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遂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出生于唐高宗永谆二年(公元683年),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曾祖父张公瑾是唐朝开国功臣,深受唐太宗宠信。由于以后家道中落,到张遂出生后更是经济拮据,加上张遂厌恶飞扬跋扈的官僚,不愿交结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又伯遭到迫害,便到河南嵩山做了和尚,取法名为“一行”。 五十年代初,莫斯科大学新址落成,校方在会议厅的墙壁上挂世界古今大科学家的画像,中国古代科学家他们选了四位:张衡、祖冲之、张遂、李时珍。只是不知他们从何处考证、居然把我们对和尚的称谓“僧”作为姓,而将张遂的法名“一行”当作名,称张遂为“僧一行”。以致在社会上误传张遂为“僧一行”。如《数坛英豪》一书中著文:“和尚出生的数学家——僧一行”,即是其证。  相似文献   

2.
僧一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俗名张遂,今河南南乐县人。他从小刻苦好学,后因不愿与武三思(武则天侄儿)交往而出家为僧,隐居于河南嵩山。出家之后,一行仍然勤奋攻读,并千里跋涉,求师闻教,学识渊博,被朝廷征召,主持参与全国历法的制订工作。一行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进行了一系列实测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为了使历法适用于全国各地,一行领导进行了大规模的实地测  相似文献   

3.
僧一行,原名叫张遂,是我国唐代高僧,他还是一位名的天学家,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想借重他的声誉,要与他结交,他拒绝了,隐入嵩山,削发为僧。一行是他的法名。唐玄宗时礼迎他至长安,向他求救治国之道。721年,唐玄宗下诏让他修订历法。724-725年,他组织了全国13个点的天大测量。这次测量以  相似文献   

4.
僧一行(公元683-727年),原名张遂,河北巨鹿人,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因躲避权贵,不愿受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的拉拢,在二十一岁时从荆州景禅师出家,取法名一行。一行从小好学,聪慧异常,有过目不忘之本领。他“博览经书,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一行出家后,先在嵩山普寂学禅,后又师从善无畏、金刚智等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第八节《隋唐文化的繁荣》中说:“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有学生问:既然僧一行能够用科学方法测量子午线,难道他不知道地圆学说吗?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僧一行是如何测量子午线长度的唐朝开元年间,僧一行为编撰大衍历进行了大规模的天文实测,南方到达交州,北方抵达铁勒,其间共有12个测量点。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由僧一行领导的,由南宫说等人主持的在河南的测量最为重要。他们在河南的白马、浚仪、扶沟、上蔡等地测量了夏至正午日影长和北极高,又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盛唐时著名天文家僧一行,是世界第一个测量子午线长度的人,在世界科技史上也世所公认。但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如何测量、数字是多少、有多大误差?一般人就不十分清楚了。一行(673~727),俗家姓张名遂,今河北巨鹿(一说河南南乐)人,唐开国功臣张公谨曾孙...  相似文献   

7.
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称赞僧一行“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之一。”僧一行原姓张名遂,唐朝巨鹿人。他自幼聪明过人,有着较快理解经史书籍的能力。21岁时出家当了和尚。不久开始了游学求师,在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学到了高深的布算方法,为他日后制定历法打下了基础。唐玄宗时把他召进宫中。  相似文献   

8.
武王伐纣的史实古籍中不乏记载,而且还明白写着二月甲子日“咸刘商王纣”,其具体的克商年代古往今来却众说纷纭。最早一说为前1122年,出自汉代刘歆,历代多加采用,辗转抄袭,影响至大。李唐一代,历术日精,确知刘氏之误,僧一行、张遂提出克商在前1111年,今人董作宾先生加以发挥。近代日本天文学史专家新城新藏则提出克商在前1066年,影响及于海内外,文史界多有引用。今人陈梦家先生定克商之年为前1027年,在西方学术界也颇有市场。总之。迄今已出现说克商年代有异者近三十家。一九六四年贵州大学教授张汝舟先生撰有《西周考年》,考定克商在前1106年,惜乎运动频仍,未遑问世,鲜为人知。近年来,经他的弟子张闻玉副教授印证古文献资料,结合西  相似文献   

9.
参笋 一、语文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根据拼音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和石吞()谦x白n() 渲比n()阔ehu6()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世界上第一次对子午线测量的是在我国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的倡议和领导下进行的。 B.倡议和领导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的是我国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 C.世界上第一次侧量子午线的是我国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倡议和领导下进行的。 D.倡议和领导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的工作是我国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 3.对王维《鸟鸣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  相似文献   

