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情表》乃千古名篇,文章极大的说服力令人赞叹。作者李密,字令伯,一名虔,曾仕蜀汉任尚书郎,并多次出使东吴,颇有辩才。后来蜀汉被司马昭所灭,李密遂成了亡国之臣。晋武帝司马炎为笼络人心,承袭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此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安定。李密当时因“孝”而闻名天下,所以武帝屡次请他出来做官。先是州郡举荐,后又诏书特下。官职也步步加高,直至太子洗马,远远超过李密在蜀汉时的职务。可是李密总以奉养祖母为由,“累召不应”,“辞不就职”。对此,晋武帝十分恼火,认为李密说供养祖母是假,不愿出仕新朝是真。于是,朝…  相似文献   

2.
《史记·晋世家》认为“献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许多史学著作采用此说,使《史记》说一直是学术界主流说法。与《史记·晋世家》不同,《国语·晋语》记载“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一些学者认为《史记·晋世家》记载有误,应采用《国语》说,却得不到学术界认可。本文认为,《史记》所载重耳年龄有失,学术界应予以改正,《国语》说虽相对合理,然又有其自身的不足,关于重耳的年龄,学术界应以存疑的态度对待。  相似文献   

3.
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二册《木兰诗》一课对“策勋十二转”一句作了如下注释:“记功很多次。策勋,记功。转,次的意思。”《木兰诗》一课属传统教材,笔者查阅了解放以来的各种版本,这句话的注解都是一致的。其实,编者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有误的。 《木兰诗》反映的是北朝时的社会生活。查《魏书》、《南齐书》、《北史》、《周书》等史籍中有关军制史可知,西魏北周创建府兵制,籍民为兵,彻底改革了北魏以来由鲜卑部落兵为主的世兵制。武装力量分中军,州郡兵,乡兵,镇戍兵;其中中军是野战军,镇戍军是边防军,乡兵、州郡兵既是地方军又是战略预备部队。平时为农,战时携带马匹、兵器、军粮,开赴前线,或负责本  相似文献   

4.
陆机之冤     
陆机(261—303),字士衡,晋代吴郡华亭(今上海市)人。生于三国时吴永安四年,卒于晋太安二年。他是在“八王之乱”中被害的,《晋书》卷五十四有传。陆机出身于豪门世家,祖父陆逊是吴国的丞相,父亲陆抗是吴国的大司马。陆抗死时,陆机才十四岁,便领父兵为牙门将。六年后(280年)吴亡,陆机退居故里,闭门读书十年,曾作《辩亡论》上、下篇,以述吴之兴亡及其祖若父之功绩。晋武帝太原末年(289年),陆机与弟陆云同赴洛阳,造太常张华。张华素重其名,如旧相识。他曾说“伐吴之役,利获二俊”。可见陆氏兄弟当  相似文献   

5.
《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都载有襄阳县、襄阳郡说,其实,这些都是后人羼入、误抄照搬之说。《通典·州郡七》说:"襄阳,汉中庐县地也。"《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四》引《州郡志》说:"襄阳,汉中庐县地,汉初徙骆越人居之。"《三国会要》说:"《宋志》引《魏略》云:襄阳郡‘(魏)文帝立’。"这表明,两汉没有襄阳县、襄阳郡建置,襄阳县、襄阳郡的建置当起于曹丕。因《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影响太大,导致一些古籍以讹传讹,积重难返,亟需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6.
杜春香  吴峰 《语文知识》2005,(10):24-24
《陈情表》是亡蜀降臣李密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一封“请辞”奏章,全文紧扣“孝”字叙事抒情,一宇一句皆发自肺腑。《古文观止》评论说:“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但令人不解的是,奏章中通篇没有表忠心的字样,而晋武帝不仅答应了李密的“请辞”,并且“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华阳国志》)。  相似文献   

7.
《语文知识》1993年第4期上发表了宋广富同志的《关于“兵精足用”的“足用”》一文,文章中心说的是对高一册语文《赤壁之战》一课中“兵精足用”句的“用”字应该怎样理解的问题。宋同志认为“课本注释说:‘足用,足够使用。’……这条注释欠妥当。”又认为“‘足用’应解释为:‘物资充足’。……‘兵精足用’意  相似文献   

8.
谈“汝”     
冯梦龙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汝能为不?”皓正饮酒,因举觞劝帝而言曰:“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帝悔之。为什么“悔之”?原因在于孙皓酒后忘形。乱用了“汝”这个文言文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使晋武帝有失尊严。可见,作为第二人称代词的“汝”是乱用不得的。一般来说,在下边四种情况之下才能用“汝”。  相似文献   

9.
太康是晋武帝年号,自公元280年至289年,共10年,钟嵘把西晋的这一文学。《诗品序》说:“迄于晋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后来相沿成习,文学史上称作“太康文学”。这个说法不甚准确,因为西晋诗人的活动时间主要在元康年间(291—299),略早于钟嵘的沈约就取元康的名称(见《宋书·谢灵运传论》)。但是,文学史的划分自不必同于历史,“太康文学”的名称已得到历代学者文人的公认,所以本文仍然采用这一名称对西晋文学思想进行广泛的叙述。太康文学是唯美的文学,我们这样说,决非“顺理成章”地把它推到形式主义的结论上。多少年来,我们批评的指导思想,往往把“美”字作为形式主义的标志,而“唯美”更是  相似文献   

