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名作《群鬼》中,“鬼”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鬼”不仅暗示剧中人物犯下或承受的种种罪孽与痛苦,也象征压抑、束缚、摧残人性的传统伦理道德.易卜生妙笔生花、布局精巧,借这出人间悲剧揭露、鞭挞了上流社会的虚伪与丑恶,对饱受当时社会伦理道德压迫与扭曲的灵魂给予了深切的同情.深入地探讨、挖掘“鬼”的象征涵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群鬼》的思想内涵,把握易卜生本人的真知灼见与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2.
玩偶之家的创作意图和戏剧冲突实质是表现两种人格的对立冲突。通过这一冲突,易卜生描绘了自己关于“真正的人”的理想,批判了现实的、异化的人,发出了让“真正的人”归来的呼唤。  相似文献   

3.
曹禺作为现当代戏剧界著名的作家受到了西方戏剧巨擘易卜生戏剧的巨大影响,易卜生主义以及易卜生戏剧的结构艺术、创作手法等方面都对曹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易卜生的第一部心理悲喜剧《野鸭》在曹禺的《雷雨》中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无论在人物对应、结构艺术、还是写作手法上都及其相似,但是在情节框架、写作方式和矛盾冲突中,《雷雨》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创新之处。因此,毫无疑问这两篇文章有着极强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奥尼尔的《诗人的气质》一剧明显带有"易卜生意识"的痕迹,这表明,易卜生可能对奥尼尔剧作法方向上的转变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使得奥尼尔在20世纪30年代这一过渡时期,建构了体裁与结构的新方法。这种"易卜生联系"在奥尼尔的剧作中体现甚丰,比如易卜生的两部剧作《野鸭》和《海达·高布乐》同《诗人的气质》之间的联系,不仅情节相似,主题对应,而且结构上也有明显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5.
日本"白桦派"作家有岛武郎在美国留学时通过勃兰兑斯的作品初识易卜生,留学日本的鲁迅几乎在同一时期通过日本文坛的介绍了解了易卜生。留学时期有岛共鸣于《布朗德》中的"all or nothing"思想,鲁迅则更偏爱《人民公敌》中的个人主义精神。回国后,二人均将对易卜生的关注转向《玩偶之家》为代表的女性解放题材创作。文章以留学和归国两个时期为节点,对两位作家的易卜生接受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和吉尔曼的《黄色糊墙纸》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批判封建思想、揭露男权社会的经典作品。二者在抨击夫权至上的凶残,撕裂资产阶级家庭温情脉脉的面纱方面,有着共同的意旨。但是,二者也有相异之处,这主要是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是以男性视角来观照妇女的命运,而吉尔曼的《黄色糊墙纸》则是以女权观点来求索妇女解放之路的。  相似文献   

7.
走近易卜生     
笔者对易卜生的兴趣来自于一个巨大的疑问:为什么但凡西方的戏剧史、文化史乃至思想史,都无比尊敬地称他为“现代戏剧之父”?为什么在西方戏剧界关于易卜生的评论汗牛充栋,并且有人总结为“条条道路出自易卜生,条条道路又通向易卜生”?  相似文献   

8.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结尾:女主人公娜拉出走,“砰”的一声关上了大门。戏戛然而止,但言有尽而意无穷,萧伯纳评论“这一关门声比滑铁卢或赛顿的大炮还要响”,它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艺术人生。文学作品的不朽意义,正在于它的文本是建立在多重理解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9.
历来说《诗》者,皆认为十五《国风》是按国别分的类,《商颂》《周颂》《鲁颂》也是如此;而对《大雅》《小雅》则另有说法.总之认为不是按地域来划分的类别。本文认为."综观《诗》的分别,可以发现它们应该是以地域为依据而划分的类别。在上古语言中,"雅"与"夏"相通.或互相连续.如“雅夏”.因此.这就是现在的“亚细亚”一词的来源。“大夏”就是《大雅》.“大夏”也就是“古希腊”.“小亚细亚”就是《小雅》。周武王前的西周.面对中原.背靠大夏,成为堪称中西合璧的广袤侯国。建立西周王朝后.很注意“采八方之音”.广泛搜集各地乐章.“大夏”和“小亚细亚”一带的音乐.对他们并不陌生.这就是在《诗》中出现《大雅》和《小雅》的历史背景。所以.正如同十五《国风》、三《颂》一样.《大雅》《小雅》名称也是源于地域而分的类。  相似文献   

