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老师”说成“老希”,“葡萄干”说成“帕塌干”……3岁半男孩童童说出的话,别人怎么也听不懂。童童的妈妈带孩子到心理咨询中心咨询,才知道孩子是由于学习外语过早,导致出现了“大舌头”现象。孩子学外语不是越早越好吗,怎么会因此变成“大舌头”呢?  相似文献   

2.
陆冬梅 《宁夏教育》2011,(11):73-73
家长眼里孩子的“笨”,有相当一部分是“学”来的。美国幼儿教育家在孩子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并称之为“习得性愚蠢”。专家认为,有些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主客观等因素,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无能感,并因此而丧失自信心。在外人眼里,就会觉得他们“越学越笨”了。那么,具体来说,孩子变“笨”有哪些原因呢?  相似文献   

3.
在幼儿园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教育只注重教师的教,而较少考虑到幼儿的学;在教的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怎样教幼儿学会而较少考虑怎样教幼儿会学。“学会”和“会学”虽然只是两个字的颠倒,但却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教幼儿“学会”是着眼于当前,着眼于孩子具体的认知结果,如学会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技巧。成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往往十分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儿童自身的学,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幼儿失去了主动探索发现的机会,不利于幼儿知识、智力的重新建构。而教幼儿“会学”,则着眼于孩子的未来,即教师引导幼儿去发现、去观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探究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在幼儿学习中怎样变教幼儿“学会”到教幼儿“会学”呢?结合多年的幼儿教育活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改变方式。师生共同参与活动  相似文献   

4.
王志 《宁夏教育》2010,(3):78-78
“孩子学习就像给我学似的。”一位小学生的家长说,只要家长不坐在身边,孩子写作业就特别慢,时不时地搞些小动作。为此,每天晚饭后,家长不得不和孩子一起坐到书桌前,监督孩子做作业,结果弄得自己和孩子都很疲劳。  相似文献   

5.
大班的孩子眼看就要进入小学了,这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转折,意味着他们要从“玩”的状态转到“学”的状态。而小学又开始对学业成绩进行定量评价,这些变化和压力往往让很多孩子难以适应。如果父母此时再“雪上加霜”:由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变为把“学习好”作为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就会容易使孩子因为学业的不理想而厌恶学习,甚至否定自己。  相似文献   

6.
《招生考试通讯》2013,(11):41-41
两个多月的高三生活已悄然滑过.经历了最初的焦虑、担忧与不适应。考生们渐渐进入平稳期。作为备考“同盟军”的家长.自然也迫切希望为孩子提供有效的帮助。然而。方法不得当、用力过猛、操之过急都很容易“事与愿违”。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学习状态进入了“高原期”.成绩停滞不前.就急忙自作主张地帮助孩子买各种学习资料、报补习班……  相似文献   

7.
让孩子学才艺,让孩子学出好才艺,这是许多父母的梦想。为此,家长们把孩子送进了才艺班,请来了家教老师,自己也无时不刻地陪伴在孩子身边,盼望着身边的孩子快点学好,梦想着孩子能有朝一日站在才艺的顶峰,但却常常事与愿违。以下,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如何为孩子选择一种适合他们的才艺?在孩子学习才艺时,家长们又该如何指导这些“才艺儿童”呢?  相似文献   

8.
现如今。人们在享受“捆绑武服务”的同时,对孩子也采取了“捆绑武教育”。不少家长不吝惜时间的宝贵,带着孩子学音乐学舞蹈学书法或者不惧路程远近,参加学科补习班,强迫孩子学习高、深、难的课程或者自作主张为其择校、挑班、选师,如此不顾孩子身心发展状况和学习规律的盲目“捆绑”,只会事与愿违,不仅无端地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致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相似文献   

9.
王安兰 《山东教育》2005,(27):50-50
儿童视力发育障碍十分常见,除了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外,主要是后天用眼不当所致,据国内研究表明,有许多儿童的视力发育障碍是与学习和模仿父母的不良用眼习惯有关,即父母的“行为遗传”影响孩子视力。这部分儿童视力发育障碍是“学”来的。  相似文献   