10.
年号,本是指中国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据《资治通鉴·汉纪·武帝注》记载:“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汉武帝即位时,将那一年(公元前一四○年)称为建元元年,此后,历代封建帝王即位后皆有自己的年号。如汉武帝年号“太初”、“天汉”;汉哀帝年号“元寿”;晋武帝年号“太康”;南朝宋文帝年号“永嘉”;隋文帝年  相似文献   

11.
潘岳年谱     
潘岳年谱王增文魏齐王正始八年公元247年一岁潘岳生于本年。潘岳《秋兴赋》:“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晋十四年即晋武帝咸宁四年(278),此年三十二岁,以此推之,潘岳生于本年。潘岳祖瑾,安平太守;父芘,琅邪内史。《晋书》卷五十五《潘岳传》:“潘岳...  相似文献   

12.
千古一梦     
西晋初,荆州刺史胡质父子以清廉闻名天下,有一次,晋武帝召见胡威谈论边疆之事时,谈到了他们父子的清廉。武帝问胡戚:“你的清廉与你父亲的清廉相比,哪一个更高?”胡威回答:“我比不上我的父亲。”武帝问为什么,他说:“我父亲清廉唯恐别人知道,我清廉唯恐别人不知道,所以我远远不如我父亲。”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代的秦国,是以军功论赏的,所谓“尚首功之国”。但对于秦兵在战争中斩首受赏进爵,史籍记载不详,并有抵牾。尤其是对《荀子·议兵篇》中所说“五甲首而隶五客,是最为众疆长久,多地以正”中的“甲首”、“隶五家”的解释,众说纷纭。本文试作浅释。兹先列各家对“甲首”的注释: 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定法篇》第912页注32引太田方曰:“愚按甲首犹兵长也”。高亨说:“甲首,敌国甲士的头,非一般百姓的头”。(《商君书注译》第152页) 熊铁基认为:“甲首”是“身披甲胄的官长。”(《秦汉史论丛》第一辑第57页)“甲首”  相似文献   

14.
苏轼曾说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孝。”此言虽不无偏颇 ,但也可谓一语中的 :他认为贯穿全文的是一个“孝”字 ,动人心魄的也是一个“孝”字。而在我看来 ,《陈情表》的最成功之处乃是它异乎寻常的语言技巧 ,面对一国之君的屡次征召 ,冒着藐视新朝的巨大嫌疑 ,李密是如何说服晋武帝改变初衷 ,而答应了他奉养祖母的请求的呢 ?一、感皇恩浩荡 ,敬之以词。《陈情表》全文4 75字 ,从“臣密言”到“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谨拜表以闻”共用了 2 9个“臣”字 ,其中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的两个“臣”字是指朝臣外…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排调》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颇能为否?’皓正饮洒,因举觞劝帝而言曰:‘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万寿春。’帝悔之”。在这里晋武帝司马炎以一个战胜者的国君身份,让一个亡国之君、阶下囚孙皓来作《尔汝歌》,无非是想以此来加以戏弄。没想到才思敏捷、不甘受辱的孙皓,出口成章,一连用了四个“汝”字来加以回敬,真所谓“圣人非所与熙也”,武帝自讨了个没趣,深以为悔。武帝之所以“悔”,其原因就在于“尔”和“汝”在古代虽然是第二人称代词,但它还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杂阿毗昙心论卷十》敦煌写经所印朱文"永兴郡印"及敦煌地区历史地理沿革的考察,认为此卷写经应诞生于北周武帝改晋昌郡为永兴郡后至下令禁佛期间(561-574)的敦煌地区,而经卷背后的永兴郡捺印佛像版画,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一幅版画作品。  相似文献   

17.
作为封建时代的一种人事行政制度,政府官员终养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千古传诵,感人至深的李密《陈情表》云:“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晋武帝览之后,赞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批准了他的请求(见《晋书·李密传》)。清人赵翼认为,“亲老归养之例,盖即晋时所定。”  相似文献   

18.
许多学者关注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理解方面,以作品论、风格论和鉴赏论的角度对隐秀进行理解居多。大略而论,修辞说认为隐就是含蓄,秀就是警句;风格说如刘师培认为“有警策而文采杰出,即《隐秀》之所谓秀”,又说“刚者以风格劲气为上,柔以隐秀为胜”。P1485艺术表现说把“隐秀”看作是两种表现方式;意象说认为“隐秀”是意境论的雏形。  相似文献   

19.
李密《陈情表》是魏晋时期一篇有名的骈文。全文不足五百字,却字字真切,句句哀婉,其“乌鸟私情”,终于打动了皇帝(晋武帝),使他收回了诏令,同时,也使李密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得以缓解。究其原因,是《表》所陈述真情中蕴含的“名节”起了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历史上的李密和晋武帝 公元263年,蜀汉灭亡。265年,司马炎(晋武帝)以“禅让”的方式,废魏元帝曹奂自立,建立晋朝。267年,晋武帝征召曾在蜀汉先后担任郎中和尚书郎职务的李密,先任命他为郎中,不久任命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因为祖母年事已高、无人奉养而辞不赴命,但又怕被晋武帝怀疑是心念旧朝,矜于名节,从而招致祸患,于是围绕“愿乞终养”的请求,饱蘸血泪,写下了这篇千古流传的《陈情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