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高校贫困生心理困扰与思想冲突团体辅导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贫困大学生比非贫困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抑郁、焦虑、敏感、愤怒、紧张等不良的心理困扰,具有价值取向、不满现实而无力改变现实、自尊与自卑、合群与独处等思想冲突。除一对一的面询以外,团体心理辅导应成为贫困大学生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2.
教育场域中的贫困大学生群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深入,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贫困不仅在于经济和心理层面,更为根本的是他们由于社会生活环境、受教育经历等造成的文化资本占有数量和效用上的贫困,他们的惯习在与教育场域的逻辑相冲突时所采取的策略不利于个体的长远发展。因此,应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生存困境,完善国家贫困生资助体系;建立弱势群体补偿制度,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代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表现:依赖性强;学习上的无力和厌烦心理;人际交往的障碍;不良的自我意识。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为:城市与农村的巨大反差;市场经济的繁荣;就业的压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贫寒出身的轻视。化解贫困大学心理危机的措施有: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情况,建立心理档案;  相似文献   

4.
由于诸多原因造成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孤僻、偏激、绝望等心理问题。他们不仅需要外界的经济帮助,更需要心理上的关怀。关注和有效帮助贫困大学生,采取积极的心理应对措施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应改变贫困大学生的不良认知,同时辅助以各种形式的心理支持。  相似文献   

5.
"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不良社会风气,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人际关系冷漠、势利和虚伪等,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加剧了他们对金钱的渴望,使他们更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海南医学院临床学院学生党总支书记韩祥畴指出,这种心理与他们贫困现实的矛盾冲突,导致他们心理困扰加剧,产生更为强烈的自卑感和焦虑感.  相似文献   

6.
鲁晓利廉永杰在《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贫困大学生精神去弱势化研究》一文中指出,贫困大学生精神弱势化是指贫困大学生面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困扰和压力时,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心理障碍或精神虚空的过程。高校应高度关注贫困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解除精神上的贫困。贫困大学生精神弱势化的表现一般有:1.自卑自弃。生活的压力、不良的“攀比”心理、从高中时的佼佼者变为大学中普通甚至成绩较差生而产生的巨大心理落差等多种不良心理导致一些贫困大学生自我评价低下,甚至自卑自弃。2.思想偏激。有些贫困大学生固执偏激,经常怨天尤人,牢骚满天,且易受不良引诱。3.悲观消极。贫困大学生希望在毕业后能找到一份薪金高、发展机会多的工作本无可厚非,但许多学生不够踏实,一旦理想与现实出现巨大反差,极易丧失希望,悲观消极。4.心理闭锁。有些贫困生由于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总是否定自我,不愿敞开心扉,把自己封闭起来。5.嫉妒心理。一些贫困学生认为自己在智力、能力方面并不比别人差,却吃不好、穿不好,嫉妒心理严重,当欲望无法满足时他们可能会情绪不稳定,有的甚至做出极端行为。6.敌视情绪。少数贫困生因对毕业后的前途感到无望,加上学习成绩差,同...  相似文献   

7.
采用白尊量表(SES)、社会支持领悟量表(PSSS)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等,对贫困大学生自尊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自尊状况在整体上低于一般大学生;是否独生子女、应对方式、资助方式和社会支持领悟水平与贫困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存在显著性相关。应特别关注非独生子女贫困大学生,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完善社会资助体系等,以有效改善贫困大学生整体自尊。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大学生已成为高校一个十分重要的群体,在对贫困大学生提供物质资助的同时,提供有效的心理资助也越来越突显出其重要性。因此,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需要及心理冲突的分析,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日渐凸显。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对贫困大学生在择业中容易出现的八种不良心理倾向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三个加强”和“三个结合”的对策,帮助贫困大学生调适不良择业心理,顺利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10.
杨建飞 《教书育人》2010,(7):102-103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贫困大学生的增多,以及学业、就业等问题的增加,而且青年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情感丰富与情绪不稳定的矛盾状态十分明显,强烈的自我意识,不确定的人生目标,激烈的情感冲突,复杂的价值取向,这些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衡,造成适应不良甚至出现人格障碍,容易引发校园极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障碍及其疏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高校贫困生已成为高校大学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在一些贫困生中普遍存在着自卑、孤僻、嫉妒和焦虑等不良心理。针对这些不良心理现象应采取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贫困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加大经济资助力度,将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对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冲突及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进行了分析,旨在促进当代大学生认真体验、分析个人的心理矛盾与冲突,正确处理好影响健康的心理因素,纠正不良心理.  相似文献   

13.
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现状、成因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邓志军 《教育探索》2004,(12):94-96
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状况不容忽视,其贫困心理引发的各种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高校人才的培养。经济拮据、心理素质水平不高、校园非主流文化影响、他人对贫困大学生的态度、就业市场的压力等均是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贫困的重要原因。帮助贫困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体系;建立心理贫困防御机制;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进行干预;是高校帮助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脱贫的重要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4.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所涉及的不仅仅有经济问题,还有包括思想、心理、道德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加强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贫困大学生立志成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培养贫困大学生健全人格;树立典型榜样,激励贫困大学生自强自立;建立社团组织,提高贫困大学生实践能力;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富观。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从自卑心理、焦虑心理、人际交往障碍三方面阐述了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表现,然后提出了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途径,包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构建全方位的贫困大学生心理教育与咨询体系;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伴随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贫困大学生人数的增多。特殊的心理状态与客观环境的冲突,造成一部分贫困大学生不恰当的行为选择,给自身发展和学校管理都带来了相当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贫困大学生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来探讨如何有效地做好这个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伴随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贫困大学生人数的增多。特殊的心理状态与客观环境的冲突,造成一部分贫困大学生不恰当的行为选择,给自身发展和学校管理都带来了相当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贫困大学生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来探讨如何有效地做好这个学生群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其心理困境和人际交往障碍也日益凸显。宿舍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直接参与场所,是一扇为我们探视学生如何与他人交往的窗户。本文通过研究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其宿舍人际关系状况,提出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不良心理障碍的影响及改善宿舍人际关系的有效措施,促进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仕英 《文教资料》2005,(32):15-16
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文章透视了贫困大学生心理现状,剖析了引起大学生心理贫困的深层原因,指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决不应仅仅限于单一的心理咨询,而应该形成一个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和经济帮助体系等在内的综合性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20.
贫困大学生容易出现自卑、焦虑和偏执等心理危机,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为了保证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应采取把非正式干预和正式干预相结合、建立和完善贫困大学生心理档案机制、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开展积极的社会实践等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