10.
有人把从初三升入高中的阶段称为“更学期”,因为这一阶段,无论是学习的内容、方法,还是老师的教学形式,乃至学生的身心都发生了明显变化。高一新生如果调适不好,很容易产生消极、焦虑等心理,从而影响高中学习和生活质量。这时,家长有必要帮助孩子完成两个转变,即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和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学知识先要学方法高中阶段打好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基础或许比获取知识更为重要。指导孩子作业之前,先把所学内容复习一遍,理清思路。有的孩子,一旦教师布置了作业,就急于完成,连下课的时间都不放过,这并不是科学的学习…  相似文献   

11.
孙军 《教育导刊》2005,(5):64-64
“孩子小时候十分聪明,唐诗宋词不仅学得比其他孩子快,而且记得也牢,亲戚朋友都称赞他是‘神童’;可上小学后,孩子对学习一点儿不感兴趣,竟在班里排倒数。”近日,已给孩子换了两所小学的孙女士说出了自己心中的困惑,一位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人士认为,这和家长急功近利的培养有关。  相似文献   

12.
在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过程中,我们都能顺其自然地教他们如何发音、如何造句,然而到了学英语的阶段。很多家长便开始犯愁。第二语言的培养和学习总显得“很不一样”,家长会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也就是说,拿不准在辅导孩子英语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什么身份出现,我们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相似文献   

13.
又到开学季,孩子们的学习又成了头等大事。很多家长反映说,自己没少下功夫,可孩子却不领情,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怎么才能改变这一情况,让孩子变得爱学、会学?  相似文献   

14.
吕莉 《家教指南》2004,(10):10-13
在相同的教学条件下,不同的孩子即使付出同样的努力,也可能取得不同的学习成绩。这本来是情理之中的事,因为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爱好,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更会有不同的临考状态和临场发挥,当然,智力水平的小小差异也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我们却经常能听到一些家长在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简单地把原因归结为智力问题———孩子“脑子笨”。那么,孩子学习不好最根本的原因是不是脑子“笨”呢?下面是笔者对几位曾被认为是“笨”孩子的学生家长进行的采访,相信读者朋友不难从这几位家长的回答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孩子其实并不笨…  相似文献   

15.
“先学后教”的课堂尊重学生学情,改变了学习方式,变革了教学模式,拉近了师生关系、改善了生生关系。本文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为例,从学生自学策略和教师教学策略浅析如何实现“先学后教,以学促教”。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教学?过去往往理解成“教师教-学生学”,现代教学论认为应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学习固然需要教师的指导,但归根结蒂要靠自身的努力和能力。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学”才能起作用。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教学目的将是一句空话,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大量的要靠离校后的体现,因此,掌握学习本领至关重要,教师“教”学生“学会了”学习(即掌握了学习本领)。并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那么,教学目标才以实现,教学的价值才得以真正的体现,本文从教师要教“学”的理由(转变观念)、如何教“学”(改革教法)、完成教学轨道转移的标志(达到效果)三个方面探讨教学的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17.
学习书法可以养成少年儿童做事认真、细心踏实的良好习惯,可以陶冶少年孩子的情操,增强他们的美学素养,可以培养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力。本文主要探讨孩子什么时期学书法最适合以及怎样掌握孩子学毛笔书法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8.
“教”与“学”是教育改革中的一对影响重大的矛盾,也是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中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本文另辟蹊径,提出在人的成长和学习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学习或教学环节“教”与“学”的作用是不同的。而大学阶段则是“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折阶段,现行的大学教育必须加以改革,以促进这种转变。  相似文献   

19.
我经常遇到家长咨询“:我的孩子学素描可以吗?”“孩子很喜欢卡通画,好吗?怎样进行引导?“”孩子学画应当按怎样一条路来学”等等一些问题。所有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在艺术特长方面的培训。但如何把握教育规律,对孩子特长的发展和艺术成长之路做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导呢?我就以美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经常有家长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语文怎样学?”“作文怎样才能写好?”“我给孩子买了各种各样的作文书,可文章还是半页长,成绩仍是上不去。唉,真是愁死人!”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怎样才能诱发他们写作的欲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