10.
胡适与“易卜生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大力倡导“易卜生主义”,对于文学界及思想界的解放运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胡适把“易卜生主义”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敢于反抗社会、反抗传统、反抗市俗偏见的现实主义战斗精神;二是主张人的“内向”解放,树立“健全的个人主义”人生观。“易卜生主义”的倡导及被知识阶层的广泛接受,标志着中国文化现代转型过程的开始。  相似文献   

11.
陈敏 《留学生》2010,(12):48-49
挪威首都奥斯陆是一个美丽的峡湾城市,迷人的自然环境闻名于世。挪威语中.“挪威”的意思是“北方之路”,而“奥斯陆”指的是“林间空地”。到访挪威,不可错过的是去拜谒与皇宫相邻的易卜生故居。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先生写了本《我是农民》的书,其中有一句“我吓得拉着堂兄的后襟”。王亲民先生看到“后襟”这个词.觉得生疏.就查了《现代汉语词典》,说“襟”是“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衣服只有“前襟”而无“后襟”,贾平凹的“后襟”用错了.因此写了《“后襟”在哪里》一文,发表在《咬文嚼字》2002年第6期上。  相似文献   

13.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中,编者对“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如此注释:“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此解.乍看似通,但揆情度理.便颇感蹊跷:对屈原,“王甚任之”,上官大夫想公然抢夺,他没有胆量,此其一;“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同朝为官,看见便抢,太没有风度.此其二:“屈平属草稿未定”,仅是草稿.尚需改动.抢了没有作用.此其三。即此三点.便可看出.起草宪令是楚王交给屈原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乍一看,《狂人日记》与《红楼梦》似乎有点风马牛不相及,把这两部作品扯在一起.人们一定会以为是无稽之谈。但是.细心一点的读者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这两部杰作都自称为“荒唐之言”。《红楼梦》的“写作缘起”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狂人日记》在序言中写道:“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迹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  相似文献   

15.
“强悍”一词最早见于《魏书·李苗传》:“陇兵强悍,且群聚无资。”义为“强横勇猛”.多指人。我们检索了二十四史电子版,共发现“强悍”用例22例,其中《魏书》1例、《北史》1例、《新五代史》2例、《新唐书》2例、《宋史》3例、《金史》4例、《元史》3例、《明史》6例。从检索结果可以看出.“强悍”一词使用的频率呈递增趋势。22例中有21例均表示人的强横勇猛,然“强横勇猛”的意义也有了扩大到其他领域的迹象.仅有1例。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是易卜生的戏剧收场白,描写了艺术与人生的基本关系.在这部戏剧中,透过爱情的故事,婚姻的抉择,逐渐显现出来的是人的主题.艺术固然是重要的,个人事业也是必须的,但绝不能凌驾于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情感、灵魂之上.本文拟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结合戏剧中的三重伦理关系,探析“易卜生式的人道主义”以及伦理视阈下作家对理想两性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新课标《语》九年级上册第23课《隆中对》里.有一句:“将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课本对“岩阻”作了注释:“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但未注释“保”。其他的古选本也未见有注释。也许编以为它就是“保住”的意思.与今天的意义无别.所以无须注释。其实.这种理解是以今律古.并不贴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沈文田 《语文知识》2005,(10):31-31
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一中有这样一句:“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元.即今之倮然在墓也、”对句中的“僳然”一词.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释为“聚集的样子”,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学作品选》释为“相并相集貌”,阴法鲁主编的《古观止译注》释为“堆积的样子”?结合全来看,笔认为这些解释都不够贴切.  相似文献   

19.
《雷雨》与《俄狄浦斯王》两剧的悲剧主题和“情结”郑丽娜看过易卜生《群鬼》的都会感觉到,我国现代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雷雨》所表达的内容与其是那样的相似。的确,曹高自己也承认对他创作影响最大的外国戏剧家首推易卜生.但我们还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精...  相似文献   

20.
【单元教学设想】三国有一个故事.说有人向董遇请教,他不肯教,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苏东坡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们宋朝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后人也仿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诸如此类的话都在说“熟读”的重要。因此.学习古诗文的第一学法就是“熟读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