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却非常迅速,几乎人人都知晓精神损害或精神损害赔偿,司法实践中的案例也是层出不穷。但在生活口语中,“精神损害”和“精神损害赔偿”往往是同时表达同一个意思,即要么是表示受到了精神损害,要么是表示需要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我们不必对大众在法律术语的使用上做过高要求,但在理论研究上剐’有必要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明确的区分,以避免理论上的混乱和立法上的瑕疵。  相似文献   

2.
用物质赔偿精神损害,我国的法律对此已作了明确的规定,在保护的范围、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尚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应在法律或司法解释中明确“精神损害”或“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应对权利主体作出恰当的规定;应从立法上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应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应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死者的权利受侵害的,其近亲属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3.
精神损害赔偿是救济人身权利损害的一项重要方法,是侵权损害赔偿的内容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开始借鉴原苏联的民法理论和立法经验,否认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合理性,将精神损害赔偿视为资产阶级的民法制度而予以排斥。直到 1987年《民法通则》的实施才正式建立了新中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事立法的一个重大进步,是先进的民法理论战胜陈旧落后的民法思想.的一个重大胜利,也是我国民事立法思想从封闭、保守的原苏联民事立法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一大证明。但就我国现行的精神损害赔偿而言,还很…  相似文献   

4.
精神损害赔偿的主要功能在于填补受害人因此而受到的损害,使其得到抚慰,以便能开始新生活。因此,精神损害赔偿应本着“全面赔偿损害”的原则,不能脱离实际人为地限定数额。  相似文献   

5.
我国精神损失赔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损害的赔偿是侵权的民事责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我国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过于原则、笼统甚至欠缺,有的还相互矛盾。完善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法学界对未来民法典的热诚希望。  相似文献   

6.
近一个时期,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在我国理论界及司法界颇受瞩目。揭示精神损害的法律涵义,了解其在我国的立法现状并分析其缺失。对准确界定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精神赔偿内涵、逐步建立附带民事案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环境侵权案件中精神损害是一种“看不见”的内在损害,公民维权难上加难。分析我国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案件判决现状,发现我国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立法层面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司法能力不完备等问题。从环境人格权纳入《民法典》人格利益、《环境保护法》明确价值理念方面完善立法体系;从细化“严重后果”认定、合理分配多方举证责任方面完善法律制度;从鉴定机制建设、加强法官审判质效及技巧方面完备司法能力,以期更好地加强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8.
由于民事侵权行为导致的人身权损害即包括财产损害,也包括精神损害。精神损害赔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的进步,是民法发展的趋势,但这种责任方式具有它的局限性和辅助性。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包括直接受害人和间接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考虑加害人和受害人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9.
精神损害赔偿是国家赔偿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的国家赔偿法中并未规定精神损害赔偿,这不利于充分保障公民的权益。本文以余祥林案件为引,分析了我国精神损害国家赔偿的立法缺失,指出了精神损害赔偿建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对如何确定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方式以及数额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由于行政执法实践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案件的存在和我国目前行政精神损害赔偿机制不完善的现状,使《国家赔偿法》及司法机关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均处于尴尬境地。因此,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行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这也是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行政精神损害立法趋势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精神损害是随着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确立而为人所常提及的概念,各国立法和判例对此称呼不一。损害的客体是什么,与财产损害有何区别,其具体内涵如何,本身有何特点,作在梳理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认为精神损害不只是侵权行为下才会发生,于合同不履行时也照样可能存在,宜将精神损害区分为“事实上精神损害”和“法律上精神损害”,以更好地理解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规定,并根据现实的需要完善这方面的立法。最后得出结论,“精神损害是一切非财产利益上的不利益。”  相似文献   

12.
医疗损害赔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损害赔偿是指因医疗损害而引发的、对患者造成的损害所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医疗损害的理论基础应采用侵权行为;其归则原则应采用一般过错推定原则,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医疗损害赔偿的范围应包括直接损害赔偿、间接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赔偿请求人应包括患者本人或与其有密切关系的近亲友。另外,我国也应加快对医疗损害赔偿的立法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我国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件多了起来。学术界虽然在精神损害赔偿的研究方面有所进展,但是,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一直被严格限定使用,这导致许多受到精神损害的当事人并不能得到法律的救济。这也体现出我国目前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有待于进一步成熟和完善。本人认为应该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增加严重违约行为和侵害贞操权行为进行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增加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和国家赔偿案件对受侵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权力,完备精神损害的赔偿标准,完善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增加非法人组织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  相似文献   

14.
伴随经济的发展,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因违约而导致的精神损害得不到赔偿,因此有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之必要.从各国立法发展趋势和我国司法实践来看,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又切实可行.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目的来看,其功能应定位于“慰抚受害人“.  相似文献   

15.
精神损害虽然无形却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一些受害人来讲,精神上的损害远甚于物质上的损害,如果不对其进行精神上的抚慰和赔偿,有失法律的公平.我国私法领域的精神损害赔偿已在立法、司法上得到了肯定,而在公法领域国家对公民造成的精神损害,是否应该进行赔偿,法律制度上却是不置可否.精神损害赔偿既然已在私法领域得到了确认,那么就不应因侵权主体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法律标准.国家精神损害赔偿是法治社会所需,且我国实施国家精神损害赔偿的条件已经成熟,不存在阻碍.  相似文献   

16.
因旅行社违约造成旅游者精神损害问题日益突出,但目前我国立法上、法学理论界、司法实践中大多不认可违约之诉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具有法理上的价值。借鉴域外法关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我国可将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合同法保护领域,并在立法上明确该类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适用情形及赔偿标准。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在我国首次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这是我国民事立法上的一大突破。但经过十多年的司法实践 ,现行立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暴露出许多不足。其主要表现是 :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范围上的限制、权利主体方面的限制、适用财产责任方式上的限制 ,以及行为性质上的限制。这种限制性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立法原则 ,不能全面保护公民的人身权 ,不能有效地制裁违法行为 ,同时也背离了当今各国立法全面保护人格权的发展趋势。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首先应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 ,明确精神损害的概念 ,并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 ,同时 ,应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具体化 ,建立精神损害鉴定制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从我国精神损害不予国家赔偿的原因分析入手,提出了我国国家赔偿法建立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建立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现行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成就及其不足进行了简要评析 ,着重论述了精神损害概念的界定 ,精神损害赔偿的惩罚性功能以及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确定  相似文献   

20.
精神损害赔偿意指对公民因人身权受侵害而引发的精神损害进行赔偿,其内涵界定未区分侵害行为的性质.横向考察我国立法,民法领域日益完善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行政法首度认可了国家侵权中的精神损害抚慰金,目前来看唯有刑事立法存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缺位.2012年《刑事诉讼法》大修,但其对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仍予否定,这与我国立法大环境是不吻合的,违背了宪法所提出的法律体系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