,即以郝金斯老爷为代表的盲目的美国梦,以塞勒斯上校为代表的投机的美国梦,以参议员迪尔华绥为代表的世俗的美国梦和以青年人腓力普和露丝为代表的具有正向价值的美国梦。他们身上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美国梦的因素,美国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从中也可见一斑,研究美国梦的实质是从文学层面出发进而引导现实层面的人们正确勇敢地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提升。  相似文献   

17.
在媒介变革背景下,着重于想象体验与情感传播的广播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广播剧《苗疆的早晨》借助于声音的魅力塑造了可敬可爱的时代楷模陈立群校长形象,通过"以文化人""以爱养人""以美育人"三个分集主题逐层推进情感叙事,将人物、情节、故事统一在为国为家践行"爱的教育"的精神内核之中。作为新时代主旋律文艺作品优秀案例,它展示了一部优质的广播剧必须在创作中赋予审美的精神内核,并从故事中生发出引领时代前进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8.
文化,可以提升人的素质;文化,可以焕发人的精神。广播电视台文化是广电干部职工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共有精神、行为准则、工作作风以及特有的行为方式和物质载体。广电文化的建设需要全员发动,全体参与,共同努力,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奋斗目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激励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局一盘棋。那么,如何用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有效载体营造一种浓厚的、先进的思想文化氛罔,建立一种广电工作的新格局,已成为当前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常亮 《出版广角》2016,(8):86-88
《追风筝的人》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在童年时由于胆小懦弱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愧疚伴随其成长,到中年时才又踏上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本文将结合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过程,分析其人性的成长与情感救赎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心与人生》是梁漱溟晚年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可以说是标志着梁漱溟文化理论最高峰的一部著作.《人心与人生》不仅耗费了梁漱溟50年的精力,其出版过程也是一波三折.我们回顾这部著作的出版历程,或许可以见证一代哲人的精神风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