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宋佳楠  金晓斌  周寅康 《资源科学》2010,32(6):1161-1168
传统回归分析方法处理多层结构数据时,采用“集中”或“分解”两种方式将问题进行简化,结果是忽略了个体效应或组织效应。针对传统回归分析方法处理多层数据的这种局限,采用多层线性模型研究不同行政层次耕地利用集约度对粮食生产力的贡献度以及资金投入对粮食单产的影响。选择内蒙古自治区所辖的12个盟市和81个旗县为研究区,通过建立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求算盟市层次与旗县层次的集约度,构建四个多层线性模型得到粮食单产差异的解释方差比例。结果显示,粮食单产的影响因素是多层次的,旗县耕地利用集约度可以解释各旗县粮食单产差异的52.35%,盟市的集约度影响旗县集约度对粮食单产回归截距的36.06%,财政支农资金影响截距的12.77%。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力的差异大部分归因于各旗县的集约利用程度不同,而各盟市的“背景效应”同样不能忽略,特别是资金投入对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数据和中国城市统计宏观数据,探讨数字经济与居民收入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并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区数字经济水平对居民收入具有显著正向提升作用,在解决内生性问题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数字经济对不同特征居民的收入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即数字经济会因居民自身特征的不同而对其收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在数字经济影响居民收入中,居民受教育程度发挥了重要调节作用。结合研究结果,本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将数字经济促进居民增收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实现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3.
邹金浪  杨子生 《资源科学》2013,35(2):370-379
本文提出从利用投入和产出效应2个方面测度耕地集约利用,并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的3种基本类型:粗放化型、集约化型和过度化型.以处于不同城市化水平下的江西省和江苏省两个粮食主产区为例,剖析两省2001年-2010年耕地(水稻种植)集约利用的差异及其政策启示.结果表明:①近10a来,城市化水平低的江西省单位耕地面积水稻种植总投入、省工性投入和增产性投入与城市化水平高的江苏省的差距明显缩小,其中省工性投入的差距最小,而江西省的水稻单产,尤其是水稻净利润在2010年进一步低于江苏省;②尽管江西省和江苏省耕地利用属于集约化型的年份均最多,但属于过度化型的年份比例偏高,分别为33.33%和22.22%,这说明两省尤其是江西省耕地产出效应没有同步跟进或者需要进一步跟进耕地利用投入;③江苏省应凭借自身优势推行农业现代化,江西省需增加以增产性投入为核心的农业投入和推行以加大种粮补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为重点的惠农政策.  相似文献   

4.
在目前我国粮食供需相对紧张,部分耕地非农化利用的趋势日渐明显,政府粮食安全目标与农户利益之间的矛盾尚未真正解决,农产品市场日趋国际化以及国内粮食生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分析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变化格局与态势,研究其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着重从空间分布角度,通过研究两个不同时期区域耕地数量变化及引起的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变化,探讨区域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综合影响,并以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吉林中西部地区耕地数量净增加了0.82×104hm2;②减少的耕地中,三等地减少数量最多,一等地减少量最少;增加的耕地中,五等地增加数量最多,一等地增加数量最少;③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粮食总产净增加了0.52×104t。其中耕地减少使本地区粮食总产减少了39.09×104t,二等地和三等地的减少对粮食总产有较为突出的影响,分别占粮食总产减少总量的28.36%和44.82%。同时增加的耕地中,二等地的增加对粮食总产增加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占本区粮食总产增加量的44.53%;④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必须保证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平衡。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对多层线性的应用研究多集中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本文利用此方法实证研究了2000~2004年我国64座城市住房价格增长趋势的个体差异,并对影响04年房价和房价增长速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经济基本面水平变量对城市的房价及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全国范围内的一项抽样调查数据,以多层线性模型(HLM)为分析工具,考察了个体和单位两个层次的因素对科研人员获取项目资源的影响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科研人员在项目资源获得数量上的总体差异,既受性别、教育程度、职称、权力、私人关系等个体特征的影响,也有相当部分差异可以归因于单位类型、科研实力、单位规模等组织属性,后者所能解释的方差比例占到了近五分之一.单位属性既直接影响了不同科研机构的平均项目资源量,也结构性地调整了不同单位内个体特征对于项目资源获得的影响效应.对科研人员项目资源获得及相关的资源分配不平等等问题的探讨,需要重视对结构性、制度性因素(如单位属性)的把握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以福建省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为例 ,初步认为耕地可持续利用应体现在以下 4个方面 :①耕地数量可持续 ,要维持一定的耕地数量 ,但不应盲目追求数量 ;②耕地质量可持续 ,应当着重内涵挖潜 ,提高耕地的生产力 ,以质量弥补数量的不足 ;③耕地时空可持续 ,应当是几代人以上维持耕地属性不变 ,地块位置相对稳定 ;④土地法规支持 ,应当尽快制定有关法规 ,使耕地经营权相对集中 ,以利于对耕地的投入 ,使耕地质量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8.
