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植物的矿质营养”一节系高二生物学教材“生物的新陈代谢”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以及合理施肥等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2.
陈勇 《生物学教学》2004,29(6):55-55
比较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一册新旧教材“植物的矿质营养”一节发现,镍(Ni)为新教材增加的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这样,植物必需矿质元素就由原教材的13种增至14种,微量元素由7种增至8种。那么,如何确定(Ni)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呢?  相似文献   

3.
采用流程图方式表示课堂教学过程有较多优点,它可以直观地显示整个课堂活动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比重;教师可以依据学习者不同的反应情况做出相应的教学处理,灵活性大,目的性强;教学过程流程图是浓缩了的教学过程,层次清楚、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五节“植物的矿质营养”中明确指出: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这一观点已被广大师生普遍接受。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真的只有主动运输而没有其他运输方式了吗?对此我有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虞双燕 《中学生物学》2005,21(11):36-38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当代生物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理论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和研究,发现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出新的结论.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既然教师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就不能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探究和引导,更应着眼于更广阔的课外的生物学现象,发现知识探究的契机并为学生构建研究生物现象获取科学知识的平台.野蔷薇的矿质营养的探究就是基于这种思想指导下开展的一次师生互动的课外活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中“矿质代谢”一节为例 ,介绍CAI课件的设计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 教材分析“矿质代谢”一节安排两个课时。本文选取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即“植物需要的元素”和“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植物需要的元素”包括 :第一 ,植物生活必需元素16种 ,其中大量元素 9种 ,微量元素 7种 ;第二 ,矿质元素的概念和功能。“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 ,离子的扩散与呼吸电离。距离根细胞较远处的土壤溶液中的阳阴离子 ,通过扩散作用移动到根细胞附近 ;根细胞的呼吸产生CO2 ,CO2 溶于水后离解…  相似文献   

7.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现选择高中《生物》重难点“很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一节内容,谈谈实施的过程及体会。1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依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目标 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通过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现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制定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如下:1.1认识目标理解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交换吸附。1.2动作技能①自学实验内容做好“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的实验。②学习对照实验的科学思维方法。③培养自学能力、比较能力及观察能力。1…  相似文献   

8.
刘汉超 《中学理科》2007,(11):47-48
1.探究某种矿质元素是否为植物的必需元素原理:采用水培法(无土栽培法),不能用土培法和其他基质培养,因为土壤和其他基质含有矿质元素,对实验造成影响.判断一种元素是不是植物的必需元素,要符合二个条件一是缺乏该元素时,植物会出现某种症状,不能正常生长.二是补充该元素后,症状消失,能正常生长.例思:路:为验证“镁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下列是某同学设计实验的基本思路: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栽培在盛有砂性土壤的容器中(砂性土壤肥力均匀,容器符合实验要求),对照组浇以含有植物必需的各种元素的完全营养液,实验组浇以不含镁离子的完…  相似文献   

9.
高等绿色植物在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矿质元素是保证其正常代谢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高中生物教材<植物的矿质营养>这一章节对矿质元素的作用、吸收、运输、利用讲述比较全面,而对影响矿质元素吸收的因素的相关内容涉及不多,教师在教这一章节时应当及时进行补充注解,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矿质元素的吸收.本文着重从影响矿质元素吸收的因素及相关题型作简要解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教材分析 经历了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章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学习后,学生对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已全面理解,但对水分是如何进入植物体以及在植物体内的利用情况却模糊不清,本节以高等植物为例,让学生明确植物吸收、利用和散失水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杨振峰 《生物学教学》2008,33(11):33-34
1.1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三章第四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总结,说明植物吸收水分的原理。并简单介绍了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用途——蒸腾作用及其意义。完整地展示了从吸收水分到利用水分的过程。这一安排反映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即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理解并掌握知识。也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生殖的种类;二是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本文就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谈些构思。1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 “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内容的知识点与达标层次:2教学要点与教学设计2.1“导入”复习旧知,层层设疑,激趣导入具体过程如下: (1)复习有性生殖,采用比较法区别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最大区别是有性生殖需经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2)两性生殖细胞是怎样形成的?(减数分裂) (3)两性生殖细胞是怎样结合成合子的?(受精作用) (4)如果进行有丝分裂产生两性生殖细胞,再经…  相似文献   

13.
撰写教学后记,是一种教育科研行为.它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现象看其本质,寻求教学规律,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可以避免在今后的教学中走弯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对于从事教育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以"植物的激素调节"一节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4.
“问题解决”在“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一节中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解决”教学,就是按解决问题的过程,采取样例学习和试干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的教学。因为中学《生物》教材的教学内容大多可以编成各种问题。以“问题解决”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这种学习过程与人类的科学认识过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不只是让学生掌握问题的结论,还要让学生知道问题的产生、解决过程,领会研究自然科学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课堂教材的不断改革 ,重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主张从“做中学”的理论 ,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要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 ,必须实现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 ,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以“绿色开花植物的叶”(浙江省编教材初中《自然科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 )尝试进行讨论式教学 ,发现其对于实施素质教育 ,真正实现民主的课堂教学的独特作用。1 教师备课(1)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 ,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及其它资料 ,抓住教材内容主线 :“叶组成→功能→分类→变态叶” ,了解重点、难点 ,丰富教材…  相似文献   

16.
1教材分析 1.1对教材的认识“种子植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六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学生通过收集种子和果实的课前活动,亲身体会种子植物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主要区别是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后代。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观察实验和多媒体等手段,紧扣课程标准,突出重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认真观察、思考、讨论和探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二册第五部分第三章,讲述了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人口与环境、环境保护等问题,教材在讲了人口与资源危机之后,在第四节对“环境保护”进行了专题叙述。回想起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的怒涛和2000年春沙尘暴的肆虐,无不让人悚然犹在,教训在耳。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要想从根本上扭转环境恶化的危局,使环境保护取得成效,最根本的还是人的观念的转变。在进行本节教学时,教师应该进一步搜集近年来环境恶化的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8.
我国教育改革已进行多年,然而推进素质教育缓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试教育仍大有市场.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高考制度的改革相对滞后,缺乏素质教育的典型,特别是缺乏看得见、摸得着、可借鉴、能效仿的素质教育的示范课都是重要原因.读了课例《不等式的性质(第3课时)》令人眼前一亮,这不就是一节难得的、令人为之振奋的素质教育示范课吗?!  相似文献   

19.
环境植物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右接触到的植物,它包括:校园内及校园周边野生植物、花卉、公园观赏植物、城市栽培的行道树等。对环境植物的认知是中学生物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它关系到生物教学课外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也是丰富验证理论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正> 1 分析教材1.1 教材特点及处理方法细胞呼吸是发生在每一个活细胞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合成 ATP 的过程。本节内容不仅是对细胞内物质代谢知识的延续,同时也是为第8节"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的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