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程凤春 《江苏教育》2013,(11):54-56
自1993年以来,“择校热”在我国教育界愈演愈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003年我国部分地区开始试行教师流动政策。近年来,各地在推行教师定期流动制的基础上,陆续推行了校长定期轮岗交流制。然而,在推行过程中,社会各界争议不断,已然形成了“赞成”和“反对”两种泾渭分明的观点,校长轮岗交流制究竟该继续实施还是该废止?双方各执一词,并使这一问题呈现出日益复杂化的趋势。这不免让人发问这种现象背后掩藏的实质问题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鉴于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阶段,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为首要目标。城乡二元分制制度及“重点校”制度等是导致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完善制度,保障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行县域内标准学校建设、建立有效的教师流动机制、建立生源调配制度以及完善评价监督体系五个方面着手,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我国中小学师资配置存在城乡、校际不均衡的现象,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制度是消除不均衡现象的重要举措.日韩两国有着规范的教师流动制度,在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可借鉴日韩两国的经验,通过保障流动教师的待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及相关配套措施,建立教师流动的评价制度.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师的合理流动等措施,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师流动制度,推动城乡、校际师资配置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离不开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的均衡,教师和校长队伍的均衡发展是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文章以北京市为个案,立足于区县间、年度间的比较,对北京市区县间教师和校长队伍实施量化分析,探寻省域义务教育师资在配置结构、基本情况、专业发展和分布流动方面的差异状况,根据现有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分析不均衡的原因,并对保障义务教育师资均衡的投资体制、职业晋升制度、教师流动机制、质量保障机制、教师人事制度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艳姿 《教师》2013,(8):99-101
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国家和地方性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政策梳理,指明政策出台的背景,从对政策内容的解读中了解其精神实质,探究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实践问题,进一步思考完善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政策的举措。  相似文献   

6.
建立城乡教师均衡流动体制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新的政策措施,城乡教师流动制度是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学校教师进行地区间、校际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轮换,旨在促进教师成长和师资均衡。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政策研究的视角对有关教师流动政策的文本内容、执行成效进行分析,旨在探究政策实施的理性途径。  相似文献   

7.
对日本教师流动制的分析发现,教师流动制并不是独立自足的,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社会和教育平台之上的。首先,推行教师流动制需要以"城乡一体化"作为外部保障;其次,推行教师流动制需要以"教育平准化"作为内部支撑;最后,推行教师流动制以实现"教育内涵均衡"作为终极目标。从现阶段我国的国情和教情来看,城乡二元化格局和教育的失衡发展表明,我们尚不具备推行教师流动制的必备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8.
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由于我国教育立法的不完善和教师身份的法律冲突,导致越优质的学校拥有越多的优质教师资源,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相当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义务教育向均衡发展方向迈进.明确和统一教师在政府与学校之间的法律地位,完善教师聘任制,建立教师定期流动制等法律制度设计有利于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教师县域流动是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县域义务教育教师流动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公平公开原则、分步实施原则和地方政府主导原则,促使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有序运行;要完善县域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机制,形成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流动的社会基础,创设教师县域合理流动的政策环境,推动教师县域合理流动的有效实施;要强化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县域管理力度,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县域流动政策,将义务教育教师县域流动纳入政府管理行为,纳入义务教育教师考核范畴,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和引导.  相似文献   

10.
南非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机制与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保障"人人都有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的重要体现,为此,南非政府通过采取许多机制和措施来切实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经费的均衡分配和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针对弱势群体采取行动和各种措施,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得以落实的关键.通过采取各项措施,南非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有了一定的进步,其主要机制和措施对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拥有一支高质量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准确把握农村教师流动的现状与趋势.教师流动是均衡配置城乡教师资源的重要手段.以敦煌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为样本,分析县域教师流动的特点,对城乡教师流动的模式、现状、流动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对制订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政策提供必要的依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存在着师资紧缺、流失严重、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关政策推行过急,配套制度保障不足,义务教育教师的法律地位、待遇缺乏明确规定,教师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为有效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实行教育公务员制度,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体制、构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政策类型失真、政策要素失全、运作模式失范、保障措施失力与理论基础失实。完善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制度的政策建议主要有把准政策类型、完善政策要素、规范运作模式、强化保障措施与重建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的目标是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教师权力、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本文从公平理论出发,分析现行教师绩效工资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对策,以期对各级政府和学校顺利推行绩效工资制、提高政策实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政策类型失真、政策要素失全、运作模式失范、保障措施失力与理论基础失实。完善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制度的政策建议主要有把准政策类型、完善政策要素、规范运作模式、强化保障措施与重建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双减”背景下,师资均衡成为我国目前实现教育均衡的关键,但我国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教师流动意愿不足的难题。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在推行过程中,也曾遭到教师群体的抵触。而日本遵循自我决定理论关于动机内化的逻辑,采取措施满足教师的关系、胜任、自主之需,促进了教师流动动机由外在调节到认同调节乃至整合调节的转变,使制度得到了教师群体的认可和支持,并形成了“流动是最大的研修”的共识。中日两国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存在的共性为我国借鉴日本的问题解决思路提供了合理性基础,但鉴于两国在宏观制度层面和问题本身存在的差异,我国在解决本国动机不足难题时,要先完善制度建设,再采取针对性举措。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政策是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根本依据。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政策的梳理,以单向流动、双向流动和平行流动三种流动类型为维度,可将教师流动政策分为起步、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现阶段政策虽已发展到成熟阶段,但还不够完善,我们需要在流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增加人文关怀,合理调控流动政策的各项要素,制定完善的配套政策,健全教师流动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后,将“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点成为世界各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从教育立法、义务教育财政制度、补偿教育等三个层面对中美两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可供我国借鉴的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各地正在推行的"教师定期流动制",是来自日本的"舶来品"。它是推进日本基础教育校际师资均衡进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在推行这一制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水土不服的现象,该制度实施的效果与制度目标还存在不小的距离。研究日本教师定期流动保障机制的有益经验,必将对我国更有效地推行这一制度提供借鉴和参照。  相似文献   

20.
城乡教师的有序流动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它既是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需要,又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基础和保障。然而,城乡教师的有序流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削弱政策执行力、弱化政策公益性以及流动配套机制匮乏等问题。面对上述问题表征,有必要基于城乡统筹的背景,从教师有序流动的价值引导、政策制定与实施以及配套机制的建构与落实等重要环节展开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