粮食生产功能是耕地最基本的功能,在半干旱区有着特殊的重要性.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变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功能,而粮食生产又将对粮食的消费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对西北半干旱区--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多个时期耕地变化、粮食生产和消费变化的分析发现:在土地利用政策的驱动下,研究区耕地面积在不同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动,保护生态和发展农业经济之间的矛盾在耕地上得到了集中体现;粮食产量大幅增长,主要贡献来自于粮食单产的提高,2005年时期的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到了1980年时期的3倍;在粮食产量增长的同时,粮食的种植结构中谷物种植比例降低,薯类比例增大,谷物品种减少;粮食供给逐渐变得充裕的同时,粮食消费结构由直接消费向间接消费转变.对固原市未来粮食生产和消费的预测显示,粮食增产速度高于消费增长速度,粮食供给能够充分满足当地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9.
胡洁  王美姝 《情报科学》2022,39(2):127-132
【目的/意义】阅读素养作为人类语言发展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引发全球的关注,对影响阅读素 养的因素及其机理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为我国推行卓越阅读教育提供有效路径。【方法/过 程】本研究基于教育生产力心理学理论,依托全球权威的大规模学生素养的国际测试——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 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 PISA)中的阅读素养数据库,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 ear Modeling,简称 HLM)为研究方法,从多维度对我国四省市 361所学校 11,993名的阅读素养数据进行分析。【结 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个人能力、教学情况以及社会心理因素均对阅读素养有显著影响,且不同因素对阅 读素养影响效应不同。【创新/局限】本研究通过学生个体因素和学校环境不同层级数据间的联合效应和多维影响, 分析影响我国四省市学生阅读动态发展的因素,较为准确地还原了阅读教育系统的全貌,促进我国阅读教育质量 和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当前,人口控制、耕地资源保护以及发展粮食生产等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贫困地区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其社会经济发展有赖于人口数量的有效控制及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对耕地资源的保护与优化利用,以及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目前,人口增长对耕地利用、粮食生产产生了极大的压力,正因为如此,探讨人口与耕地、粮食间的相互作用与反作用并采取措施协调它们间的关系,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至彻底改变贫困面貌,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县域农业结构优化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县域农业结构优化方法,建立了机会约束规划模型;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得出优化结果,并对通州区农业用地结构调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明月  胡竹枝 《软科学》2005,19(6):21-23
在测度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由于土地要素数量的固定性,其贡献往往被忽略。实质上,基于要素价值而非数量的计量模型的研究结果会更准确。中房上海指数于1995年2月开始发布,自1997年以来更有详细的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因此直接测度上海市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变得可能。利用上海市土地交易价格资料,尝试测度了土地要素投入对上海市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于避免规划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有着重要性的战略意义.基于生态安全来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充分体现土地利用规划格局影响生态学过程的作用机制.本文以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区域-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及其评价方法,并基于GIS对研究区进行了土地利用规划前后的环境影响评价,得出如下主要结果:①土地利用规划前(2000年期间),研究区有一半以上的总面积处于土地沙化和土壤侵蚀的危害,中西部地区的土壤侵蚀和东部地区的土地沙化依然严重,需要采取严格的水土保持和防止沙化措施;②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实施调整后,研究区平均生态安全指数为4.13,处于生态较安全等级.研究区内没有生态不安全区和生态极不安全区分布;③评价结果能反映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环境影响的空间特征,说明构建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与评价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利用特恩奎斯特指数方法测算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生产率,并利用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分析农业科研公共投入对于农业生产率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每增加1亿元,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率在短期内提高0.0259,在长期内提高0.1812。建议建立农业科研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并鼓励民间资本更多地参与农业科研活动。