10.
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本是祖籍河北钜鹿、出生于长安、家道贫寒、父宦卑微的长安人,其与唐代名将张公谨的宗族关系相当疏远。但在唐代寒庶攀附高门、"虚引他邦"等时俗文化影响下,僧一行攀附张公谨而称祖籍昌乐,并自谓张公谨之"孙"。僧一行出生地及祖籍地特别是出生地的判定,对剖析其天文素养的形成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玄奘取经     
玄奘,俗名陈祎,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县)人。幼时即敏而好学,十三岁时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为僧。以后从洛阳到长安,又赴四川、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地,访名师,求佛学,开坛讲经,足迹踏遍半个中国。唐玄宗贞观元年(627年),他第二次到了长安。当时国内佛教宗派林立,翻译的佛教经典往往有失原意,体系杂礼分歧。有感于此,玄奘决定西行往佛教发源地印度(时称天竺)求取佛学真经。  相似文献   

12.
一、张雨僧传略张雨僧(又作禹僧)名澍,甘肃省武山县韦家庄人。祖籍福建漳州,清嘉庆十三年,其祖因冤狱流落西北,落户武山县(当时宁远县)韦家庄.张雨僧系第七代,排行十四,生于1888年(清光绪14年,戊子)阴历五月初三日.其父张玉楼,饱读诗书,在乡从医从教.张雨僧有较好的文化环境,自幼聪慧,五岁能临书,六岁能诵诗联句.家读十年,遍诵经、史、诗、词,后受新  相似文献   

13.
唐僧玄奘,姓陈名袆,洛阳缑氏镇人,生于隋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陈氏全家信佛,他十三岁即随其兄长于洛阳静土寺出家为僧。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进入长安拜访名师,学习佛法,这年他才十六岁。接着他又过秦岭入成都,渡三峡,游荆、楚,遍访各地宝寺名刹,钻研佛学,造诣甚深。到他二十多岁时,已是名满佛门;重回长安之后,被长安的佛教学者誉为“释门千里之佛”。但他很不满足自己所学,想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前所见的武则天遗制为伪作,造假者为武三思,武则天被逼退位后,以武三思为首的诸武集团被置于生死存亡的边缘,面临巨大的危机,武三思以假造或篡改武则天遗制为手段,通过满足正统士大夫掩盖武则天“篡位”事实等的心理,达到缓解压力、保全自己和诸武集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一时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杜甫有四个弟弟,一个名颖,一个名观,一个名丰,一个名占,但只有杜占跟随在他身边,其余都分散在这一带。这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杜甫住在秦州,由于兵荒马乱,音信不通,望着月色,感物伤情,就不禁思念起他分散在河南、山东的几位弟弟,情难自己,便写了这首五言律诗:  相似文献   

16.
妙湛法师(1910-1995年)是一位胸怀宏图的当代僧教育家.本文旨在从教育学角度来分析妙湛法师的教育思想,重在分析他对僧教育理念、方法、效用等方面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7.
一行尊法     
段成式 《华章》2011,(9):25-25
僧一行①……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前后济③之数十万。及一行开元中承上敬遇,言无不可,常思报之。寻⑤王姥儿犯杀人罪,狱未具⑥,姥访一行求救。一行日:“姥要金帛,当十倍酬也。明君执法,难以情求,如何?”王姥戟手⑦大骂日:“何用识此僧!”一行从而谢之,终不顾。  相似文献   

18.
僧肇,俗姓张氏,生于公元384年(东晋孝武帝宁康九年),死于公元414年(东晋安帝义熙十年),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是我国东晋时期重要的佛学理论家之一,早年研习老庄,后出家为僧,是当时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弟子。他经过消化印度佛教大乘空宗一派理论,站在佛教信仰者的立场,以一种彻底唯心主义观点,对我国魏晋以来玄学和佛学的各主要流派,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宗教哲学体系。他的主要著作有《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和《答刘遗民书》等。其中《不真空论》是代表僧肇世界  相似文献   

19.
<正>陈洪绶(1599-1652年),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浙江绍兴府诸暨县人。陈洪绶虽不以书法名世,但其于书法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是相当惊人的。清代包世臣将陈洪绶的书法归在"逸品上",评曰:"楚调自歌,不谬风雅。"陈洪绶作书严循中锋用笔之法,他深谙掌竖腕平执笔的奥秘。其间虽小有以侧锋取妍处,但他能立即将笔调整过来。  相似文献   

20.
齐已是晚唐五代的诗僧。他一生云游四方,居所甚多。东林寺是他居住的寺庙之一,他对之感情深厚,原因在于东林寺是东晋名僧慧远的栖居修行之所。慧远内外兼修的修行模式,与名士贤人一百二十三人共结的白莲社,送客不过虎溪的名僧风范,在齐己的内心中酝藉成为一种情结。这种情结表现在他离开东林寺后,不断地用诗歌咏庐山、东林寺、白莲社、虎溪,而且还模仿慧远结社奉佛,实践以诗传道内外兼修的修行方式。这些使得齐己的诗歌具有半诗半禅的性质,开拓了唐诗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