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围绕"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这条主线展开的,从人力资源的内涵出发,联系经济发展的四个层次来进一步说明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详细分析了内蒙古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量化了人力资源对内蒙古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和贡献率。文章还从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对内蒙古人力资源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强度资源利用与持续增加的食物、纤维等需求正在导致对地球表面有限自然资源消耗强度的日益增长,如何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消耗相匹配的科学合理的模式是减缓乃至遏制生态系统退化面临的新挑战,需要发展生态系统服务合理消耗的评价体系与模拟方法,其中发现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人类对其消耗的结合点和适宜指标是关键。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消耗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系统供给服务利用强度,本研究以NPP消耗为主要指标建立生态服务合理消耗评价体系的概念框架与计算方法,并以生态消耗模式与强度具有明显梯度的内蒙古草地样带为案例区开展实证分析。合理生态消耗在此被定义为,人类为维持生计对生态系统供给服务的消耗既不对生态系统产生过度压力又能够满足人类维持生计的基本生活需求。本文详细阐述了生态系统生产力供给服务合理消耗评价过程中的数据选取原则与方法,生态消耗及其合理性阈值的计算步骤与依据。该方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消耗主体的属性特征设计,是开发生态系统生产力供给服务合理消耗多主体技术模拟平台的算法基础,也是为发展兼顾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服务合理消耗综合评价方法体系进行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农牧交错带以其典型的生态脆弱性特征与生产经营上的农牧过渡性特点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在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双重胁迫下,土地利用方式与程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该文利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后期的美国陆地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研究发现,10年间,交错带的用地类型变化主要体现为耕地的扩展以及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收缩.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尤其是现代强度开发利用过程,引起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演化,主要表现在:由于部分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由以放牧为主转变为以农耕为主,土地利用的强度不断加大,使草原环境日趋恶化,出现了草地沙化、草地质量下降及其第二性生产力转化率低下、草地生物多样性减少与草原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的特征.与此同时,农区环境也出现了不断恶化的趋势,天然森林植被的退化十分严重,森林被大量砍伐,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林地向耕地转移的趋势.沙漠化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地利用程度的加剧,导致了有限水资源的超量开采,使沼泽与湿地面积持续萎缩,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不断发生演替.  相似文献   

18.
文章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具体的指标体系,对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效益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结果表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在评价区域经济效益的问题上是有效的,可以较好地反映内蒙古自治区盟市真实的经济情况。  相似文献   

19.
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基凯  吴群  黄秀欣 《资源科学》2010,32(5):959-969
耕地非农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耕地非农化的关系是直接影响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利用山东省17个地级市1995年-200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山东省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并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提出了各地级市耕地非农化的最优配置数量。研究结果表明:①17个地级市的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都在3%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3%,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土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无法低估的;②耕地非农化贡献率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从总体分布趋势上看,贡献率由鲁东地区向鲁西逐渐递减;③各地级市的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不仅仅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而且也受城市化、二三产业结构、居民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⑤根据各地耕地非农化的最佳配置值与现实配置量之间的差异进行耕地非农化适度性分析,发现鲁中地区的适度性最高,而鲁东地区和鲁西地区则分别出现了耕地非农化严重过度和严重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